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改封朔方与赐婚
李世民自然知道于志宁心里在想些什么。
不外乎是怕李恪无论是在声望上,还是功劳上都超过太子,会造成大唐朝廷不稳,担心他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但他的气度也未免太小家子气了一些。
如果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太子的地位,那他就错了。朕是一国之君,岂会因一己之私而忽略国家的利益?李恪的才华和勇气在宗室中,确实无人能出其右。
但这样也并不意味着他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相反,他的存在会让太子更加努力,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才是朕所希望看到的。
至于,李恪开府的事,想到这里,李世民也不禁尴尬的摸了摸额头,苦笑了一声。
下方的长孙无忌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来说,对于李恪的死活,他是一点都不在意。
见到李恪的风头压过大外甥李承乾,或许还会亲自下场或者配合于志宁,打压一下李恪。
但是,现在嘛,李恪与自己的女儿长孙娉婷两情相悦。
前一段时间,自家的亲妹妹也还跟他谈过这个事情,有意将长孙娉婷许配给李恪。
以至于现在,手背手心都是肉,他也不好贸然发言。
不然,一个不小心,就里外不是人
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也是从李世民起事时就跟着他的长孙无忌,深知李世民的为人处事。
见到李世民半天没有回答于志宁,就知道于志宁没有说到点子上。
果然,下一刻,就坐在上首的李世民,摆了摆手,讪讪的说道。
“这事怪朕,上一次蜀王李恪在突厥使节面前,为国争光,朕便同意让他开府了,所以他组建蜀王卫,并没有什么逾越之举。”
听到李世民的这句话,双手抱着朝板的于志宁,额头下顿时就冒出了细密的汗水。
他完全没有想到,李恪竟然有开府的权利。
霎时间,就跪在地上请罪道:“陛下明鉴,微臣未曾查明真相,便贸然谏言,差点冤枉于国有功的蜀王殿下,请陛下责罚。”
对于李世民挥了挥手,示意于志宁起身。
“此事不怪你,毕竟对于李恪提前开府,是朕在私底下授予,你又不知情,何罪之有,快快请起吧。”
“多谢陛下”
听到李世民的开解,于志宁不敢再多说什么,迅速爬起身来,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待到坐在矮榻之后,于志宁这才轻轻的松了一口气。
相对于文官心目中的弯弯绕绕,对面的武将心中可就要直爽的多了。
在武将的心中,有功就要赏,原本听了于志宁的话,他们还觉得有些道理。
现在既然蜀王李恪的蜀王卫是合法的,那么有功就必须要赏,不然他们这些武将,全是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拼死拼活地为战功,到头来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岂不让人心寒。
这些武将们都是直性子的人,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弯弯绕绕的小心思。
他们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文官,一个个扭扭捏捏,弯弯绕绕,一肚子的坏水。
于是,与李恪相熟的程咬金便第一个发声道。
“陛下,既然蜀王殿下献城、杀敌有功,那么按照大唐的律法,自当有功必赏。更何况蜀王殿下还是机缘巧合之下流落在哪里,小小年纪便立下如此大功,如果不能得到应有的赏赐和认可,那么岂不是让人寒心?”程咬金大声说道。
程咬金的话一经出口,立马引起了其他武将的共鸣,他们纷纷附和。
一时间,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激昂起来。
李世民看了一眼下面的这些武将,心中也不由的一阵苦笑。
不过,他也知道,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
只是李恪该怎么赏赐呢?这是一个问题。
加上他赈灾有力,有效的保障了长安和关中的稳定,就连房玄龄和杜如晦几人都对他赞赏有加。
想到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便将视线投向了两人,微笑着问道:“房爱卿、杜爱卿,你们对李恪的赏赐有何建议?”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然后杜如晦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
“陛下,蜀王殿下不光在收复朔方一事上立下大功,在长安赈灾中也立下莫大功劳,活人无数,因此,臣认为可改封“楚王”以兹嘉奖。
杜如晦这话一经说出,不说李世民,就是朝堂之上的其他大臣也都吃了一惊。
也顾不得是否会失态,顿时三三两两的交头接耳,嘈杂的讨论起来
看到这里,李世民深深地看了杜如晦一眼,然后低着头沉思起来。
要知道,中国历代的王爵,其封号或为一字,或为二字。一般情况下,一字王为亲王,二字王为郡王,如“秦王”李世民就是亲王,“汾阳王”郭子仪就是郡王,两者以亲王为尊,郡王次之。
而在一字王的封号中,以“晋王、秦王、齐王、楚王”四个封号王爵最为尊贵。
之所以以这四个为尊,还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四个诸侯国最为强大。晋国甚至还分裂成了赵韩魏三国,但是在春秋时期,晋国是霸主级别的国家,为当世最强国,秦齐楚等强国皆不敢触及锋芒,甚至如同秦国这般强大的国家,也因为晋国的存在,而不敢出函谷关一步。
因此,之后的历代朝廷,其亲王爵中多数皆以“晋王”为尊,其后是“秦王”,之后是“齐王”、“楚王”次之。再之后就是“周、鲁、赵、魏、梁、燕、代、韩、宋、吴、越”等王号了。
当然,唐朝之后,晋王和秦王的地位,本质上已经差不多了。
因为李世民的缘故,“秦王”这个称号更是拔高到了顶端。后面之所以很少有这个王号,还是为尊者讳,因为没有一定的功劳,基本上配不上这个王号。
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晋王”出身的皇帝是所有一字王爵中最多的,但即使不包括死后被追封的,也拥有诸多如晋武帝司马炎、晋元帝司马睿、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宋太宗赵光义、载初皇帝史思明、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等数十位皇帝。
所以,一听到要将李恪封为“楚王”,群臣们的反应各有不同。
有人觉得这是对李恪的过高赞誉,担心会撼动太子的地位。
有人则认为这是对李恪功绩的应有回报,应该给予他这样的荣誉。
因此,他们开始思考这个决定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对于那些原本就对李恪不满的人,他们开始寻找反对的理由,试图说服李世民改变主意。
他们认为,李恪虽然有功,但并不足以被封为“楚王”。
很快,李世民便被一道声音从沉思中,唤醒过来。
