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章
在李晔看来,如今在位的官家,即日后的仁宗,不管真实历史还是演义里,都算不上是个英明果决的君王,却绝对是个能虚怀纳谏,体谅百姓的仁君。但这位仁君跟大宋历代君王一样,都十分崇信道教。
仁宗身体很差,膝下又子嗣单薄还十分好色,宫里太医治不好他,所以他近些年越来越将身体健康与子嗣传承的希望都放在虚无缥缈的求神拜仙上。至于佛教么,在宋朝却是没那么大市场,至少在皇家,是更偏向道家的。
毕竟佛讲来世讲苦海超度。都当皇帝了,还能苦海沉浮不成。皇家贵人们求的都是延续今生富贵,长长久久活下去,才不会羡慕什么来世投个好胎呢,再投还能比现在投的更好?
总而言之,仁宗崇信道士,就给了这些道士的机会,从他那儿弄了不少名贵药材去炼丹制药。去年宫里杨太妃险死吃丹药活了之后,仁宗就更将献丹的金灵观陆道人奉为仙人降世,连带后宫两位太妃乃至曹皇后庞贵妃等都追捧起来。
实际么,根据当时随着雍国公一起入宫探病的李晔看来,那陆道人武功不弱,他应当是用内气冒险打散了杨太妃脑部的瘀血,才将人救回来的。要他上,其实也行。
看路平安和巴嬷嬷还有院子里其它奴仆们一提起陆道人都是一脸崇拜,活脱脱脑残粉的模样。李晔一瞬间有点怀疑自己心心念念造玻璃镜子,走工科道路是不是不值得。
毕竟这个世界真有武功啊,武功真能干成很多事儿啊,他恰好武功很好,天赋更不错。再练个几年,搞不好就是天下第一,能做的事儿可比陆道人多多了。到时候他就也去做道士,这朝代做道士的禁忌不多,名人没事去做几天道士都是常事儿,身份还高,想清闲了就说闭关,想挣钱就画几道符配点药,随随便便卖个几千两银子,还得达官贵人捧着来送,不香吗?
李晔心思一动,问巴嬷嬷,“这灵丹,是宫里官家赏的?”
“是。还是咱们国公亲自入宫去求,又有皇后娘娘帮忙说话,官家才肯给的。毕竟宫里小皇子身子不好。药,官家总是想给亲儿子留着的。听说宫里小皇子的生母朱才人,为这个还跟抚育小皇子的杨德妃狠狠闹了一场,说杨德妃不肯尽心。”
这时候呢,百姓对皇家固然也有畏惧敬仰,但或因大宋得位不正,一门心思防着武将,着意拉拢民心因此治下宽仁的缘故。加上又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在,老百姓说起皇家的事儿来,还真不是多么诚惶诚恐,比较起来,他们反而更怕身边的恶人。因此宫里的消息,总是在民间禁之不绝,尤其汴京百姓,素爱八卦,头天官家去后宫哪个美人那儿多睡几个时辰,朝堂又被哪个大臣喷了满脸唾沫,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所以巴嬷嬷怕曹县君,说到官家和皇后,反而镇定自若多了,还加上自己的八卦揣测。
‘我这老子,表面看起来不重男轻女,其实还是更看重儿子。为个出生没几天的女儿,一辈子巴结官家的他连灵丹都肯去求,还是从官家亲儿子嘴里分食,莫非对曹县君动了真情?’
李晔腹诽两句,开始认真思量自己是不是真的要改改想法。
之前他一心想走理工科道路,是觉得这世界虽然有武功,但真实的江湖不是那么好混的。看起来武林高手行走江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江湖人士杀人,除非是江湖人士互杀,而且是死有余辜,至少有一方或者两方都上了官府通缉名单的那种互砍。否则,砍死了人绝不是轻飘飘喝两碗酒,吟几句诗,说江湖事江湖了然后飘然远去就行。官府一定会调查治罪!假若你们打斗群殴的时候,连累旁边的百姓,那被抓到后基本都是死罪。想想,文官们连朝廷正经立下战功的武将都百般看不上,拼命打压,一群江湖武夫,文官岂会心慈手软?所以,用严刑峻法对付江湖人士,是大宋朝廷的政治正确。
其次,江湖人士们大多行为不羁,很不能受律法约束,即便是侠士们,打起架来照样只管自己痛快,很难顾及到旁边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尤其是江湖人士聚集的汴京,因武林人士发生冲突连累而死的良民,别说百姓,就是贵人子弟都有不少。以致汴京人一在街头看见高来高去的打架,有锅盖的就顶锅盖,有马桶的就顶马桶,想尽办法躲避不长眼的刀剑和乱飞的暗器。而贵人子弟们,则一上街就带着十几个武功高强的护卫,用以保命。直到展昭来到包拯麾下,带着开封府捕快们连着扫荡半年,把开封府牢房都弄得再没法接客,方才让江湖人士收敛不少,改为在夜间僻静处火拼。因此江湖人士的名声,在民间,其实也算是臭不可闻……根本跟流量明星扯不上半点关系。
李晔怕自己真当了江湖侠客,以后会连累雍国公府被汴京百姓丢臭鸡蛋……
再有江湖人士既然名声不好,自然藏头露尾,今天住破庙,明天睡花街的。他一个公府子弟,官家那儿挂了号的表侄,明明出身在锦绣堆,有现成的通天大道不走,为什么要去受那个罪,从金字塔顶层堕落到底层?难道就凭上辈子看的那几部武侠剧?
