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之齐朝 > 第224章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

第224章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够吃了,往后我的饭还是让小兰做,合胃口,要是想换换口味,我再提。”贺宣吃宋婆子的大锅饭,总觉得不对胃口,不是好不好吃的问题,就是差了点啥。

    贺宣吃过饭后,让小竹去前院找老杨,召集几个管事,商量下庄子里的事情。

    老杨一早忙着洗晒羊毛,还在东跨院呢。

    西跨院有井,还有厨房,是做饭的地方,东跨院就腾出来放东西,原先放羊毛的仓房,还要供大家织毛线,新买来的羊毛,许多还没打理出来,只能放在东跨院的屋里。

    召集人手后,加上贺宣,一共五人在前院商议事情。

    贺宣坐在主座,下面站着杨益康,小竹,罗家旺,赵林,这几个人是府里的中坚力量,离开将近三月,有不少事情要处理。

    见过礼后,贺宣让大家坐,先把这段时间,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料理了。

    老杨拿着账本开始回话,“公子,您离开的三个月,宅子里挖粪坑,盘火炕,一共花费十二两余三百钱,还有每月的月钱,府里的开销,加上冬日准备的柴火,蔬菜”

    听着老杨一笔笔说起来,反正就是两个字,没钱了。

    接着就是罗家旺,他们三人去坝上草原买羊毛,当时八月去的,正是天最热的时候,这个时节羊绒已经都脱落了,只有羊毛。

    羊绒是山羊的绒,每年春季,农历三四月份差不多可以梳绒。

    羊毛是绵羊的毛,一年可以剪两次,春秋都行,用剪子给绵羊脱了冬衣后,直接运回庄子,按照贺宣的要求,分批运输,虽然增加了路费,但是减少风险。

    一共花了四趟运回来,现在东跨院共有四十多个麻袋,一麻袋装了有五十斤羊毛。

    本来罗家旺他们价钱定在二十文钱左右一斤原毛,毕竟剪羊毛这件事,大家都没怎么做过,担心把羊剪破了。

    后来剪着剪着就顺手了,一只羊能出五六斤毛,这就有百多文了。

    不过罗家旺他们运回庄子,清洗时发现,原毛里面脏东西太多,草屑,石子,粪便,不但难清理,还不好存放。

    后面去买羊毛的时候,罗家旺就要求先给每只羊洗个澡,去除些石子,粪便,没想到不仅重量减轻,羊毛还干净了。

    同样的,郡主家的李管事要求涨价了,每袋子多一百文,就相当于,一斤羊毛二十二文。

    加上罗家旺三人的路费,还有车马费,零零总总花了七十两不到。

    贺宣的小金锭也没剩下,多的都花在置办冬日用品上。

    赵林上前汇报,买了多少只鸡,鸭,产出多少鸡子,天热的时候,山脚下鸡下的蛋,除去供应庄子上的一部分,其他都拿去城里换钱,这也是唯一的进项。

    然后就是庄子上秋收的安排,大豆已经收获,小麦播种下去,庄子的奴仆收获之后,把黄豆和玉米都晒干了,交上来,都放在前院的仓库。

    贺宣听完还是满意的,这些事情都处理的不错,老杨记得账本还算清晰,自己只要让小竹核查一遍就好。

    “咳咳,我不在的这三个月,大家事情办得都很好,今日杀四只鸡,给大伙儿补补身子,还有庄子里的安排,也跟大家商量商量”听了个把钟头,贺宣心里有数。

    老杨当宅子的管家,贺宣还未娶妻,不需要分内院外院,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教下人。

    贺宣当官了,身份变化,自然以后交友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带在身边的人就要懂礼仪,不能跟村里一样。

    小竹负责管理钱财,家里开销都跟小竹支取,这也是做熟了。

    赵林管着田庄的土地鸡鸭,不管是播种收获,还是仆人的纷争,都由他处理。

    罗家旺表面工作是护卫,实际是羊毛作坊的管事。

    明确了职责,后续的问题也就有人处理,商议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哦,对了,老杨,厨房这边让小兰负责我的饭食,其他的让宋婆子他们帮着做。”贺宣想想,小兰一个人做所有人的饭菜,怕是忙不过来。