“启禀陛下,微臣认为蜀王殿下虽说有开府之权,“但在没有朝廷授意的情况下,贸然对突厥用兵,在突厥没有主动出兵援助梁师都之前,我朝贸然动武,有背弃盟约之嫌。如今朝廷还在休养生息,还没有对突厥展开大战的打算。如果因为此事,引发两国大战,对我朝的发展势必不利。”
说话之人,正是太子的老师李纲。
而他也不隗是三朝老臣,看待问题一针见血,毫不手软,一下子就将李恪行动中的漏洞看了出来。
他的发言,让朝堂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因为他不仅指出了李恪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更直接质疑了李恪的决策是否明智。
至于他说出这句话来的目的,明眼人自然看得出来,身为李承乾的老师,李纲想必也不想有人能够动摇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毕竟,太子之位对于一个王朝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至关的。
所以,李纲的话说出来之后,有许多的朝臣便纷纷出言附和,表示李纲的话说的有道理,认为李恪的行为有失理智,容易为大唐带来不好的影响。
好在,那些武将并没有被这些言论所动摇。
其中,脾气火爆的尉迟恭,更是站起身来毫不客气的说道。
“你们这些酸儒,是不是读书读傻了,突厥人率先绑架我大唐皇子,然后侥幸逃脱了,转过身去找他们报仇,还有错了?这样说来,是不是要任他们发落,这样才无错?”
尉迟恭的话一出,朝堂上立刻安静了下来。他言辞激烈,语气中充满了不满和愤怒。
但尉迟恭的发言,无疑还是让那些原本支持李纲的朝臣们,感到有些尴尬。
他们知道,尉迟恭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确实是突厥人率先绑架李恪在先,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
而李恪之后的行为,就算是一己之私,报仇雪恨。
可能会带来一些争议和质疑,但他作为一个大唐的皇子,作为一个大唐子民,难道就有错?
只不过,这场争议,本就带有浓浓的政治因素在里面。
所以,尽管他们理亏,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李恪的行为有失不妥。虽然正义,但是在大唐稳定和发展方面,还是可能会带来不少不良的影响。
在这个争吵的过程中,朝堂上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
高坐在上首的李世民,见讨论了半天也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正想出言结束这场争论,让这个话题留在明天再讨论的时候。
看到了欲言又止的李道宗。
李道宗是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从大唐成立到后期中的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也是宗室人物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的人物。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积、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他连忙出声问道。
“承范,你可是有话要说。”
李道宗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说道:“陛下,我认为我们应该给蜀王一个机会。”
李道宗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李世民微微皱眉,显然对李道宗的突然发言感到有些意外。他看着这位忠诚宗室的大臣,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陛下,臣弟看了那份加急文书,臣弟不管其他大臣怎么看,怎么想的,但臣弟认为,我们这一代宗室中,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将星种子,万万不能这么埋没了,以后,太子若是登基,与臣弟一样,帮助大臣守护一方,想来也不错。”
李世民听到李道宗的话后,第一次露出了意动的神情,但是他还是没有着急做出决定。
又把目光看向了他的大舅子,长孙无忌。
“辅机,不知道你对此有何看法?”李世民缓缓开口,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期待。
在以往的军国大事中,长孙无忌沉稳、深思熟虑,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提出有见地的建议。
在李世民眼中,他与长孙无忌不单单只是郎舅关系,更是一生的至交,加上长孙无忌能力出众,一直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尊重。
但他同样知道,如果李恪的风头过于强劲,对于太子的地位无疑是一种威胁。
而太子,是长孙无忌不能忽视的存在。
长孙无忌目光深邃,凝视着远方,心中波澜万丈。他知道,自己需要做出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不仅会影响到李恪和太子的命运,也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大唐的未来。
长孙无忌沉思良久,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抬起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着等候的李世民说道。
“臣赞同任城王的建议,蜀王李恪确实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才能和勇气。然而,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国家的稳定。因此,微臣认为我们应该在赏赐蜀王李恪的同时,给予李恪一定的惩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要给予他机会改正错误,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李世民听后默然片刻,半晌后,缓缓点头:“好,朕知道了。”
随后,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道宗等大臣留下,解散了这次临时的朝会。
商议了半个时辰后,于第二天,李世民下发了一道手赦。
“蜀王李恪,转幽州大都督,置都督府,督灵州、绥州 丰州、胜州、麟州、代州、幽州、营州、定州、沧州十州之地,增邑一千。兹闻齐国公之女长孙娉婷,娴熟大方、温良敦厚、品貌出众灶宴,皇后与朕躬闻之甚悦。与皇三子李恪堪称天设地造,为成佳人之美,特将长孙娉婷许配皇三子李恪为王妃。”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恪,自然不知道他被赐婚了,封地还改到了朔方,不然他的后槽牙都要露出来
备注:这里跟大家道个歉,贞观二年李泰为越王,前面称呼为魏王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