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陆逊离淮南
东吴赤乌二年,东吴大帝孙权册封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但因孙霸未曾成年,故留在建业,暂不赴封地就蕃。
这个决定,不是孙权想要的结果,他也是没办法,只能选择妥协。
两宫之争,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孙权的掌控,变得不可控制起来。
孙权本来以为,自己只需要册立太子,决定了继承人的归属,自然可以中止两宫之争,让东吴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外上来可实际上,不管是孙和的支持者还是孙霸的拥趸,都不会在这个时候轻易退让。
孙登死后,孙权一直没有册立太子,而孙和和孙霸是最年长的两名皇子,太子之位自然是在两人之中产生,因此两人吸引了不少的人的拥护。
这两个人的拥护者里,其实淮泗集团和江东世家都有,但大体上来说,淮泗集团主要是支持孙和,江东世家主要是支持孙霸。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陆逊,他虽然是江东世家出身,但他从来不在两宫之争中表态,或者说,他的态度,是谁是太子他支持谁。
因此,孙权册立孙和,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选择了淮泗军功集团,以及拉拢住了陆逊,至少在孙权看来,有这些人的支持,自己应该能继续制衡朝政。
但,事情出乎了孙权的预料。
他刚刚册封孙霸为鲁王,还没来得及下旨要求孙霸就蕃呢,就接到了不少臣子的上书,言称鲁王年幼,不宜就蕃,还是留在建业更好。
这么做的目的,孙权这个政治生物能不懂么,说白了,就是孙霸的支持者依然不愿意放弃争夺太子的地位,只有让孙霸留在建业,才有机会。
这让孙权非常的不满。
但是,看看这些支持孙霸的大臣,几乎一水儿都是江东世家大族出身,甚至其中还有全琮,朱据这样掌握兵权的将军,孙权就一阵的头疼。
任何政权,在建立一定时间后,必然面临着官员本土化的进程说直白一点,就是如今的东吴朝廷,江东世家官员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淮泗集团的官员人数。
虽然在朝廷高层上,孙权通过制衡调配,让江东世家和淮泗集团保持了平衡,但是,中下级官员数量上,江东世家官员占据了多数。
如果贸然驳回这些官员的请求,或者说因为鲁王孙霸的就蕃问题大动干戈,势必会引起朝廷底层的动荡。
虽然孙权还是认为,最后自己能控制住局面,但难免要付出代价。
所以,孙权最后选择了妥协,同时,也开始寻求自己的突破办法。
如今的东吴政局,太过于单一了,基本都是淮泗集团和江东集团两个政治利益集团,虽然方便制衡,但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变得有些尾大不掉。
孙权试图引入第三方势力,掌握朝政,同时,这个第三方势力,还必须能够足够值得孙权信任。
在这个时代,其实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一个——宗族皇亲势力。
三国时代,宗族皇亲势力最大的一方,是曹魏。
托福于曹氏和夏侯氏人才辈出,曹魏从曹操起兵时开始,曹魏的宗族皇亲势力就一直很庞大,再加上曹魏三代帝位都很依赖宗室将领,导致到现在为止,曹魏虽然已经退居幽州了,成了小朝廷,但是曹氏宗族依然稳定的掌握着皇权。
田豫那么高的资历,那么大的名声,曹爽说夺军权就夺军权,田豫半点不满都没有。
就算是司马懿,至少在明面上还是得听从朝廷的号令。
而宗族势力最弱的,则是蜀汉没办法,老刘家虽然人才遍天下,但是刘备这个人的亲戚是真的少。
也不知道是刘备起兵的时候家族不支持,还是说支持了,但早年刘备总是输的掉底裤,导致跟随他的宗亲都死光了连个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刘琰都在蜀汉被供起来享福着呢。
不过嘛,刘备好歹还有两个兄弟,关氏和张氏两兄弟也算是半个宗室,至少到现在为止,关张两家跟宗室没什么区别。
而东吴这边吧其实有一说一,孙权从接班孙策开始,就在注重培养宗室将领。
孙策时期,掌握军权的孙氏宗族将领只有一个孙静,剩下的都是外姓将领,而且基本都是淮泗军功集团。
没办法,那是孙策,本身武力值极高,统帅能力极强,凭借数千兵马打下大半个江东的存在,他有这个自信。
但孙权掌权后,虽然在内政上逼孙策这个铁憨憨要强的多,但是在军事方面孙十万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因此,孙权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在注重培养宗族势力,先后提拔了孙朗,孙翊,孙瑜,孙桓,孙韶,孙盛等人。
严格说起来,孙氏的宗族将领也不算少,如果好好的发展起来,完全可以起到孙权利用宗室将领掌控权利的目的。
但,就一点比较可惜这些人,大多不长寿,活过四十岁的人少之又少,孙桓,孙瑜这样的大才,连三十岁都没有活过。
这就导致了孙氏宗族将领看似人才不少,但基本都跟韭菜一样,割完一茬才有第二茬,只能接班,完全不能发展壮大。
要是搁以前吧,孙权还能控制的住朝政的时候,他还不太着急。
可这次两宫之争,让孙权意识到,哪怕是自己都有点掌控不住了,如果再没有一个合格的宗室势力,等到自己死后,不管最后是孙和还是孙霸继位,都会被政治利益集团裹挟。
到时候,东吴到底姓什么,谁也不敢保证。
因此,孙权不得不开始大肆提拔重用宗族中的年轻人,哪怕这些人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才能,但他还是不得不用。
同时,孙权依然放不开吕壹的这把尖刀,他还有用,因此不管吕壹受到了多少人的弹劾,孙权都不理会。
甚至,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让吕壹这把尖刀更加锋锐一些,一些弹劾吕壹的的臣子,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位置,孙权直接下狠手,该杀杀,该流放的流放。
如此一来,闹得建业城内的风气,变得越来越恶劣,人人自危。
但孙权却依然一意孤行,继续保持着这样的做派,甚至影响到了前线。
陆逊,朱然,诸葛瑾等人,也都对建业的风气有所耳闻,也纷纷上书给孙权,劝谏孙权,惩治吕壹。
其实,三个人都不傻,他们也都知道,吕壹不过是一介小人而已,是孙权的一把刀但事情闹到现在,吕壹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恶劣,三人也是担心朝廷失控,导致前线受到影响。
因此,三人都是劝谏孙权,对吕壹有所惩戒,消一下吕壹的威风,让群臣安心一些而已,也没有让孙权彻底弃用吕壹,毕竟他们都知道孙权的脾气,也都知道吕壹的作用。
但,孙权对此的回应,却是下旨斥责。
朱然,诸葛瑾一看这个情况,顿时知道,孙权是不可能听从他们的谏言了,同时也为了明哲保身,接旨后不再上书。
唯有陆逊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么做不太好再次上书孙权抗辩,重申吕壹之害。
有一说一,陆逊这次是真的没有半点私心,完全是出于公心考虑,为了孙氏基业,为了大吴朝廷考虑。
但是,孙权接到陆逊的上书后,勃然大怒,立刻下旨,招陆逊回建业,淮南防务,交由孙韶负责。
陆逊接到孙权的旨意后,长叹一声,立刻收拾行囊,跟孙韶交接后,立刻启程,离开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