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这也不少啊,四成都拿走了。”臧俊再问。
老丈再次瞪眼道:“这还多?你是不知道以前青州是个啥样的。
早些年的时候,秦军那些人都是只留下半年口粮,剩下都拿走。就这半年口粮还得给黄老爷交租子呢。
现在说是交四成,实际上就是交两成而已,那两成是存在县里的,万一有个荒年啥的那都是要在还给老百姓的。”
臧俊笑问道:“你们就这么相信官府?万一那两成被挪用了,灾年没吃的怎么办?”
老丈肯定道:“只要刘大人在青州,咱们就信。谁会觉得能把黄老爷家的地分给老百姓的人,会骗咱们呢?”
臧俊饶有兴致地跟老汉聊天,刘裕也进入了施工的队伍中询问,有时候还会撸起袖子帮忙。
这时候莒南县令终于姗姗来迟,领着三四个人到了工地。
“下官拜见刺史大人。”
刘裕抬头笑道:“思话,你一个世家公子,我却把你分到了这么远的莒南做县令,委不委屈啊?”
萧思话摇头道:“不委屈。表兄这么做必然是有深意的。”
刘裕闻言欣慰道:“你听说过一句话吗?”
“什么?”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不识民间疾苦,如何能将一个国家治理好呢?”
响鼓不用重锤,萧思话闻言眼睛一亮,马上躬身道:“表兄,我明白了。”
见萧思话已经领会了自己的意思,刘裕转开话题问道:“这几天也一直没问你,治理莒南可有什么问题?”
萧思话闻言道:“问题倒是没有,只是有些想法。”
“说来听听?”
“大人,我觉得咱们青州府的官员是不是太多了?”
刘裕闻言一愣道:“什么意思?”
“本来县衙只需要三个主官,县令,县尉,县丞。
如今您又要搞什么镇公所,县衙的属吏也全部纳入刺史府,成为了正式的刺史府官吏。
这样开销也太大了,一县之地最少也要百名官员,莒南县本来就没什么收入,给这些人发俸之后,什么钱都没了。”
“你的意思是改回原来吗?”
“没错。一县之地养不起这么多官员啊。”萧思话点头道。
刘裕反问道:“那你可曾想过,以前那种办法既省事又省钱,我为什么不用。宁愿多花些钱,也要设置这么多官员呢?”
“我以为”
“无需支支吾吾,你我是什么关系?实话实说。”
“我以为表兄没干过县令,所以对此知道的不多,所以才”
“所以才定出这么奇葩的规矩,对吗?”刘裕接口道。
“额”
看萧思话的样子,刘裕就知道自己猜对了,但是也不恼,笑着开口道:
“你可知我在大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丹徒县的捕快?后来又当了丹徒县尉?县衙里的那些事情,我比你知道的更多。呵呵。”
“啊?”萧思话有些惊讶,他确实没了解过刘裕的过去。
“当初,我、孙处、到彦之都是丹徒县的捕快,县令崔宏是孙处的叔叔。第一个被我拿下的官员就是丹徒县主簿,叫个张什么来着,我给忘了。
县衙之中除了你说的三官,剩下的全是当地的地头蛇,气焰嚣张到连县令都得惧三分。”
“那孙将军这个叔叔也有些太”萧思话想了一下道:“也太庸碌了吧,连个小小的主簿也要惧怕。”
刘裕摇头道:“你错了,在我看来,崔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县官。几个回合之后,张主簿就被崔县令搞下去了。”
萧思话不解道:“这有何难?我是一县主官,主簿不过是个小吏,只需一道手令他就要滚蛋,哪里还需要什么斗智斗勇?”
“看来你确实该在地方上多历练啊。”刘裕笑着感慨。
看见萧思话不服的神色,刘裕解释道:“假如你不是个世家子弟,新到一个县履任,人生地不熟。你该怎么做?”
“当然是尽快熟悉环境了。”萧思话回道。
“那你该找谁熟悉环境呢?总不能每天跑到大街上问吧?”刘裕又问。
“当然是问道于乡老了。”
“那你又该让谁去办事呢?”
“当然是县衙属吏了。”
“好。”刘裕闻言道:“那我来问你,现在乡老说县衙的属官个个都是大好官,从不贪赃枉法,个个清如水明如镜,你会不会信呢?”
“额”
“看来你是不信的。”刘裕点头继续道:“那现在你要不要把这些人拿掉?”
“可能会吧。”
“那你又如何知道,再上来的你自己从乡里选的人,会不会也是贪赃枉法之徒呢?反正乡老的说法都一样,这些人也是好官。”
“这个嘛”
“看来你是不知道的。”
萧思话考虑了一会儿还是面露惭愧道:“表兄说得对,细细想来我应该会相信这些我选择的人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个平庸的官员,那么每日里高坐县衙,只听这些人报告,他会知道底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不用萧思话回答,刘裕直接道:“不会。这就会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奴御主官!一旦这些吏员和地方大族沆瀣一气,
出了事情,受伤的是百姓,损失的是朝廷,担责的是县令,但好处是他们拿。
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名义上都是你的属官,跟朝廷没关系。但是他们却可以顶着你的帽子,光明正大地使用朝廷神器。
又因为没有升迁之路,他们唯一的目标就变成了贪赃枉法。”
虽然赞同刘裕说的话,但是萧思话还是有些不解,继续问道:“可是,按照您的方法来做,镇公所,县衙这些官吏就不会贪赃枉法了吗?”
刘裕摇头笑道:“怎么可能呢?人性本恶,该贪还是会贪的。”
“那你还?”
“呵呵,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吏员有成绩可以升为官员,这就会让一部分有良知的吏员不会堕落,县令就有了兼听则明的机会。
而县衙里那本考成册,就是县令手里的神器。
镇公所的建立,是为了让地方上的乡老失去作威作福的权利,防止新的地方家族产生,威胁县令的权威。”
“高明!”
两人身后一个声音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