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出风头
贺宣呆了一会儿,守着烧起来的柴火堆多没劲,一事不烦二主,让王栓看着,烧的差不多就把两个通气口堵上。
“公子,要烧多久才能堵上?”
王栓很苦恼,一点,差不多这种词汇,真的不好确定。
“等天色彻底黑了,你就可以堵上,来府里跟我说一声。”
贺宣怕他没封好,反而引燃了边上这些木柴,虽然隔着距离,这种事小心无大错。
烧炭的事情有人干,贺宣回家吃晚饭,让小狗子吃完给他爹带一份。
十一月京城日夜温差有些大,中午棉衣穿着都有些热,晚上却要盖厚被子,贺宣虽然烧了炕,烧的柴火却不多,等到天亮也就灭了。
家里其他人都没烧炕,老杨他们都习惯了等下雪在烧炕,小竹几人也说还能扛得住。
贺宣卧室的火炕,在正堂这里烧就行,这样卧室没有烟气,还干净,直接顺着外墙的烟囱排走了。
贺青和小秋睡在耳房,睡觉前加一回柴火就行,两人的屋子也能有些热意。
炕头这边最热,贺宣还睡不住,要睡在中间的地方。
今日洗漱完,问了几句贺青最近学习的情况,这两人多学点知识,以后有个好出路。
直到前院来报,空地上的柴火堆已经堵上了,贺宣起身,把外袍穿好,要去看看。
没有路灯的夜晚,天上都是乌云,别说星星了,月亮都时隐时现,老杨拿着灯笼,在前边找路,后面贺青跟着。
三人到空地上,小狗子拿着火把给父亲照明,刚才也是他去府里通知的。
太阳下山就降温了,等了好一会儿,两人打了个寒颤。
贺宣拿着灯笼打量了一圈,确定黄泥把柴火堆都堵上了,不会有火星子溅出来。
边上一圈都是清理过的空地,应该不会烧到其他地方。
王栓做事还算用心,贺宣让父子俩去厨房喝点姜汤,去去寒。
“公子,我们就不去了,小狗子他娘还在家里等着呢!”虽然自己被公子留下干活这事,其他人已经告诉孩子他娘。
但是这么晚了没回去,家里肯定等急了。
“成,你们先回去,记得喝姜汤,给你多算半日的工钱。”
“谢谢公子。”父子两的礼行的不算标准,高兴的情绪却很能感染人。
三人拎着灯笼回府,贺宣进门前还能看到黑漆漆的夜晚,有一个火把照亮父子两回家的路。
“老杨,你晚上安排下,找个人守夜,时不时去门口看一眼空地,不要烧起来。”贺宣还是有些不放心。
“好的,公子,我晚上多看几眼就成,您放心睡。”
老杨住在前院,离空地比较近,打算今晚就自己顾着,火堆已经糊了黄泥,只要在门口看着没有火烧起来就行。
老杨一大早起来,穿上衣裳,先去门口看一眼空地,这时天色已经蒙蒙亮,能看到一个黄黄的小土堆。
这才放心去茅房。
天气越冷,起床就越困难,难得今日贺宣没有赖床,醒来就去释放了压力。
穿好衣裳,贺青他们已经打好了洗脸水,洗漱过后,贺宣连早饭都没吃。
跑去看看木炭烧的怎么样?
昨晚用黄泥封住的时候,还有些热意,经过一个晚上的冷却,外边已经感受不到热度了。
贺宣围着柴火堆转了一圈,看来王栓的泥巴糊的还挺厚实,贺宣用手敲了下,没敲破。
确认过这边没烧出来就行,贺宣回去先吃早饭。
吃完了早饭,干活的下人也都来了,找人用锄头把柴火堆扒拉开。
从最上面开始,看到扒开的黄泥里面是黑色的,这就是成了吧。
贺宣站在最近的地方看,黄泥扒开一半,里面的木炭都能看清楚。
边上的人窃窃私语,声音却不小。
“真的烧出来了?”
