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 章
朱翊钧并不知道“画大饼“是什么意思,但小小年纪却能无师自通。mqiweishuwu
大人看起来他在画大饼(),但其实()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他是真心实意想要改善张先生的办公环境。
张居正也明白学生的心意,但他想要的并非奢华的办公环境,而是经世济民、匡扶社稷的政治理想。
不只是他自己实现理想,而是朱翊钧能够长久的延续他的理想。
天气越来越热,朱翊钧天不亮就起来练武,等到太阳完全升起的时候,李良钦就可以进屋休息了。
他每天都为三位老师准备好冰镇西瓜和葡萄,茶水点心自然也不能少。尤其是张居正,旁边还安排两个太监给他为他扇扇子,生怕他的张先生热着。
朱翊钧一连十日都在清宁宫潜心向学,这一日难得休息,在雍肃殿陪着隆庆批阅奏章。
他总能在奏章中发现乐子,今日也不例外。
“父皇,你瞧瞧这个。”
朱翊钧把手里的奏章递给隆庆,隆庆拿过来一看,那正是张四维呈上的一封奏疏。他在奏章中言辞恳切,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希望能回乡省亲。
今日的经筵日讲正好就是张四维,不一会儿他就来了雍肃殿,替隆庆进讲的时候,朱翊钧也在旁边听着。
今日讲的是《资治通鉴》,还在讲《汉纪》。朱翊钧记得,他父皇登极不久,就恢复了经筵日讲,那时候讲的就是《汉纪》,现在一年多过去了,还在讲《汉纪》。
经筵日讲本来就是皇帝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学习,内容只有一小段,少则几日,多则十几日,有时一月才能学完一篇,进度自然缓慢。
&a;quot;冬,十月,匈奴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遣使诣阙奉籓称臣。上以问朗陵侯臧宫。宫曰:匈奴饥疫分争,臣愿得五千骑以立功。帝笑曰: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a;quot;
大抵意思是匈奴内乱,有个部落首领自立为南单于,还要派遣使者朝见,愿向大汉称臣。光武皇帝刘秀询问臧宫意见,臧宫说:“匈奴饥荒瘟疫,分争不断,他愿领兵五千去立战功。”
光武皇帝却说:“和常胜将军很难讨论敌情,我要自己考虑。”
这一段内容很简单,一共没几个字,只说一件事,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思想。
于是,张四维便问隆庆对此有什么感想。
“……”
若是问隆庆后宫哪位美人儿能歌善舞,哪位美人儿身教体软,他倒是能分析出个一二三四。问他对汉朝君臣的对话有什么感想,他酝酿半晌,只说出一句:“太子,你来说说。”
张四维期望能从君主口中听到什么独到的见解。然而,他却一句话,把这个发表感想的机会推给了年幼的太子。
对隆庆而言,不管是大经筵还是小经筵都是完成任务,只要了解了大致意思就好,不必深究。
朱翊钧站在他旁边,把史书当故事听,倒是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能听进去。
() 不仅能听进去,也确实在心中积攒了许多疑问和想法。
既然父皇让他说,那他可就不客气了。
“咳咳……()”朱翊钧清了清嗓子,从御案后面转出来,走到张四维跟前,&a;a;ldquo;张大人,我有一个问题,可以问吗?()『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张四维躬身道:“殿下请问。”
“这个朗陵侯臧宫,他很厉害吗?”
张四维不置可否:“光武皇帝称他为‘常胜将军’,起家亭长,参加绿林起义,后追随光武皇帝,参与平定幽州。光武皇帝即位后,封成安侯。后南征有功,拜辅威将军,封期思侯;建武十一年,讨伐巴蜀;建武十五年,定封朗陵侯;建武十八年,平定史歆叛乱,建武十九年,平定武溪民乱。”
这个履历听起来确实很厉害,刘秀的开国元勋,朱翊钧未必不知道,他问这个问题,其实别有用意:“那么,比起冠军侯,这位朗陵侯又如何?”
&a;quot;……&a;quot;
张四维张了张嘴,却不知这二人该如何比较,他迟疑片刻,开口:“臣以为……”
朱翊钧打断他:“我是说与匈奴交战的经验上。”
这就不用比了,打匈奴还有谁能比霍去病更猛?
