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夏风云:朕只取一瓢 > 第45章 监察院

第45章 监察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尽管赵夔被迫加入楚王一派,但他不是很害怕,大不了过几年自请外任,不再参与皇子的党争,那时就没有人会整他了。

    现在,他的首要任务是帮皇帝治理天下。

    夏国的官员体系盘根错节,官员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朝堂上都在争夺权利,完全不知道民间已经冲突重重,地方也不像国朝初年,有那么多清廉的官员。

    这天早朝。

    赵夔等旁人奏完小事之后,直接上前奏报。

    “启禀陛下,臣位居吴州刺史多年,尽心处理政事,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然而只能让民众安居乐业。稍稍有了一点政绩,就被陛下破格提为丞相,臣感激不尽。

    臣近来批阅各州奏章,全都报称地方安宁,百姓争相庆贺国运。没有一处比吴州百姓过得差。

    照如此说来,不应该由臣来做这个丞相,而是各地的官员,他们功绩显著,臣自愧不如。”

    赵夔这话一出,下面的朝臣瞬间沸腾起来,朝堂上嗡嗡声一片,像有千万只蚊子在飞。

    不论哪个派系的官员,都不明白赵夔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要请辞?

    左丞相也愣了一会,但很快就想明白。

    赵夔肯定不是为了请辞,一定是有什么深层的目的。

    先看皇帝怎么说,他等会随机应变,只要不脱离原定的计划,他都会照常行事。

    “右丞相不必过谦,地方官员写奏折都爱夸大其辞,要是让他们当右丞相,朝堂还不得乱了套。”

    众人听皇帝说话,自动安静下来。

    赵夔听后拱手说道:“既然陛下看重臣,臣不能不为大夏尽力思虑。臣在吴州的时候,对附近州县情形有所了解。

    就如扬州来说,那里雨水充足,也没有水患,很适庄稼生长。按道理那儿的百姓应当非常富足,可臣常听百姓骂扬州的官员,说他们加重赋税不说,还纵容地方豪强抢夺田地。

    近年扬州风调雨顺,垦地增多,然而扬州交上来的赋税却在逐年减少。

    还有其他州县,明明雨水不足,粮食减产,偏偏交上来的赋税与往年一样多,这些事陛下可听闻过?”

    皇帝当然没有听说这些事,他光应付朝堂的争斗就头痛了,还要应对突发的动乱,就算知道了具体的情况,也没有精力与人手管这些小事。

    “这些地方官员欺上瞒下,朕即便是知道了也难以处理,丞相既然在朝堂提出,想必已经有应对的办法?”

    皇帝问道。

    他也想改变当前的困境,可这是祖宗留下的坑,哪有那么容易填上。如果有人肯用心办事,帮他解决难题,他当然会鼓励。

    右丞相品性不差,要是他肯出手,不管提什么要求他都会同意。

    “回禀陛下,臣一回京就发现这个问题,慎重地想了许久。

    朝堂百官如果举止失当,可以由御史台弹劾。天下州府的官员如果举止失当,却没有人可以及时知晓,当地的百姓也不敢来京举报。

    臣以为应当再新开一个衙署,独立于内阁之外,也来朝堂参议大事。他们的职责就是在各地暗中巡察,一旦发现不平事,立即上报。

    至于具体怎么处置这些人,他们不用管。”

    以前全国的奏章都由内阁过目,过滤掉不足轻重的事之后再呈给皇帝,这样皇帝就会轻松很多。

    如果新开一个巡察的衙署,内阁的地位就会降低。

    左丞相听后仔细想了想,不在意这点权利,如果皇帝同意,他也会附和,给赵夔一些甜头尝尝,让他慢慢放松戒备。

    皇帝仔细地想了一会儿,觉得这个办法也可以。

    没等他说话,就有人站出来质疑。

    “右丞相发心是好的,可是再创一个衙门不一定起得了作用,天下的官员那么多,他们善于隐恶扬善,如果巡察的官员没有能力,肯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况且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就算过得再差也比以前好得多,新开衙门不知道要费多少银钱,平白地给百姓增加负担。

    臣以为右丞相这个办法太过冒险。”

    皇帝听了官员说的话,没有直接表示,而是问赵夔。

    “右丞相对此可有解决办法?”

