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六百八十九章 迁民军屯

第六百八十九章 迁民军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有一说一,陈祗这个主意虽然想的有些简单,但弄好了的话,确实挺损的。

    世家大族们没有那么好对付,不是你想挑拨他们关系,他们就会乖乖上当的傻子。

    这帮人贼着呢,他们的眼光和处世经验可一点都不比一般的地方官吏差。

    但把左冯翊的世家和百姓迁徙到右扶风去,那帮左冯翊世家们确实是没有这个底气来造反的。

    如今的关中,留下来的世家,大多是些摆不上台面的歪瓜裂枣,早就没有前汉时期豪强林立,甚至敢跟孝武皇帝硬碰硬的硬茬了。

    也就是说,迁徙这事儿,是可行的,挑拨的事儿以后慢慢再说就是了。

    只是这样迁徙的话,多少也有些问题。

    如今已经是八月份,马上就九月了,距离战事平定,百姓归乡已经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了,你突然让左冯翊的百姓们迁徙到右扶风去,多少是个劳民伤财的事儿。

    眼看着就要入冬了,刘备集团又不能学习满宠的榜样,拿着环首刀逼着百姓出发,势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动员,那就不是两三个月能搞定的事情,如果再加上冬天,这次迁徙时间,可能长达半年。

    现在的左冯翊加起来,可是有足足一万多户,七万多人呃,要从这个角度考虑,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哈。

    左冯翊的百姓和世家真的是有点太少了。

    左冯翊的大小跟右扶风不相上下,相当于安定郡和北地郡两个郡加起来那么大,如今入籍丁口却只有一万八千户,七万多人那可是十三个县的总人口数啊。

    虽然这里面免不了还有一些躲入山林未出的百姓,以及被世家隐匿掉的丁口,但即使如此,人口也确实少的可怜。

    纵使不是“千里无鸡鸣”,平均到一个村子里,估计也不会超过二十个人。

    隔壁右扶风经过满宠迁徙之后,尚且能剩下五万户,二十二万丁口呢,这么一比较,左冯翊确实丁口数量太少,迁徙到右扶风,充实右扶风人口,完全是正确的选择。

    再一个,左冯翊的地理位置,跟右扶风还有些不一样。

    右扶风位于长安南侧,可以直接连接上庸三郡,又有渭水为依托,距离曹魏占领的武关有足足五百里之遥防守起来方便啊。

    左冯翊虽然也是背靠北地郡和安定郡,也有泾河作为依托,可它距离潼关不过三百里。

    而且潼关的地理位置和武关还不一样,武关那地方,地势险要的关键在于山林,要进入武关或者从武关出兵,首先要通过一条漫长的武关道,而武关道完全是在山林内的,易守难攻,但同样出入也都不方便。

    因此,即使曹魏要从武关出兵攻打关中,刘备方只需要看住武关道,进行重点防御就可以了。

    可潼关就在黄河边上,虽然地势也很险要,但这个地势险要的有利方,从来是对关内中原腹地而言的。

    关中进攻潼关,首先要克服恶劣的地势环境,然后再去考虑如何攻克潼关,但从潼关出兵进攻长安,人家不过是放弃险要防守而已,要出兵,随时可以出。

    要不历史上哪里来的那么多傻缺皇帝,非要主将弃守潼关主动出战呢,还不是觉得优势在我,实在打不过咱们还可以回来继续坚守嘛。

    虽然多少是脑回路清奇了些,但纸上谈兵看来,并不是没有这样操作的余地。

    再加上从关内进攻关中,除了潼关出兵外,其实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效仿曹操当年平定关中的手段,从黄河蒲坂津渡河进入关中,直取左冯翊。

    因此,对于左冯翊来说,要防守关内的魏军,不仅要防备潼关方向,同时还必须防守黄河沿线就靠现在左冯翊的这七万丁口,防守个毛线啊。

    百姓丁口不足,无人耕种土地,就无法在当地支撑起驻军所需的粮草供给,所有的粮草补给必须从长安调拨,这就等于是人为的拉长了后勤补给线,一旦曹军真的从黄河或者潼关出兵,都不需要派出太多的兵马,只需派出三千左右的游骑兵,专门负责骚扰左冯翊驻军的粮草补给线,这个左冯翊都守不下去。