朱翊钧却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不等张四维回答,他接着说道:“臧宫身为武将,有战事才有军功,有军功才能加官进爵。”
“就如光武皇帝所说,他打过许多胜仗,是一位常胜将军,对领兵打仗有着丰富的经验与信心。”
“当他用打仗解决过许多问题的时候,自然以为打仗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既能立下战功,加官进爵,又能解决君主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这便是臧宫请战的原因,但却不是光武皇帝想要听到的答案。”
“此时匈奴虽然因为内乱而实力削弱,但他们并没有与匈奴交战的经验,绝非臧宫五千骑兵能解决,看起来是趁人之危,其实风险极高。”
“光武皇帝宛城起兵,常年征战,早已厌倦了兵事。战争对于国力消耗极大,光武皇帝很清楚,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人心思定,只想偃武息兵,发展国力,不愿再挑起战争。”
说到这里,他忽的恍然大悟,便勾起唇角,笑了起来。
隆庆听儿子分析臧宫和刘秀的动机,听得正是入神,却见他突然笑了起来,便好奇问道:“钧儿在笑什么?”
张四维也有同样的疑问,于是,二人的目光都看向朱翊钧。
朱翊钧却轻轻摇头:“没什么,只是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孙子兵法》将‘慎战’看得如此重要。”
“亡国不可以复存,人死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张四维平日与朱翊钧的接触并不多,只听说这位太子聪颖早慧,天资非凡,今日一见,果然所言非虚。
“殿下……”
他躬身,正要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恭维话,却又被朱翊钧打断:“张大人不要急,我
() 还没说完。”
“光武皇帝最后说:‘吾方自思之’,我想,这对于臧宫来说,也是一种警醒,不知后来如何?”
隆庆看着他,微微皱起眉头,却不知他为什么这么问。
张四维答道:“后来,光武皇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朱翊钧点点头,与他所想差不多。他又抬起头来看向张四维,冲他笑了笑:“张大人讲得好。”
张四维什么也没讲,都是他在讲,白白得了一句夸赞。
但他今日对这位小太子真是刮目相看,虽然嘴上不提,心中却有个大不敬的想法:他们这位每日沉迷声色的皇上应该挪挪位置,让太子来当皇帝,说不定更合适。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张四维平日与朱翊钧的接触并不多,只听说这位太子聪颖早慧,天资非凡,今日一见,果然所言非虚。
“殿下……”
他躬身,正要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恭维话,却又被朱翊钧打断:“张大人不要急,我
() 还没说完。”
“光武皇帝最后说:‘吾方自思之’,我想,这对于臧宫来说,也是一种警醒,不知后来如何?”
隆庆看着他,微微皱起眉头,却不知他为什么这么问。
张四维答道:“后来,光武皇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朱翊钧点点头,与他所想差不多。他又抬起头来看向张四维,冲他笑了笑:“张大人讲得好。”
张四维什么也没讲,都是他在讲,白白得了一句夸赞。
但他今日对这位小太子真是刮目相看,虽然嘴上不提,心中却有个大不敬的想法:他们这位每日沉迷声色的皇上应该挪挪位置,让太子来当皇帝,说不定更合适。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张四维平日与朱翊钧的接触并不多,只听说这位太子聪颖早慧,天资非凡,今日一见,果然所言非虚。
“殿下……”
他躬身,正要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恭维话,却又被朱翊钧打断:“张大人不要急,我
() 还没说完。”
“光武皇帝最后说:‘吾方自思之’,我想,这对于臧宫来说,也是一种警醒,不知后来如何?”
隆庆看着他,微微皱起眉头,却不知他为什么这么问。
张四维答道:“后来,光武皇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朱翊钧点点头,与他所想差不多。他又抬起头来看向张四维,冲他笑了笑:“张大人讲得好。”
张四维什么也没讲,都是他在讲,白白得了一句夸赞。
但他今日对这位小太子真是刮目相看,虽然嘴上不提,心中却有个大不敬的想法:他们这位每日沉迷声色的皇上应该挪挪位置,让太子来当皇帝,说不定更合适。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张四维平日与朱翊钧的接触并不多,只听说这位太子聪颖早慧,天资非凡,今日一见,果然所言非虚。
“殿下……”
他躬身,正要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恭维话,却又被朱翊钧打断:“张大人不要急,我
() 还没说完。”
“光武皇帝最后说:‘吾方自思之’,我想,这对于臧宫来说,也是一种警醒,不知后来如何?”
