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朱高炽回归
朱棣除了现有装备后,这段时间皇家枪炮厂完成建设,已经连续三个月不间断的生产炮弹和燧发枪。
他们兄弟俩平均分配后,朱棣已经武装出一支一万三千人的燧发枪部队,拥有三百多门迫击炮。
如果没有朱权这号人,凭借他手中这些火器,绝对可以做到横扫天下。
现在关键是就算得知了朱权要北上征伐北元,朱棣依旧不敢轻举妄动,主动进攻。
实在是失败的概率太大,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将承受不起。
而且还要背上宁王发动国战时,燕王背后捅刀的恶名,这不是现在的局势下他所能背负的。
关键是他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因为朱权所做的一直都是他最想要做成的。
这时候你不出手帮忙也就罢了,绝无可能做出拖后腿的事情来。
所以朱棣在看完徐妙云的情报后,直接就烧了。
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全当没发生过一样。
但徐妙云还送来另一份情报,倒是让朱棣得到了启发。
“科举招工匠!”
原来朱权前段时间在北平举办了一次所谓的理工科考试。
“理工科”这三个字朱棣不理解,但考试的内容他却看懂了。
这是分明就是朱权挖掘民间人才的一个举措,而且去赴考的人数和籍贯,很多都是南边的匠人北上赴考。
这等于是从他这里挖墙脚啊!
这些工匠有这么积极吗?
不积极不行啊,人家北边开出来的工钱,一个月都抵得上他们一年的收入。
还说要是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还有巨额奖励,甚至还给官身呢。
这条件,哪个工匠不眼馋。
反正朱棣不淡定了,特别是朱权还创办了一个北平理工大学!
里面不教四书五经,只教数理化!
数学朱棣懂,物理嘛,大概也能从字面意思理解一些。
可这化学是什么玩意儿,朱棣真的抓瞎了。
关键是这个学校的老师竟然清一色都是工匠,学生也都是有工匠底子的年轻匠人或者学徒。
也就是说这个学校是专门培养工匠的。
朱棣倒也知道工匠重要,可他不知道朱权会这么重视工匠。
可一想到对方手底下那些先进科技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得知此消息后,朱棣一边封锁工匠北上之路,一边依葫芦画瓢,也创办了一个京师理工大学,开始向全社会召集人才。
至于朱权的北征事情,朱棣表示,他征他的,大不了本王为其摇旗呐喊
徐妙云一直在向南边传递消息,朱权会不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但他不想阻止,甚至有些纵容。
还特意交代情报局的人不要去碰北平城中的锦衣卫密探,仅需暗中盯紧,只要对方不做出过激的举动,或者做出损害己方利益的事情,就随他们去吧!
至于为何会让徐妙云传递情报,这其实是朱权另一种方式的传教。
他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必须联合朱棣手上的资源,将理工科推广到整个大明。
有朱棣这架僚机在一旁掩护,到时候那些卫道士出来瞎逼逼的时候,也有个人分担一下。
甚至可以将其推到前台,成为喷子们的主要攻击目标。
这么好的事情为何要阻止呢!
至于进攻北元的战略被朱棣知道,朱权一点都不担心。
他相信朱棣的觉悟,绝对不会在自己发动国战时搞事情。
这是朱权对永乐大帝的信心。
当然,防人之心不可无,要知道如今朱棣也是有大炮的人。
谁也不知道他哪一天会不会野心压过骄傲之心,发抽抽趁机北伐。
所以必要的防御还是要有的。
所以,朱权将一直驻守金州的房宽拉回来驻守济南,再让郭英镇守北平。
再加上他能规模化生产燧发枪后,合成出来的98k数量也是极多,已经装备了六万多人。
只需留下两万人驻守两个战略要地,再配合其他一些冷兵器士兵和各种大炮,朱棣要是能打下来这两座城池,朱权就跟他姓。
说归说,闹归闹。
此次北征,倒是需要朱棣出一把力。
至少让朱棣给个名正言顺的旨意。
于是,一道请战的奏章就出现在朱棣手上。
朱棣看后,没有任何犹豫,按着朱权的意思,封徐辉祖为北征大将军,统领北方边境所有兵马。
朱棣这么慷慨吗?
不慷慨不行啊!
这种事就是一张纸的事,你不给圣旨,人家也不会停止北征,反而会让朝廷更加失去威信。
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到时候打了胜仗自己还能吹一波。
打了败仗,那就是宁王的锅。
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让出北境兵马
这些兵马迟早都是朱权的,他朱棣倒是想要,可上得去吗?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助力此次北伐,最后还能落个好名声。
关键是朱权用朱高炽作为这份旨意的交换,诚意十足。
但其实不用交出朱高炽,朱棣也会下这道旨意。
只不过朱权想给这段时间顺风顺水的朱棣添点堵,让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俩一起,那不就有好戏看了吗?
至于徐妙云,被借口照顾徐妙锦留下了。
离别之际,徐妙云收拾着朱高煦的衣领:“到南边后好好照顾你父王,让他别担心,娘在这边也挺好,你十七叔不会亏待娘的。”
朱高炽牵着朱瞻基和世子妃张氏,郑重磕头拜别徐妙云。
起身后看向一旁的朱高燧:“娘就交由你照顾了,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保护娘,知道吗?”
朱高炽一家走了,朱权和徐妙锦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家人的分别。
“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残忍?”
徐妙锦摇摇头:“如果换做姐夫,我觉得他肯定比你残忍。”
是啊,历史上朱权可不就被朱棣玩弄于股掌中吗?
自己如今的做法已经很仁慈了。
十天后,朱高煦终于抵达应天府,朱棣派出朱高煦出城迎接。
兄弟俩久别重逢,就算两人心中有隔阂,但兄弟连心,依旧是一番唏嘘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