    大家各忙各的事,贺宣跟着罗家旺,去东跨院看看,绵羊毛现在成品是什么样子的。

    之前的山羊绒,都已经清理出来了,一团团整理好的毛线,看着都舒服。

    羊毛就有些粗糙,比羊绒硬一点点,不过做成毛线后,手感也还不错。

    把羊毛都放在这里也不太合适,最好还是建个工坊,专门放毛线,有织羊毛的人手。

    贺宣虽然有这个想法,苦于囊中羞涩,按耐住了。

    宅子里空闲的人手,都在东跨院干活,主要是贺宣家里事情不算很多,日常打扫过后,除了三餐,也就剩清洗羊毛,织羊毛这些事情。

    织羊毛几个大男人都不肯干,拿着两根竹子做成的针,别扭的不行,比握笔还难。

    只能花力气,干些清洗晾晒的活计,泡过水的羊毛份量不轻,放在大木盆里,也只有男子捣的动,更不用说还要挤干水分,晾晒了。

    从东跨院离开,贺宣想起自己带来的树苗,虽说不怎么值钱,但也是家乡的味道。

    担心冬日里京城寒冷,把苗苗们冻死了,没有直接移栽,继续放在花盆里,方便搬进搬出,等它们适应了,就可以散养了。

    处理完这件事,贺宣就去书房写信,到了京城,总要给村里写封平安信。

    不过等寄到很可能就明年了,贺宣磨墨,写到午饭时间,正好完成,明日去京城买东西的时候,带去驿站。

    吃过午饭,基本上带来的十几个箱子都收拾出来了,老杨过来问,“公子,您买的棉花和棉布要怎么处理?”

    “大家的冬衣还没做吧,每人两身的布料和棉花,你确定好尺寸,就发下去,让他们早些安排。”

    贺宣总觉得京城冷的更早些,要是在安德县,十月底,穿两件衣裳刚刚好,现在这么穿,早晚都扛不住,要穿夹袄才行。

    “谢公子体恤,不过您的今年的冬衣也没准备,要不要去城里定做几身。”

    老杨这么提醒,是因为天冷了之后,裁缝店生意火爆,很可能就排不上了,府里这些丫鬟,数小巧针线活最好,做做里衣还行,外裳就差了点。

    差点忘记了,自己的冬衣还没准备,看来确实要挑个时间去一趟,顺道做个车厢,天气冷了,坐着板车吹冷风,不是遭大罪了。

    听老杨说,国公府的人不知道为啥,没有离开,天凉快了,还在庄子里住着。

    下午的时候,贺宣就让人去谢家庄子告知谢端,自己回来了。

    等他下衙,正好有礼物送他。

    前院这边,杨李氏和小巧织羊毛袜子,还有围巾这些都不成问题,三个月的时间,杨李氏还能用毛线织些花样出来,做成了袜子,帽子也不成问题。

    贺宣打算着手让他们开始织成品,具体的尺寸,就按两个规格,大的适合男子,小的适合女子。

    羊毛袜,稍微有些不合适的,穿穿也就撑大了。

    周美芳刚来,开始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活合适,既不像小兰做的一手好菜,针线也只是寻常。

    有粮就让她跟着杨李氏她们捻线,等捻线熟悉了,就学着针织。

    除了做饭,家里这些女眷,就喜欢在前院的仓库干活,光线明亮,屋里暖和,一边做活还能说会儿话。

    老杨的两个孙儿也在屋里,两人被卖到人牙子那里,即使年纪小,不记事,还是受到一些影响,性格比较乖巧,有事情就找杨李氏,男娃叫杨李氏娘,女娃娃就跟着叫。

    贺宣琢磨着是不是要趁着不算很冷,建几个屋子,现在织毛线的人就这几个,往后肯定要加人,要是人多了,还在宅子里干活就不合适了。

    傍晚,贺宣在院子里观察自己的几盆树苗,有没有水土不服。

    “公子,这几月的账本都核对完了,其他都没问题,就是买了五两银子的木炭,杨管事说是专门给您冬日用的。”小竹觉得木炭价钱有些贵,五两银子才买了四百多斤。

    以前,自己跟着公子卖铜钱碳的时候,最开始才一文钱十块,五两银子,可以买五辆牛车的铜钱碳呢,在京城,却只能买到四百多斤。

    这差的也太多了吧。

    贺宣接过账本,木炭这里确实记录了五两银,小竹核实过,“你把老杨叫来下。”

    杨益康跟着小竹到了屋里,贺宣就问道,“老杨,庄子上过冬用的木材准备充足了吗?”