    “启禀陛下,朝堂之中有一些冗余的官员,不如抽调一些进入新衙门,另外再从民间取士。

    一开始巡察的衙门不需要太大,每队几十人,遍巡天下各州,调查民间风声,用不了多少银钱。

    至于能否查出地方的隐恶,并不重要,如果一地的官员能够瞒天过海,也不是巡察衙门能解决的,那种情形只能交由朝廷来审理。

    臣建此新衙门,目的只是为了充当陛下的耳目,知道天下的大事。”

    赵夔想要及时知道各地的真实情况,不必要完全弄清楚,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什么消息都是由地方官员禀告。

    想当初他在吴州也不敢确定自己听到的就是真的,但能够知道民间的消息,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左丞相这时站了出来。

    “右丞相所言不差,陛下身居京城,要么就时常外出巡察,要么就建一个新衙门替陛下巡察,这样天下的消息就尽在陛下掌控当中,不必担心有人欺瞒。”

    赵夔有些惊讶,左丞相是太子一派的,他以为左丞相站出来要反对他,没想过是来支持他的。

    “既然左丞相也同意,不如就由你们两人共同拟定巡察衙门的建制,尽快给出具体章程。”

    皇帝也想解决国家的陈疾,于是一锤定音,有没有用需要具体实施以后才知道,他要做的是给下面的官员一个机会。

    反而试错的成本不大,不如就让两个丞相一起规划。

    “微臣遵旨。”

    左右丞相同时出声。

    之后几天。

    左右丞相各自拟定了一份章程,最后合在一起确定众多的细节事项。

    新衙门的名字叫监察院。

    委派一个朝廷官员来主持,另外还选派一些冗余的官员,他们都是在民间拥有一定声望的人,充当监察院领队的职位。

    其他的监察院的职员有民间的读书人,也有官府的小吏,每去一个地方都会隐藏身份,调查当地的民俗舆论。

    两人还立了许多条款。为了确保消息的准备性,每条消息都要收集多条证据,可以防止下面的人诬陷,又可以降低朝廷将来审理案件的难度。

    两人上朝时再次奏报,在朝堂讨论谁来当监察院的院长。

    这次左丞相没有再举荐太子,因为他有自己的密谋,要表现出一个正直的臣子形象。

    “启禀陛下,户部左丞裴冷显有官声,先前楚王想方设法与他结交,他都拒之门外,其正直显而易见,不如让他来当监察院的院长。”

    左丞相举荐裴冷,朝堂上的人都猜不透他的目的。

    所有人都知道裴冷先前与楚王有过来往,很有可能就是楚王安插在朝中的钉子。

    再说他又是右丞相的部下,左丞相莫非真的变了性格,变得正直起来?

    裴冷自然出来推辞。

    皇帝又问赵夔的意见。

    赵夔对于监察院本来就是试验的态度,左丞相指出了裴冷,他细想一下也觉得不错,于是也出言赞同左丞相的决定。

    朝堂上左右丞相这么和谐的场面很是诡异。

    皇帝怀疑赵夔是不是跟顾元朗连成了一体,这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既然两位爱卿都以为裴冷可以担当此职,那从今日起,裴冷便全力筹备监察院。”

    裴冷不想接下这个得罪人的差事,但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皇帝都下了旨意,他怎么敢反对。

    于是乎监察院新鲜出炉,成了京城热议的话题。

    人们对此持着观望的态度。

    京城的百姓虽然生活在富丽堂皇的地方,但对夏国的情形还是有所了解。

    富的人身穿锦绣,每餐都不断荤腥,得了各种富贵病。

    穷的人有的连衣服也穿不起,一件衣服可以穿几年,更别说鱼肉了。

    只是朝廷每次都能及时赈济百姓,他们还能勉强生存,所以暂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动乱。

    现在朝廷建立了监察院,如果真地能及时禀报地方的消息,说不定真能扭转乾坤。如果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后来又觉得麻烦或者牵动的势力太多,说不定就会成了摆设,最终不了了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