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故乡的歌
2007年4月6日 周四 晚
下了晚自习,苏小优早早地就回了家,她要把从s省图书馆借来的书尽快看完了,好趁着周末还回去。
为什么要看书呢,一方面,自己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自己的确很珍惜能够好好读书的日子;另外一方面,她要通过努力读书来弥补苏爸年轻时候的遗憾,她想有一天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也教给苏爸。
苏小优看着书,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脑海里回想起一首有魔力的歌谣:
“迎面吹来久违的芬芳,我又回到久违的故乡,故乡的茶,故乡的爹娘,我爱故乡,一如往常”……
这是苏小优跟着苏爸,和全家一起回来时,坐在绿皮火车上听到的,这大概代表了苏爸爸心声吧,苏小优想着。
故乡对于苏爸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尽管这里有些落后,但是这里有亲人,有苏爸童年的回忆,还有爷爷……这也是苏爸一直想回到故乡的原因吧!
余光中在《乡愁》里写: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苏爸的乡愁是什么呢?大概就是爷爷和家乡的亲朋吧!
苏小优看着手里的书法相关的书,思维却飘向了别处,她想到了苏爷爷让她找的《羲之草宝》还没找到。她突然想听爷爷讲一讲苏爸小时候的事。
苏小优还记得上小学时,苏爸教会她和姐姐的儿歌“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篾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婆婆起来蒸糯米,糯米娃娃闻到糯米香,打起锣儿接姑娘,姑娘下河栽高粱……”教到后来,苏爸笑了起来:“高粱不结籽,栽茄子,茄子不开花,栽冬瓜,丝瓜不生毛,栽红芍,红芍不牵藤,饿死对门的两家人……”苏爸笑着,几乎笑出了泪。
《易经》有云:“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古代和现代不同,现代商人的地位还可以,但古代讲究的是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比农民和工人还低。
为什么父母弱就要去经商,父母弱不应该去务农或者务工么?
因为这段话说的是如何让你走向成功,务农和务工很稳定,但基本不会成功。
在古代虽然商人地位最低,风险也最大,但对应的是回报也最高,是母弱家庭唯一可能成功的出路。
那母弱家庭为什么不能直接读书去做侍郎?
因为在古代官的地位是最高的,经济回报也极高,升官发财这个词完美诠释了在古代做官可以名利双收的好生活,士农工商里面士排绝对第一。
待遇那么好,风险也不大,那自然门槛极高,不然人人都是官了,各种隐形的潜规则也是一道一道的。
如果母弱,父母没有做过官,那即便你读书天赋好侥幸入了官场,等学会各种官场规则也已经白头,因为这些东西除了你爹妈根本不可能有人会真心教你。
所以在古代,母弱家庭直接冲击官场门槛是事倍功半的一件事,很难取得什么大成就。
所以,母弱家庭先经商,成为优秀的商贾,积攒大量钱财后培养后代读书,让后代从小官小吏做起,慢慢摸索规则并传承,一步步向上爬,等到足以称之为父强家庭的时候,再去冲击侍郎之位。
现代社会的阶级鸿沟没有古代那么夸张,官的地位远没古代那么优越,而商人的地位也远没古代那么低下。
但由于工和农都是稳定生活的代表,厮杀没有那么剧烈,失败的代价小,所以也几乎不存在向上突破的可能。
所以现代社会还是只有官和商才能突破阶层,也还是只有它们才能作为对比。
官商的差距和古代相比大大缩小,但依然大致符合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的规则。
大概这也是苏爸先选择了经商,后又回到故土的原因吧。
即便苏爸是如此眷恋故土,却在h省打拼多年。
如今重回故土,却依然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操心着。
那么,苏家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衰落的呢?是从苏爷爷那辈,还是从苏爸这一辈呢。
如果按照《易经》的理论,那就是从苏爷爷那一辈开始衰落,然后苏爸才选择了经商。
既然选择了经商,也是不错的,毕竟现在官商的差距和古代相比大大缩小了。
可是苏爸后来为什么要回到故乡呢?
也许问苏爷爷能问出原因,但是苏爷爷会不会告诉苏小优呢,她不知道。
也许,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安度晚年,是在外漂荡了多年的苏爸的心愿吧!
在苏小优的脑海里,儿时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只有故乡的竹林和梯田给她的印象依然深刻,还有苏妈带着她和姐姐去往h省找苏爸时候的印象。
那年苏小优大概五岁左右,苏妈一手牵一个苏姐姐,一手牵一个她,背上背一包行李。苏姐姐背着她上幼儿园的白色小书包,苏小优也背上了她上幼儿园背的小青布包,她们登上渡船,即将离开s省。
苏妈是按照苏爸信上所写的路线到另一个省去寻找苏爸的。那时候苏小优离开苏爸大约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心中早已全无了对父亲的印象。
她和姐姐跟着苏妈登上了渡船,这是苏小优和姐姐第一次坐渡船,她们似乎飘一样地就到了对岸,然后下了船。
苏妈似乎也是很少出远门,所以显得格外谨慎,她把我们姐妹俩拽得紧紧的,生怕她们走丢了。
下了渡船,渡口人很多,还有很多排着长队的大汽车。他们从大汽车上下来后,就来到了有许多辆小汽车的街上。
她们走在路上,看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的小车,听揽客的师傅说那叫“面包车”,所以苏小优很想坐那个车,以为里面有面包吃,不过这只是她心里的想法,她并没有说出来,只是紧紧地跟着苏妈和苏姐姐,眼睛不停地四处观望。
苏妈走到一个橘子摊前,买了一些橘子,她们便上了火车,苏小优觉得分外高兴,那是她和姐姐第一次坐火车。
去往h省的记忆,苏小优一直保留着,回到s省的路,苏小优也记得。大概,出门远行,目的还是要回家,不然不必记得来时的路。
苏小优思考着“故乡”这个词: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那么苏小优有两个故乡:第一故乡是在s省,第二故乡是在h省。
那么苏爸也有两个故乡,但是他更喜欢第一故乡,因为这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苏爸大概更喜欢席慕容的《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如雾里的挥手离别。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短短的九行诗里,有“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没有年轮的树”,这是苏爸回到s省的原因吗?
苏小优头脑里一直有一个问号,又似乎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