    “回公子,过冬的柴火,庄子上已经准备了不少,都是秋收后,庄里奴仆去月华山上砍的木头,还有晒干的秸秆,玉米芯子都可以烧火。”杨益康据实答道。

    贺宣看他答的还算详细,觉得老杨不像是贪污银钱的人,“我有一事不明,有了柴火,还要买几百斤木炭做什么?”

    “公子,那是给您用的,冬日里,火炕上还算暖和,但是待客的屋子,门窗都能冻住,要烧火盆才行,老奴就私自做主,买了五两银子的无烟炭。”杨益康是一片忠心,之前的主家每年冬日都要备上几十两的木炭,贺家人少,才买的少些。

    贺宣以前没在京城过冬,还不知道会冷到什么程度。

    既然老杨这么提醒,还是有备无患,“木炭行情如何?”

    “自然是天气越冷,木炭越贵,木炭里数银骨炭最好,无烟,色白,不易熄灭,还是御用的贡品,价钱昂贵,我买的无烟碳,虽然叫无烟碳,燃烧的时候还是有很轻的烟味,属于中等,下等的碎碳,很是呛人。”

    贺宣念过《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也是明白这个道理。

    看着还得准备些木炭过冬才行,自己的手炉,也带来了,没有了廉价的铜钱碳,只能用木炭。

    这还得再备一些,又是一项不小的开销。

    两人离开后,贺宣想了很久,欲将取之,必先与之,自己要用羊毛作坊挣钱,铺货都花了这么多,会织毛线的手艺人却还不够,梳理羊毛的铁板刷也太过简陋,这些都是要花钱改进的,不然毛线刚卖出去,自己先断货了。

    小竹那里放着秋收的钱,还剩大半,这些是负责家里日常开销的,不好动用。

    能用的只有自己手里的三个小金锭,贺宣摸摸这个,舍不得,摸摸那个,放不下。

    可是不把他们花出去,怎么挣回来更多?

    一狠心,一咬牙,就你了,贺宣拿起一个被选中的金锭,让小竹打水来,洗干净泥土,明天就去兑开。

    建作坊,打几个铁板刷。

    既然下了决定,贺宣把事情安排下去,现在家里人手不少,那里用得着贺宣亲力亲为,把握好大方向就行。

    老杨跟赵林去庄子里看看合适建作坊的地方,贺宣建这个屋子是用来织毛线的,这项手工活很适合冬日。

    但贺宣不想贡献出自己的宅子,都说三个女人抵五百只鸭子,想到一群女眷在前院叽叽喳喳织毛线,还怎么静下心读书。

    所以,羊毛到毛线这一步骤可以由府里的人完成,织毛线还是另找地方吧。

    至于铁板刷,就让罗家旺带着现有的成品去铁匠铺子,定制几个,最好上面的钉子再细密一些。

    吃过早饭,贺宣骑马,带着罗家旺,于五郎出门。

    为啥是于五郎呢?老杨要忙活建屋的事情,家里得留个拿主意的,几个小的规矩还没学好。

    让于五郎多见识下京城的“市面”,对冬日卖羊毛制品也有帮助。

    庄子上的人都是去外城买东西,这次也不例外,到了菜市大街,直接去之前那家绸缎铺子,可能是贺宣骑马出来的缘故,伙计让罗家旺他们牵着马去后院的拴马桩,连着牛车也受到了优待。

    等马儿栓好之后,贺宣让罗家旺先去铁匠铺子办事,好了在这家铺子汇合。

    带着于五郎进店,柜台上的布料都换了样式,夏日里轻薄,吸汗的料子最畅销,冬日就要厚实,保暖的布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