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各方顾虑
诸葛请辞丞相一事,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各方势力的联合反对之下,不了了之了。
这次诸葛亮是真的错估了朝中的政治局势,如今的大汉朝廷,在最近的五年里,接连拿下了河洛和河北之地,而这两个地方,是出了名的世家大族聚集地。
河洛世家和河北世家如今在大汉朝廷内部的根基不够深,益州,雍凉,荆州世家们虽然是既得利益团体,但他们在人才储备上,显然不如底蕴更加深厚的河洛,河北世家们。
双方都有顾虑,而诸葛亮如果一旦请辞丞相,那么他们就必须在现在直接面对面的杠上。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两边的世家大族们倒是不介意掰一掰手腕,毕竟各有各的优势,但问题是,现在只能算是季汉的王朝初创期,很多弊端没有得到解决,而皇室却牢牢的掌握着兵权世家大族如果在这个时候互相内斗,最后便宜的,可能还是作为天子的刘禅。
因此,站在世家大族的角度上来讲,他们更希望诸葛亮能留下来继续担任丞相,调和朝廷内部的利益派系而且,也只能是诸葛亮,别的人,做不到让朝廷内外的各种派系心服口服。
这是站在世家大族的考虑,而站在天子刘禅的立场上,他比任何人都不希望诸葛亮请辞丞相。
这快二十年的时间,刘禅一直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坐稳皇位的说实话,刘禅确实有点太没出息了,亲政二十年,居然到现在都无法彻底掌控朝政。
但凡换成一个有点追求的皇帝,都不至于到现在的这个境地。
可是吧,刘禅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刘禅是真的全心的信任诸葛亮,要权给权,要钱给钱的真的,你把刘禅换成孝武皇帝试试?!
管你诸葛亮是不是忠心呢,敢揽权,孝武皇帝谁都能杀给你看!!!
总而言之一句话,刘禅是真的不能理解诸葛亮要请辞丞相,他第一时间根本想不到那些有的没的,只有一个念头——相父要走了,我可怎么办?!
不行,必须不能让相父离开,否则这个国家就要完蛋了!!!
这就是刘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对于诸葛亮的请辞,刘禅第一次做出了反对诸葛亮的决断——驳回。
而刘禅驳回的那么痛快,几乎都不带犹豫的诸葛亮就知道,刘禅根本没懂自己请辞的真正用意。
因此,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不仅仅是诸葛亮借机厘清朝堂内部政治势力的时间,同时也是诸葛亮给刘禅做思想工作,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请辞,以及为什么不再复设丞相的时间。
其实吧,诸葛亮对刘禅这些年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自从大汉第三次北伐以后,诸葛亮其实就已经有意识的在移交自己手里的权利给刘禅,甚至在第三次北伐前后,诸葛亮领兵离开成都后,就一直没有再回国都坐镇,这本身就是在给刘禅锻炼机会。
刘禅坐镇成都,稳定后方,诸葛亮就在长安,统筹北伐大业。
刘禅迁都长安后,诸葛亮也在洛阳理政,稳定河洛到了六伐以后,诸葛亮甚至都跑到距离长安千里之外的邺城去办公了。
其实诸葛亮很早就开始在朝中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配合刘禅掌握手里的权利了。
而这些年,其实刘禅真的很不错。
虽然说,北伐的各种后勤粮草储备,实际负责操作的人,是李严,蒋琬,费祎,陈祗等人,但坐镇国都,稳定人心,做好决策,及时供应北伐大军所需,这些,也是刘禅的功劳。
北伐能进行的那么顺利,跟刘禅从不拖后腿也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在诸葛亮看来,如今的天子刘禅,已经不是刚刚登基的时候,连上朝该做什么都不知道的幼年天子了,他这些年干的很不错,也掌握了足够的权利,至少在费祎,李严,蒋琬等人的辅佐下平衡朝政,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现在的刘禅,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不自信,他一直有自己在前面遮风挡雨,突然没有了自己站在前面,天子可能会有些不习惯而已。
可这些,也同样是天子需要面对的事情毕竟诸葛亮现在已经六十出头了,连诸葛亮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早晚要有这么一天的。
因此,诸葛亮觉得,在自己还能有精力的时候,提前安排好这些事情,让天子早点习惯,也不是一件坏事真要出了什么纰漏,他诸葛亮还能帮着收尾一下。
这些,就是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只是,刘禅并不接受。
没办法啊,诸葛亮觉得刘禅行,可刘禅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如今的大汉,虽然看起来蒸蒸日上,但是吧,随着地盘越来越大,朝廷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相父说什么只要牢牢抓住兵权,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但刘禅同样知道,那帮世家大族和他们的朝臣代表们,到底有多么的难缠。
尤其是现在收复了中原和河北地区,这些地区的世家大族,有几个是省油的灯,如果全靠刘禅自己去做决策的话,刘禅真的没有信心,可以很好的平衡各方势力。
当皇帝,可是一个技术活当昏君当然容易,可哪怕只是当一个守成之君,也是相当困难的。
大汉好不容易在先帝,丞相,诸位臣工的努力下,实现了三兴,总不能在他刘禅手里,二世而亡吧?!