总之混江湖是不可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
除掉江湖,他也想过要不要科举。毕竟他除了长得好武功好天赋好各种意义上的好,脑子更是好上加好。读书科举对他而言就是小意思,文官地位又那么高,待遇更是优厚的不得了,只要不谋反,哪怕斗争失败最多就是个贬谪。
可是,目前这位官家,虽然是平行时空的仁宗,但看起来跟他所熟悉的历史上那位仁宗也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子嗣上。目前膝下只剩下一个病弱的最多三日就要召见一次太医的幼子。将来只怕也免不了跟历史上的仁宗一样,需要过继宗室子弟为嗣。那可是个大漩涡,涉及到□□跟太宗谁是嫡系支裔的问题。等他考出来,估计正是立嗣之争最激烈的时候。他是公主之孙,亲爹又是官家狐朋狗友,还娶了庞贵妃曹皇后娘家的姐姐妹妹乱七八糟一大群。若再通过科举掺合到文官里面,将来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要说考武举掌兵权,那更是等于戳官家的心窝子。所以即使他考个状元,八成也只有乱七八糟的闲职可以争取一下。反正像八贤王这种,那是不可能轮到他的。谁让人家出身有先天优势。
做官这条路被堵死,其实他也想过要不要争爵位。名正言顺的嫡出大哥病故,目前公府还活着的就他和二哥赵明,四哥赵显。王县君是侧室,赵明看起来有优势,其实他身体很差,随时可能夭折。而赵显,出身跟他差不多,因他娘高氏是外室所出,从礼法来说,还不如他呢。
但宋朝爵位是没法世袭的,就是王位,也是递降,而且不是一代只降一级,很可能一降就降几级。以他庶出的身份,如果真成世子,按照文官们打压宗室外戚的传统,他继位时,可能只能做个县公。那还有什么搞头,走出去还不如因外戚身份而封侯封伯的值钱呢!
所以思来想去,他才看中大宋开放的商业环境,觉得应该做生意——财能通神。尤其是在汴京这种地方,做个豪商,加上国公子孙的背景,还是很爽的。汝南郡王为什么没有实职却在朝堂那么吃得开,不就是因为京中最赚钱的正店樊楼是他的?
而赚钱,对于他这个积攒了几个时代的人来说,真是非常容易。
说起来,他私产很不少,他可是很得他爹还有各位长辈们偏爱的,尤其是他翁翁的私藏,给了他不少,他婆婆,每月还从公主府单给他拨五十贯零用钱。甚至连宫里的官家,都隔三岔五给他赏赐。
但没用啊,长辈所赐,又不能拿去换银子,更不能送人。唯有他爹和婆婆每月各给的五十贯算是活钱,可以拿去生钱。只是他以前年纪小,手底下没什么人,只能干些倒卖的工作。好不容易今年差不多能大展拳脚,他姐又快要定亲了。
他姐这一定亲,他才知道在大宋,一个小娘子想要嫁的体面,后半辈子过的舒服,到底得花多少银子?他算了算手里的钱,除去公中出的两万贯,如果想把他姐的嫁妆贴补的跟曹氏进门时差不多,他不仅会变得精穷,说不定还要欠下一屁股债。
所以,是时候把玻璃给搞出来,到时候走海贸,一来一回,说不定还能多补贴他姐一点地呢。土地才能生钱,反正指望庞氏,是绝无可能的。
可现在看来,貌似做道士挣的更多更快更有地位,而且还无污染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