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母子相见
顾夫人的卧房内。
顾夫人靠在软枕上,面色虽然仍旧苍白憔悴,眼里却有了光彩。
她把顾云朗拉到床头坐下,仔细端详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她的宝儿如此丰神俊朗,气质不凡,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优雅,无论在何处都能引起人们的瞩目。
比她的另外三个儿子更加优秀出色。
顾夫人欣慰地握着顾云朗的手,颤抖着抚摸他的脸。
“宝儿,你长大了,成大人了,有出息了,娘也放心了。”
这么多年来,能在西北坚持活下来的动力就是她的宝儿,千山万水赶回京城,也是为了能见到宝儿。
顾云朗听到母亲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娘亲”
顾夫人待气息略微平稳,凝视着顾云朗。
“当初爹爹娘亲硬逼着你学东西,把你送回外祖家,你不怨娘亲吧?”
顾云朗用力摇头。
当初是怨过的,甚至怀疑自己是爹娘从外面捡回来的孩子。
后来,他才明白,爹娘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这是为他谋的一条生路。
只是若要让他选,他宁愿不离开,不管是生是死,一直陪在爹娘身边。
这十年来,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令他夜不能寐,心如刀割。
每当他独自一人的时候,往日的回忆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便会痛恨自己,当初为何那般对待爹娘,没能好好珍惜与他们最后的相处时光。
他常常在梦中与爹娘相见,醒来时却只有孤独和失落。
好在他又遇到了小文,如他爹娘一般,遇到危险,毫不犹豫挡在他的前面,只为了他能安然无恙。
他轻轻舒口气。
很快,他们一家人会在京城团聚。
小文也会来到京城。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顾云朗脸上带了笑:“娘,皇上已经同意重审爹爹的案子,卷宗已经交与了太子殿下,爹爹不日将沉冤得雪,重回京城。”
顾夫人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手背,激动地道:“你爹爹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宝儿,你要好好效忠太子殿下,要不是他下令将我送入京城,娘亲只怕”
顾夫人眼泪又淌了下来,“只怕再也见不到你了。”
顾云朗点点头:“我知晓,儿子一定会全力助他登上龙位。”
顾夫人满足地闭了闭眼:“你爹爹兄长回来,我们一家人就团聚了。”
她慈爱地看着顾云朗,“等你娶亲生子,娘就是死,也能瞑目。”
顾云朗手一顿,没有回答,站起身,把带来的诊箱提过来。
他拿出脉枕,对顾夫人道:“娘,我替你诊脉。”
顾夫人笑着伸出手:“行,宝儿出息了,都能替人诊病了。”
从她见到顾云朗起,心里郁闷之情一扫而空,整个人变得轻松不少,待听到杜家能够回到京城,心情更是愉快,就这么一下,似乎人都有了精神。
顾云朗替她诊了脉,没什么大问题,就是长期郁结于胸,加上营养不良,身体亏空厉害,已有油尽灯枯之相。
以后只要好好调养,便会慢慢好转。
顾夫人听了,叹息道:“可怜你的两个小侄儿,没能熬到回京的那一天,我宁愿死的是我,换回他们的命”
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椎心的痛苦,顾夫人顿时泪水涟涟,怎么擦也擦不干。
顾云朗心下黯然,这两个侄儿是他大哥的儿子,大侄儿比他小四岁,小侄儿出事时还在襁褓里,却都夭折在了西北流放地。
两人正说着,突然听到门外丫鬟禀报:“大少夫人来探望夫人了!”
这次从西北回来,大少夫人杜秋娘陪着顾夫人一块回来,以便在路上照顾她。
顾夫人一听,忙擦干眼泪,尽力平复情绪,叮嘱顾云朗:“你快走吧,别让你大嫂认出你来。”
顾云朗假死之事,只有杜氏夫妻、杜家大儿子和顾云朗的外祖父知道,其他人都没有告知。
如果泄漏出去乃是欺君之罪,现在案子还没有翻过来,万万不能在这个时候弄出一点点纰漏。
顾云朗垂下眼眸,不舍地道:“娘亲千万保重,儿子得空就来看你。”
话音刚落,房门便被打开,杜家大少夫人陆秋娘手里端了一碗羹汤,走了进来。
“娘,你好点了吗?”
顾云朗站起身,收起脉枕,对顾夫人道:“夫人身体里的郁积之气已除,以后只需要好好将息,多注意饮食。我给夫人开一剂方子,照着方子煎服即可。”
顾夫人吩咐丫鬟带着顾云朗出去开药方,顾云朗转过身,看见陆秋娘正狐疑地盯着他看。
杜秋娘三十多岁年纪,五官明艳动人,只是多年的流放生活,她的脸上已有了风霜和愁苦之色,令她的容貌减色不少。
小时候杜秋娘待顾云朗也是极好,看到她的憔悴面容,想到两个早逝的侄儿,顾云朗心里不好受。
他低下头,冲杜秋娘行了礼,便跟着丫鬟出了顾夫人的卧室。
杜秋娘的目光没有从他身上挪开,一直到他出了屋,才转头问顾夫人。
“娘,这位是”
顾夫人疲倦地闭上眼:“替我诊脉的郎中。”
“不是外祖父来替你诊脉吗?”
杜秋娘娘端着羹汤坐在床前,继续问道。
“皇上这段时间情况不太好,你外祖父抽不开身,先让他的这位关门弟子替我诊诊,若是没大问题,他暂时不过来了。”
顾夫人说着接过陆秋娘手里的汤碗,“我来就好。”
杜秋娘没有坚持,心里的疑问却没有消除:“他是外祖父的弟子?和三弟长得倒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顾夫人淡淡看她一眼:“他是顾氏族人,可能和我长得有点像吧。”
杜秋娘咬咬唇,没有再说话,心里却难受不已。
若是她的两个儿子还活着,差不多也是这般大的年纪,模样可能也和他差不多。
如果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她当初拼了命也要想法把两个儿子留在京城,不让他们跟着去西北受苦。
她甚至对杜氏夫妻也颇有怨言。
他们是两个孩子的祖父祖母,为什么就不能想想法子留下他们!
这件事如同一根刺,一直深深扎在她的心头,时时折磨她,让她无法释怀。
又如同一道坎,根本迈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