这还只是平衡朝政的问题,具体到政务,在刘禅看来,还有很多的麻烦,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
虽然说,现在大汉依靠着兵权,强行推行着鱼鳞图册制度,但这个制度,不过是暂时拖慢了世家大族们兼并土地的脚步,并不是彻底抑制住了土地兼并。
如何对这些事情进行改革,既要拉拢世家大族,不能跟世家大族翻脸,又要能抑制世家大族,不让世家大族坐大刘禅是一点头绪都美欧。
除了这个最大的问题外,还有诸如如何快速恢复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同时,还能提高国库收入,各种国家赋税的兴起和废除,以及如何增加人才选拔通道,避免寒门子弟失去上升空间,导致底层不稳等等这些事情,有些刘禅有想法,但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有些刘禅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这种情况下,刘禅怎么可能允许诸葛亮真的请辞丞相,跑回南阳卧龙岗去过退休生活。
所以啊,刘禅是什么招都用了。
跟诸葛亮摆事实,讲道理,到最后耍无赖,快四十岁的人了还拉着丞相的衣角撒娇真的,那场面,也就是没人看到,否则的话,诸葛亮连同刘禅一起,都有杀人的心。
最后的结果,还是诸葛亮心软了,默默的撤回了自己请辞的疏奏,继续担任丞相这事儿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而为了转移朝臣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平衡大汉朝堂的内部利益矛盾尚书令李严请奏天子,出兵伐吴。
李严也是出于好心。
一方面,李严不想让人再盯着诸葛亮请辞的事件不放了,别回头扯着扯着,把自己写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加“九锡”的事儿给牵扯出来诸葛亮有威望,有大功,有天子信任,他肯定没事儿,但李严恐怕就真的完蛋了。
另一方面,在长安的诸位朝臣们,在经历了诸葛亮请辞丞相的风波后,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后诸葛亮时代,恐怕就是大家在朝堂上掌握权利的最好机会。
因此,大汉朝堂内部的各大利益团体,必须趁着诸葛亮还在,有人调和的时候,尽快的掌握朝廷各部的权利,因此,引发了一场内部的明争暗斗。
尤其是对于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而言,他们进入大汉朝堂的时间太晚了,朝堂高层不是荆州人就是益州人,这显然对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很不利。
中原世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陈泰,现在也被诸葛亮从中枢的位置上抠下来,派去接替邓艾当冀州刺史了,而河北世家在朝廷中官位最高的,只有身为并州刺史的王昶。
虽然吧,身为一州刺史,怎么也算是一个高官了,但是两人都不在中枢,而不在中枢,对于朝廷决策权的影响就不会太大,根本无法跟掌握了三省六部的荆州,益州集团相提并论。
而对于荆州,益州,甚至是雍凉集团来说,他们虽然现在掌握了朝廷中枢的权利,但这也只是一时的胜利论人才储备,他们怎么也干不过有着数百年底蕴的中原和河北世家的。
所以啊,荆州,益州世家需要趁着现在占据中枢权利的时候,尽可能的获取足够的利益,延长自己的执政时间,而中原和河北世家们,则需要一个机会,可以获取进入中枢的通道。
而彼此间的明争暗斗,哪里比得上军功更加简单直接?!
因此,当李严察觉到内部利益纷争之后,果断的上疏请求征吴。
而李严的这个疏奏一上,立刻受到了大汉上下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