“让我看看~”
“嘘,轻点,谁家柴火烧过都是炭。”
“别说话,公子听到了。”
贺宣上前检查木炭,虽然柴火烧过都是炭,但炭和炭是不一样的。
这种没有完全燃烧的木炭,烧的时间更久,温度更高,除了取暖还有很多用途。
老杨拿来一个簸箕,把烧好的木炭,放到簸箕上。
贺宣仔细观察,发现边上粗些的柴火,还没有燃烧完全,外边是炭,里面还是木头。
导致烧成这样的原因很可能是昨天燃烧的时间不够。
“王栓,你昨日烧了多久糊住通气口的?”
“回公子,估摸着一个时辰不到点。”
王栓听到公子问话,赶忙挤到前面,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那你今天再烧一个柴火堆,就堆成昨天的样子,烧一个半时辰。”
木炭没有烧尽只是少数,剩下就是一点点试验,叮嘱王栓烧柴火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别引燃其他地方。
老杨拿着簸箕回府,一大早,还有不少事情要干呢。
贺宣也是一样,回去要看书,核对织坊的账目。
闲了练练准头,射箭的动作没人教,只能拿着弓比划比划。
烧了两天木炭,王栓的烧炭技术直线上升,柴火堆的下方多挖两个通气孔,能让木炭缩短燃烧时间。
烧出来的炭颜色乌黑,折断的声音清脆,品质算得上不错。
接下来想要提升技术,就需要建窑,贺宣不打算在木炭上花这么大的成本,只让王栓一个人烧炭。
其他工人都劈柴,柴火堆肉眼可见的变小,劈成大小差不多的木块,整整齐齐的码在围墙边上。
赵林说这几日天气变化,可能会下雨,这不是随口说说,而是一个老农的经验之谈。
天空中漂浮着层云,哪怕是晴天,太阳也被云朵遮住。
趁着没下雨,给柴火堆盖上草席,用麦子秸秆编制的席子,雨水顺着秸秆流下去,中间的柴火就是干的。
至于枯叶杂草这些引火的材料,西跨院厨房放俩簸箕,剩下都堆在驴棚里,不够了再搬过去。
十一月十六,早上起来看着天气还是晴朗的,应该一时半会儿不会下雨,贺宣打算进城一趟,做件皮大衣。
这个季节晚上的温度已经跟村里最冷的时候差不多,要是下雪后,气温降得更低,没有皮袄御寒,估计自己都出不去门。
担心会下雨,还带着蓑衣和雨伞。
一行人进城,京城比起往日更加热闹,贺宣带着贺青直奔皮货铺子。
于五郎赶着牛车去送货。
老杨去采购两只羊,猪肉,南瓜,豆子这些还要再买些,因此带着有粮帮忙搬运。
三个方向分散,买好了东西也不用等,直接回庄子。
贺宣还记得上次去皮货铺子的方向,贺青学会了赶车后,技术越来越熟练,在贺宣家呆了这些日子,营养补足后,个子蹭蹭的窜。
到了地方,贺宣下车,皮货铺子生意很好,里面已经没有拴牛的地方,只能让贺青在外边空地上等等。
贺宣进门就看到铺子里挂着一件纯黑色的裘皮大衣,皮毛末梢泛着银光,光是看着,就知道这皮袄暖和。
伙计过来招待贺宣,顺着贺宣的眼神看,介绍道,“公子,这可是铺里的镇店宝之一,上好的貂皮,凑齐这一件大衣的貂皮可不容易。”
听了伙计的话,贺宣收回了目光,看也没用,这就不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穿。
现在的律法上虽然没有明确写着庶民不能穿皮草,但丝绸是不允许地位低下却有钱的人穿的。
齐国的貂都是野生的,没有现代的养殖一说,可想而知捕获的难度。
加上貂皮大衣那种难以言语的尊贵奢华,皇帝年节有时都会赐貂皮帽子给心腹大臣,以示恩赏。
所以,穿的起貂皮的都是贵族。
当然了,你要是买一件穿在里面,外面包一层布帛,没人知道,也没关系。
什么!你说你想把毛露在外边。
呵呵~
那就不好意思,你要被鄙视了。
为啥呢?
齐朝人不崇尚把毛露在外面,而是将毛的一面朝里,外面包上一层布帛。
你要是将毛的一面朝外,就称为反穿。
这里面还有小故事,出风头,也叫“出锋头”,意思就是故意将裘皮大衣有毛的一面露在外面,让大家都看见:瞧,我今天穿皮衣了!
