第43章 报应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杀害嵇康的刽子手之一的钟会,本身也是一个饱读诗书,聪慧过人的人中之龙。但是,他骨子里又是一个卑鄙龌龊的小人,有着不可告人的阴损。作为司马昭的心腹和军师参谋,朝廷大小事务和官吏任免权,钟会无不插手。
公元264年,也就是钟会与司马昭密谋杀死嵇康的第二年,钟会的权势和野心达到了极点,反叛之心也急剧膨胀,最终,急不可耐的他也因此迅速走向了死亡。
他奉命率军西征,去讨伐刘禅和姜维统治下的西蜀。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最终取得胜利灭了蜀国。不得不说,钟会还是很有些智谋与盘算的。但是,他的阴谋与坑人心计,更多于他的智慧。
在曹魏大军进逼川蜀的过程中,他先是狠心杀害了修路的许仪,又诬陷自己的部下诸葛绪及邓艾谋反,把二人关押起来并最终致死。如此他便扫清了谋反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他自以为,如今远离了司马昭的统治,而且手中军权在握,完全可在西蜀举起反叛之旗,最终与司马昭较量,夺取曹魏政权,登上皇帝宝座……
钟会的心机可谓非常狠毒。之前他忠诚于司马昭的种种表现,只不过都是演戏而已。他的最终目的是取而代之,让大魏乃至整个中国,成为他钟会的天下……此人的胃口太大,一直做着成为皇帝的美梦!
但是,钟会千算万算,却没能料到人心的归属。就在他假借郭皇后的遗命,起兵讨伐司马昭时,面对他这种突如其来的反叛,曹魏的将领们却并不跟从。将领们已经认可了司马家族的统治,忽然又冒出来个钟会……人们对他的认知怎能在短时期内超过司马昭?最终的结果是——钟会与投降的姜维,全被乱军杀死。
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恶人做尽了坏事,终归没有好下场。恶人钟会,也就仅仅比嵇康多存活了一年左右。相信九泉之下的嵇康得知这一消息,也应该感到快慰。
司马昭得知钟会灭亡蜀国后,忽然举旗反叛魏国,而又突然被杀,心里产生的震动确实可谓“石破天惊”。
一直以来,他对钟会这个“最忠实的心腹”是一百个放心。因为,首先钟会是他手下的最得力干将,几乎没有之一。钟会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日常朝政管理中,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每次都能给他提出最有建设性的意见,是他绝对离不开的左右手。在他心中,从来都没想过钟会竟存“反叛”之心……
如今大吃一惊的他,感觉自己再也不能轻信任何人了。
司马昭忽然想起,钟会的亲哥哥钟毓曾告诫过自己:“我弟弟才智过人,但好玩弄权术,恐野心不小,不可不提防。“
当时听到这句话时,司马昭颇不以为然,只当钟毓嫉妒兄弟的才华而已。他记得当时自己玩笑般地哈哈大笑道:“若将来果真如此,则吾只治钟会之罪,而不累及钟氏一门。“
如今才知,钟毓说的全是大实话……司马昭又想,若钟会谋反成功,自己和整个司马家族将会面临什么后果……顿时不寒而栗…
在对钟会反叛一事进行处置时,他记起自己的承诺,没有对钟家诛三族,而是对已病亡的钟毓网开一面:钟毓之子钟峻和钟辿均获特赦,官爵如故。
但是,他又想起自己听信钟会的谗言,杀害嵇康和吕安之事。这两个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其实大半是无辜的……嵇康即使不支持自己,表现出对当今朝政的不满,但他绝不会造成天下大乱,也不可能去夺取司马家的政权,基本构不成任何大的威胁。自己听信钟会谗言,冒然杀了嵇康,令天下文人极端不满,由此失信于民,完全不应该……如今他着实后悔了。
真正对司马氏政权产生威胁的,恰恰是钟会这种心怀叵测,而又善于在自己面前谄媚讨好,两面三刀之人……如此思来想去,司马昭顿感后悔莫及。
嵇康之死让他的朋友们和万千追随者备受打击,这一群文人突然间没有了精神目标。名士们不敢再议论嵇康,也不再清议时政。
所谓真名士自风流——魏晋名士的风流、张狂和不羁,其实并不能看作是他们清高傲世,不过是他们对国破家亡但又束手无策的放纵,不过是壮志难酬无力回天的叹息,不过是在那至黑至暗时代里,上下求索后无奈的独善其身。
嵇康之死,终结了竹林七贤的活动,也给魏晋风度这一典雅之词画上了句号。但是,嵇康所代表的这个时代,他所展现的精神风貌 ,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永远精彩至极的符号。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演变,嵇康以及以他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将永不磨灭地矗立于史册。
由此可以说,嵇康之死,是气壮山河的一死。一个人的死,将一个时代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生命之光,他的英姿勃发,随着竹林七贤的故事,放射出永远灿烂的光辉。
嵇康临刑时弹奏的《广陵散》并没有失传,而是流传了近两千年。《广陵散》走入了千万人的心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最著名、流传最广的古琴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