    不管怎么看,左冯翊的防御方式,是无法照搬右扶风的重点防御的方式的,必须要重新考虑布防方式。

    而陈祗建议迁徙走左冯翊百姓和世家的另一个目的,也就在此——陈祗建议,在左冯翊实施军屯。

    军屯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满足对左冯翊布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让士卒们自给自足,就地耕种,囤积驻守所需的军粮。

    而且按照陈祗的估计,不管是大汉还是曹魏,这五年里两次大战,都是急需休养生息的时候,即使以曹魏的体量,连续两次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也不是那么好受的,短期内,是不太可能主动从潼关或者蒲坂津方向发动对关中的攻略的。

    这时候迁徙百姓,安排军屯,正是最合适的时机。

    等到曹魏缓过劲来,想要进攻关中了,左冯翊的百姓应该早就迁徙完毕,甚至军屯也应该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了,到了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暂时不需要担心粮草补给的问题了。

    你不得不说,陈祗的这个建议,真的是一个一石多鸟的好建议。

    但,终究只是一个建议而已。

    陈祗才能确实出众,可到底从政时间太短,很多事情在考虑上,终究是稍微欠缺了一些主意是好主意,但真要实施起来,麻烦其实也不少。

    别的不说,左冯翊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又是天下有名的成熟耕种区哪儿来这么多的士兵去搞军屯啊。

    以右扶风为例,二十二万丁口再加上从左冯翊迁徙过去的七万丁口,总计近三十万人,大概能保证耕地的有效利用。

    而差不多大小的左冯翊,如果都要用来搞军屯的话,那么要安排多少士卒在这边劳作,才能让左冯翊的所有耕地不至于荒废?!

    大汉拢共才多少士卒啊,难道都要搁到左冯翊来搞军屯么?!

    即使在曹魏,军屯的规模也一直不算太大,而且如果没有民屯作为补充,军屯的实际效率也不算太高在整个左冯翊搞军屯,那在洛阳的曹丕要是能睡踏实了,那他就跟司马衷一个德行了。

    再一个季汉在以前,是不搞任何形式的屯田的。

    刘备知道百姓希望的是什么。

    这年月百姓也好,世家也罢,对土地的执念是最深的。

    没办法,谁让这年月的生产力就这样,又遭遇乱世的,土地里长出来的粮食才是这年月最值钱的硬通货。

    因此,刘备集团的策略,一向是尽可能的满足百姓对土地的需求,让更多的百姓成为自由民,而不是受到屯田束缚的半农奴。

    这不仅仅是对百姓负责,同时也是对国家的赋税徭役等各项财政收入负责。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刘备集团一直以来跟世家的关系都不算太亲密,始终打压世家的原因真不是为了世家手里的那点地,关键是世家手里掌握的大量隐匿丁口,这是刘备,诸葛亮,乃至到后来的陈祗执政时期,都无法容忍的。

    如今,陈祗建议在左冯翊搞屯田,这个策略刘备是个什么态度,也实在不好琢磨。

    虽然说军屯的主动权是控制在国家手里,军屯也主要是军队在做,但如果刘备真的不想搞什么屯田,不想开这个头的话,那即使是诸葛亮也未必能说服刘备。

    再加上一旦要实施左冯翊迁民,划分军屯区,安排士卒换防屯田这也都是一大堆的政务,军务调整,不是那么轻松简单一个命令就能解决的。

    陈祗到底是年轻了一些,经验不足,考虑事情稍微简单了一点。

    但这也不能怪他,他的职责就是协助张溪处理政务,既然有主意,他不可能不提出来,至于提出来后怎么去实行,怎么去完善,这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问题。

    因此,张溪在仔细思考陈祗的建议后,觉得好像有点搞头,立刻派人去找来了蒋琬,魏延二人,从军政两方面入手,讨论这个军屯的可能性。

    在跟这两位讨论出个大概后,张溪又一封书信送去左冯翊和右扶风,招左冯翊太守胡奋,郡丞赵累,右扶风太守柳隐,郡丞张翼来长安,商讨迁民和军屯的实际操作可能性。

    等到这些人商量出来一个大概可行的报告后,张溪再拿着这个报告,连同自己的奏章一起,去面见刘备,详细阐述这个由陈祗提出来的左冯翊迁民军屯的计划。

    这些事儿,都必须要刘备亲自拍板,就不是张溪一个人能做出决定的。

    (本章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