久而久之,这就有些类似暴发户的炫耀行为,会被认为不入流。
当然了,也可以理解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还有一个原因是,反穿貂皮大衣是少数人的权利,比如永安帝,就可以反穿紫貂大衣,其他人穿成这样,就是僭越,除非是御赐。
贺宣知道这些是因为京城贵人不少,早早的穿上皮袄,看到人家毛的一面朝里,还特意问过老杨,不然买皮袄的时候就要闹笑话了。
貂皮大衣是不用想,羊皮之类的还是买得起的。
经过伙计的介绍,贺宣了解了皮货的分类。
都是两两相对,如细毛和粗毛、大毛和小毛、直毛和弯毛等。
羊皮、兔皮、狗皮等算是粗毛皮货,狐狸皮,貂皮这种属于细毛皮货,长毛可以抵御严寒的,习惯上都叫“大毛”。
听了伙计一番介绍,贺宣对羊皮大衣就有些“看不上”,当然了狐狸皮买不起,这种最差的都要百八十两。
打算买一身鼠皮大衣,这种皮子属于中毛,御寒能力还不错,价钱不算太高,三十两到百八十两的都有。
鼠皮大衣不等于老鼠皮,这里的鼠皮包括很多动物,松鼠,黄鼬,麝鼠这一类的都称为鼠皮。
贺宣选的是灰鼠皮,其实栗鼠皮更好看些,但是颜色太浅了,价钱还贵。
选完皮草还要制作,这家皮货铺子不愧是外城最大的,一条龙服务。
贺宣要了长度到膝盖的斗篷,还有更长款的,但是要加钱。
钞能力到了哪儿都是有用的,还是要多挣钱。
拿出银票结账,最后的花费是五十六两,最后收回来只有四十三两,原来用银票结账还要一笔手续费的。
哪怕贺宣去钱庄换银子,也是要交的,第一次用银票的贺乡巴佬宣表示受教了。
拿回找来的银子和单据,过十五日凭票据拿衣裳。
这日子已经是最快的了,店里生意太红火,想加急都插不了队。
找到贺青,两人去内城的果子行逛逛,不能就这么空着手回去。
在果子行买了半筐石榴,贺宣两人还在内城逛了逛。
果然有钱人什么时候都不缺好吃的,这里竟然有人卖藕和竹笋。
看样子还挺新鲜,贺宣当然不能错过。
卖藕的人说,这种带泥的藕,要是用秸秆包裹保存,放在避光处,偶尔喷些水,可以放上个把月。
断裂或是有伤疤的还是赶紧吃,放到肚子里最安心。
买完这几样,车厢上已经没地方了。
贺宣怀里抱着石榴,石榴下面是竹笋,藕用草绳绑在一起,哪怕送了个麻袋,车厢还是不可避免的弄脏了。
贺青赶着车,抓紧时间回去,再晚午饭都吃完了。
两人回到庄子,于五郎和杨管事还没回来,估计要买的东西不少。
等过冬的东西储备好了,也就不怎么出庄子。
可怜的于五郎,大冷天还要隔三差五跑去京城送货,不过他乐在其中,穿着新做的棉衣,里面还有毛衣,把手脸遮住,倒是还好。
贺宣的车厢买回来后,老杨让木匠照着做了雨棚,还能挡些风雨,不用就取下来。
未时,老杨跟有粮才回来,牛车上满满当当都是东西。
除了猪肉,还有南瓜,山药,绿豆,红豆这些,都是耐放的。
两头羊是跟着牛车回来,要在养几天,等下雪了,直接宰了吃肉,剩下的羊肉就放在室外,冻上两个月都没问题。
不出所料,接下来几日都是阴雨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温度降了不少,院子里的雨水都结冰了。
老杨给大家发柴火,晚上都开始烧炕,白天就在几间屋子烧炕。
贺宣卧室烧炕,书房可以用手炉和炭盆,还算能凑合,外出就要穿两件棉袍。
脚上的靴子穿了两年,不是很暖和,等天气好一些,去城里做上两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