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讨教
【情感加科学,趋于无敌。】
助力静静、灵儿和小天的成长改变,虽波折,但通过不断尝试、完善计划,总归是有来有往有回应。可在面对孤独症儿童时,田义却只能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概括,这也是他对星星进行第二次家访时,跟唐淇说的原话。
“田老师辛苦了,开学不到一个月,对每个家庭都两轮家访,您这频率,让家庭医生都要自愧不如了。”唐淇笑道,但话里满是感恩与钦佩。
“水平不够,下工夫来凑!”田义讪讪笑笑,谦虚之余,更是无奈。
“你的水平可高了,生擒小天,活摁静静,一招接一招,不知道的,绝对以为你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别取笑我,还老教师呢!谁这么想,一定是他们没看到我第一周的崩溃样!”
“从崩溃到振作,你才用了两天时间,而后一直热情满满到现在,你简直是天生的教育家!”
“打住!这高帽再戴下去,我脖子要断了!讲真,今天看到星星,我还是很欣慰的。我能跟他以画交流,可是另外两个孤独症孩子,我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更好的办法。唐淇,你既是医生,又是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我真心地请求你帮帮我!”
说着,田义还拱手作揖,那模样,根本不像是上门家访的老师,更像是上门求教的学生。
唐淇赶紧摆手,然后虚扶起田义,急忙道:“使不得这大礼!论关系,你是星星老师,是同事,我理应配合,论情谊,咱俩同期入职,是缘分,我一定知无不言。星星的事,我们后面再谈,不管怎样,如你所说,好歹因为画画,他对你是有些许敞开心扉的,因此,让你头疼的孤独症孩子,是指小木和飞飞吧?”
“没错,那俩孩子,油盐不进,也摸索不出特别的喜好,就算是有,比如小木喜欢挑食、喜欢自己的小马桶,也是那种不能长期骄纵的喜好。无法交流、没有回应,又不能放任不管,这种情况下,我当真是束手无策。”
接着,田义又讲了一些关于小木和飞飞的细节性事情,唐淇一边听,一边琢磨,结合她从学生健康档案资料上了解的内容,以及对孤独症的研究,她给了田义两点意见。
第一,孤独症从根上很难治疗,但是对症治疗,往往见效较快。比如,抓住他们通常都会表现出的刻板行为,是最容易上手的,或利用,就像利用星星的刻板行为进行绘画练习;或改善,比如小木的挑食、固定马桶如厕等行为,就是需要调整的。
第二,极端行为,讲求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找准原因,摸清刺激点,才能有效规避或合理改善。比如飞飞撕裙子这一行为,为什么不是每天撕扯、不是每条裙子都撕扯?偏偏就是某条或者某些时候才会做?这背后是什么原因是先前没注意到的?也许,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决。
对于唐淇的建议,田义颇为认可,但仍有些不知所措,显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怎么了?”
“我,说来惭愧,我最近虽然恶补了一些知识,但根基不稳,空中楼阁,你刚才说的,我觉得都是核心重点,可若往下深入想具体手段,我脑袋一片空白。”
闻言,唐淇微笑着递给田义一杯茶,请他慢喝、细听,自己则从医生的角度,结合这两年陪星星做康复治疗时所学,向田义介绍起如今有关孤独症的康复理念。
目前,关于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有多种方法。除了像腾冲在康复课上进行的感动训练,应用行为分析系统疗法在我国也具有广泛影响,早期介入可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其中,分解式尝试教学是应用行为训练主要的教学方法。
所谓分解式尝试教学,又称“回合式教学”,即将一种技能或者是行为,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部分,采用强化的方法,逐步训练巩固,把一个个小技能训练完成,直到孩子完全掌握,然后再串联起来,使孤独症孩子学会新的知识或技能。
为了让田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唐淇还讲了个案例,那是在星星做康复治疗的机构里,见到的一个20岁孤独症患者小海。小海也曾在培智学校读书,有一定认知,但他语言功能缺陷较大,与人几乎零交流,可他家里条件有限,为了让他今后能拥有社会属性,同时还能有点收入,从他接近成年开始,接受的更多是职业教育内容。
当时,为了把他训练为一个专业的超市卸货职员,康复机构就是以行为训练为教学方法,将需掌握的行为内容,分解为多个小步骤,逐一教导、强化,最终,帮助他完成了卸货规定动作。看见传送带运来货物,往下搬,堆到手推车上,推送至规定地点,交给负责上货的人。
简单的工作内容,对小孩来说,却是经过了长达近2年的训练,从分解动作,到组合完成,整个过程不需要与人有太多交流,只要能听懂基本指令即可。“到货”“卸货”“运走”,周而复始。
不过,这个周而复始的行为,帮助小海找到工作,拓展了一定的交际圈,更成功养活自己,这在孤独症孩子圈里,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现实案例。
唐淇的讲解,生动形象,令田义豁然开朗,他开始在脑海里盘算,如何将这些康复治疗办法,运用到日常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上。
于是,对于小木,在缓解了他最初的分离焦虑后,田义将心思重点花在改善他的刻板行为上。
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的,是小木的挑食问题,为此,田义甚至拿出了毛毛还是小狗时,他细心喂粮的耐性,在明确这种挑食现象并非生理性的需要,而是刻板行为的特殊表现形式后,就开始逐步实施“渗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