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远征美洲
郑和将第二个洗劫的目标放在尹锡悦身上。
因为尹锡悦这段时间在九州岛洗劫了一大堆财货和粮食,全都储存在一个地方。
在混入尹锡悦内部的情报局密探的带路下,郑和很容易找到了仓储地点。
竟有三万高丽大军把守!
好说!
几轮炮击下,谁与争锋!
等尹锡悦接到自己被抢的消息后,郑和早就装完船跑路了。
他知道这是宁王干的,但却没有任何办法。
他刚拿下整个九州岛,正准备向倭国本土发起进攻。
这时候宁王抢劫他,或许是一种警告。
尹锡悦及时调整战略,派出使者与倭国和谈。
足利义满也正有此意,双方一触即合,协议以实际控制线为准,互不侵犯。
足利义满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不好说不行啊,他现在是首尾难顾,后腰还被人捅了。
这时候南边的尹锡悦愿意消停,真的是天大的好消息。
终于可以将精力放在随时可能打进来的明军身上。
可当他准备就绪后,明军却迟迟不来偷袭了!
郑和此番出击倭国,仅仅带了十艘战舰。
抢了尹锡悦后船还有五艘船没能装上财货,但他依旧选择先撤退。
有了防备之后的倭国已经没那么好抢劫了
倭国南边风云突变之时,在虾夷岛刚刚站稳脚跟的李成桂,却收到了来自北方的消息!
“你说北边大海出现明军?怎么可能?”
“千真万确啊主上,全都是装备先进火器的明军,属下怎么可能认错!”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
“不好啦,明军登陆了,他们打进来了!”
李成桂猛地站起:“不可能,如此寒冷的天气怎么可能关键他们从何而来?”
轰隆隆!
远处榴弹炮爆炸的声音传来,将李成桂拉回现实。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逃命要紧。
可能逃到哪去呢?
都已经到天涯海角了,就不能给条活路吗?
李成桂不想跑了,爱咋咋地吧!
当天晚上,盛庸带领着五千将士出现在李成桂面前。
“李成桂,可算是逮到你了”
李成桂看着鼻子被冻的通红的盛庸:“你们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
盛庸哈哈大笑:“大王高瞻远瞩,早就规划好路线,我们是从黑水出海口一路南下的。”
“你们已经扩张到黑水流域了?”
“别废话,你是想死还是想活?”
李成桂听后眼睛一亮:“怎么说?”
“想活的话去倭国南边,虾夷岛你不能再待下去了。”
“宁王想让我跟倭国拼命?”
“是的,九州岛的战事你应该有所耳闻吧,尹锡悦已经占据整个九州岛,在那边建立了一个叫大韩王国的国家,自己当上了国王,其实你也可以的。”
建立王国自己当国王!
李成桂知道这是一个火坑。
可他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这个坑该跳还得跳啊!
随后半个月时间,李成桂兵马在盛庸的监视下,渡过海峡出现在倭国本土。
倭国北部人口稀少,李成桂倒是没怎么付出代价就拿下一大片地盘。
直到李成桂打到福岛附近时,足利义满回过神,派出精锐兵马阻拦李成桂。
可在盛庸的帮助下,李成桂顺利击退这一波阻击,在福岛站稳脚跟。
至此,倭国本土三国分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方也都知道这是大明在背后使力,都想要获得大明的支持,几乎同时派出使臣出使北平。
朱权在得知倭国局势后表示无感,反倒是对盛庸没能抓到阿哈出很有意见。
不过看盛庸如今在黑水流域开拓的地盘,朱权大概知道阿哈出往哪个方向跑了!
“来啊,去信盛庸,无论追到天涯海角,都必须将阿哈出给本王抓住!”
朱权的命令抵达长春卫时,盛庸刚好回来。
“得~还是得继续往北!”
盛庸很羡慕此时依旧驻扎在漠北的平安,可以肆意在草原奔驰,看见哪个部落不顺眼就可以出兵灭了。
不像这白山黑水间,一年时间就没几个月是暖和的。
现在大王还要让他往北追
再往北可就是传说中的北极了!
听说那边有巨型大白熊,还有什么使犬部、使鹿部之类的野人。
难道大王的意思是也要将这些地盘纳入统治?
管他呢,反正带上足够的界碑总是没错的。
于是,盛庸就这么在朱权命令下一路向北,一路追击阿哈出的踪迹,并沿途在关键位置铸碑记录,证明此处是大明的领土。
直到四月份时,冰雪融化,路走到了尽头,前方已是茫茫大海,可却始终不见阿哈出的身影。
正当盛庸犹豫要不要打道回府时,海面上飘来一支舰队。
郑和来了,带着朱权的新命令来了。
“都四月天了,这鬼地方还这么冷!”郑和裹紧衣服,来到被冻成紫红色皮肤的盛庸面前。
“郑将军,我可是六个月没回去了,大王有新命令吗?”
郑和先取出一瓶酒丢给盛庸:“算是吧,接下去的征程由水师来完成,你们坐船回吓夷,随时准备对倭国展开全面战争。”
盛庸喝了一口酒后问道:“现在国内局势如何了?”
郑和将盛庸肩膀上披着的白熊皮扯到自己身上:“燕王大军全部开进云南了。”
“那小皇帝呢,还活着吗?”
郑和摇摇头:“燕王还坐镇应天府呢,他想带走三十万百姓远征天竺,现在正跟大王讨价还价呢!”
“三十万!走陆路吗?”
“废话,走陆路还要跟大王商量吗,关键这可是三十万人啊,要是走陆路的话,沿途需要多少粮食你算过吗,所以只能走海路。”
盛庸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他想让大王帮着运人过去,那大王答应了吗?”
“大王口头上倒是答应了,但却要求燕王必须在天竺取得一块根据地后才帮着运人,而且还是分十年时间分批次运过去。”
盛庸听后眼睛一亮:“分十年时间高,这样就能进一步挟制燕王,以免燕王在天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