隆庆看着他,微微皱起眉头,却不知他为什么这么问。
张四维答道:“后来,光武皇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朱翊钧点点头,与他所想差不多。他又抬起头来看向张四维,冲他笑了笑:“张大人讲得好。”
张四维什么也没讲,都是他在讲,白白得了一句夸赞。
但他今日对这位小太子真是刮目相看,虽然嘴上不提,心中却有个大不敬的想法:他们这位每日沉迷声色的皇上应该挪挪位置,让太子来当皇帝,说不定更合适。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张四维平日与朱翊钧的接触并不多,只听说这位太子聪颖早慧,天资非凡,今日一见,果然所言非虚。
“殿下……”
他躬身,正要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恭维话,却又被朱翊钧打断:“张大人不要急,我
() 还没说完。”
“光武皇帝最后说:‘吾方自思之’,我想,这对于臧宫来说,也是一种警醒,不知后来如何?”
隆庆看着他,微微皱起眉头,却不知他为什么这么问。
张四维答道:“后来,光武皇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朱翊钧点点头,与他所想差不多。他又抬起头来看向张四维,冲他笑了笑:“张大人讲得好。”
张四维什么也没讲,都是他在讲,白白得了一句夸赞。
但他今日对这位小太子真是刮目相看,虽然嘴上不提,心中却有个大不敬的想法:他们这位每日沉迷声色的皇上应该挪挪位置,让太子来当皇帝,说不定更合适。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张四维平日与朱翊钧的接触并不多,只听说这位太子聪颖早慧,天资非凡,今日一见,果然所言非虚。
“殿下……”
他躬身,正要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恭维话,却又被朱翊钧打断:“张大人不要急,我
() 还没说完。”
“光武皇帝最后说:‘吾方自思之’,我想,这对于臧宫来说,也是一种警醒,不知后来如何?”
隆庆看着他,微微皱起眉头,却不知他为什么这么问。
张四维答道:“后来,光武皇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朱翊钧点点头,与他所想差不多。他又抬起头来看向张四维,冲他笑了笑:“张大人讲得好。”
张四维什么也没讲,都是他在讲,白白得了一句夸赞。
但他今日对这位小太子真是刮目相看,虽然嘴上不提,心中却有个大不敬的想法:他们这位每日沉迷声色的皇上应该挪挪位置,让太子来当皇帝,说不定更合适。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张四维平日与朱翊钧的接触并不多,只听说这位太子聪颖早慧,天资非凡,今日一见,果然所言非虚。
“殿下……”
他躬身,正要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恭维话,却又被朱翊钧打断:“张大人不要急,我
() 还没说完。”
“光武皇帝最后说:‘吾方自思之’,我想,这对于臧宫来说,也是一种警醒,不知后来如何?”
隆庆看着他,微微皱起眉头,却不知他为什么这么问。
张四维答道:“后来,光武皇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朱翊钧点点头,与他所想差不多。他又抬起头来看向张四维,冲他笑了笑:“张大人讲得好。”
张四维什么也没讲,都是他在讲,白白得了一句夸赞。
但他今日对这位小太子真是刮目相看,虽然嘴上不提,心中却有个大不敬的想法:他们这位每日沉迷声色的皇上应该挪挪位置,让太子来当皇帝,说不定更合适。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张四维平日与朱翊钧的接触并不多,只听说这位太子聪颖早慧,天资非凡,今日一见,果然所言非虚。
“殿下……”
他躬身,正要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恭维话,却又被朱翊钧打断:“张大人不要急,我
() 还没说完。”
“光武皇帝最后说:‘吾方自思之’,我想,这对于臧宫来说,也是一种警醒,不知后来如何?”
隆庆看着他,微微皱起眉头,却不知他为什么这么问。
张四维答道:“后来,光武皇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朱翊钧点点头,与他所想差不多。他又抬起头来看向张四维,冲他笑了笑:“张大人讲得好。”
张四维什么也没讲,都是他在讲,白白得了一句夸赞。
但他今日对这位小太子真是刮目相看,虽然嘴上不提,心中却有个大不敬的想法:他们这位每日沉迷声色的皇上应该挪挪位置,让太子来当皇帝,说不定更合适。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