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八章 罗艺兴衰(1)——幽燕枭雄

第十八章 罗艺兴衰(1)——幽燕枭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时间转眼到了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在消灭江淮辅公祏势力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逐渐接近尾声,胜利在望。对于李唐王朝而言,除了朔方梁师都以外,基本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或者,确切地讲,大唐王朝一统天下的道路上,已经没有任何能与之匹敌的强敌与劲敌了。

    然而,就在大唐即将完成统一战争,形势一片大好,天下初定之时,唐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曾经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大将,竟然举兵反唐,带头与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唱起了对台戏。这位拥兵作乱的大将,不是别人,正是镇守幽州的一方边将——燕郡王罗艺。

    那么,罗艺为什么要在天下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执意起兵作乱呢?面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再笼络,罗艺为什么依旧一意孤行,他与唐太宗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个人恩怨?最终,初登皇位的唐太宗,又是如何平息这场来自内部的兵变,而罗艺又会为自己的谋逆行为,付出怎样惨重的代价呢?

    武德六年(623年)二月,正当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朝着胜利越来越近的时候,一个噩耗突然传来。原来,为李唐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巾帼英雄——平阳公主,不幸英年早逝。平阳公主的去世,令唐高祖李渊悲痛不已。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与太穆皇后窦氏的女儿,也是他(她)们唯一的女儿。李渊与窦皇后夫妻,总共孕育了四子一女,分别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卫王李玄霸、齐王李元吉、平阳公主。其中,三子李玄霸早逝。所以,唐高祖李渊长大成人的嫡出儿女,便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平阳公主四人。

    关于平阳公主其人,前文曾经介绍过,她可不是一个深居浅出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当初,李渊决定晋阳起兵时,平阳公主与丈夫柴绍,还留在长安。最后,夫妻二人一商量,柴绍返回太原,协助父亲李渊,平阳公主则留在长安周边,见机行事,伺机而动。

    柴绍走后,平阳公主便散尽家财,迅速在长安周边,招募军队。在她的感召之下,所聚集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甚至超过了七万人。这支军队,便是赫赫有名的“娘子军”。创建“娘子军”后,平阳公主亲自率军,四处攻城略地,连克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等于是说,平阳公主为父亲李渊进入关中,扫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

    后来,李世民亲统右路军,率先挺进关中。当时,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娘子军”精兵,与李世民的右路军,会师渭北。姐弟二人,共同经略关中,迎接父亲李渊的到来。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隶属于李世民部下,与平阳公主算是平级。因此,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设置幕府。

    所以,在李渊攻克长安,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平阳公主所做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日后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弟弟李世民。李渊称帝后,封爱女为“平阳公主”。并且,根据《唐会要》的记载,“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於他主”。因为平阳公主的赫赫军功,所以她每次得到的赏赐,都与其他公主不同。

    平阳公主的去世,使得唐高祖李渊十分悲痛。在他看来,公主之死,不仅是让自己痛失爱女,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让大唐蒙受了巨大损失。故而,唐高祖决定,要为公主举行隆重的葬礼。于是,高祖下诏,以军礼为公主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这是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葬礼规格。

    然而,负责掌管礼制的太常卿,却认为鼓吹是军乐,不适合用于妇人葬礼:“礼,妇人无鼓吹”。公主是女人,以军礼下葬,不合礼制。结果,唐高祖李渊很不高兴,在他看来,平阳公主岂能与寻常女子相比。公主为了大唐的建立,劳苦功高,功勋卓著,以军礼下葬,天经地义,有何不可!面对太常的质疑,唐高祖李渊是这样予以驳斥的:

    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 (《旧唐书·平阳公主传》)

    最后,唐高祖力排众议,依旧以军中之礼,为平阳公主下葬。同时,唐高祖命令有司,根据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追谥平阳公主为“昭”。所以,平阳公主亦被成为“平阳昭公主”,她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拥有独立谥号的公主。

    就在唐高祖还沉浸在丧女之痛时,此时,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稍稍缓解了唐高祖李渊的悲痛。什么好消息呢?负责镇守幽州,时任幽州总管的大将罗艺,主动奏请入朝。对此,唐高祖很是高兴,任命罗艺为左翊卫大将军。

    然而,罗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次入京述职,却无意间涉足到了李唐皇室内部的权力之争。而且,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罗艺一错再错,利令智昏,以致于踏上了一条谋逆的不归路。

    所谓李唐皇室内部的权力之争,说白了,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围绕储位的斗争。以李建成为代表的太子集团,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秦王集团,两大政治集团,在大唐的朝堂之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较量。

    自从唐朝建立之后,作为大唐王朝的一代战神,长期以来,秦王李世民一直担当唐军的最高军事统帅,率领军队,南征北讨,扫平群雄,打下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立下了无人可比的盖世功勋。尤其是,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统率十万唐军,东征洛阳,决战虎牢关,全歼窦建德十余万夏军主力,并一举攻克洛阳,破郑灭夏,拔除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雄据中原的割据政权,实现了李唐王朝对黄河流域的统一。

    攻克洛阳,李世民为唐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因此,大军凯旋之日,长安军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场面极为隆重。战后,对于李世民的封赏,唐高祖李渊几乎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最后,唐高祖拟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封号,赐予李世民——“天策上将”。这个时候,李世民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巅峰。

    由于李世民功盖天下,威震四海,他与大哥李建成之间的兄弟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首先,李世民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久而久之,他对太子之位,也开始产生了觊觎之心。于是,这位令天下群雄胆寒的秦王,已经不满足只是屈居藩王,打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代大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甚至有朝一日,他还要取代父亲李渊,君临天下,成为大唐之主。

    与此同时,身为太子的李建成,也察觉出了李世民的狼子野心。随着李世民功业日盛,李建成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终有一日,李世民会威胁到自己的储君之位。历朝历代,皇权之争,从来就没有脉脉温情可言。所以,李建成当然不会任其蔓延下去,为了巩固太子之位,他自然要竭力扼制秦王势力的扩张。

    就这样,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一个要争夺储位,一个则要巩固储位。曾经并肩作战,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为了皇位互相角力,展开了残酷的明争暗斗。在这个过程中,长安庙堂之上,许多文臣武将,都卷入了太子、秦王的储位之争,其中也包括镇守幽州的大将罗艺。

    关键问题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中,罗艺自始至终,都属于李建成阵营,是站在李世民的对立面上。正因如此,才造成了罗艺日后起兵谋逆的人生悲剧。那么,罗艺与李世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不可调解的矛盾?

    若要了解这一切,还得从罗艺的人生经历说起。或许,从罗艺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格特征。

    从古至今,罗艺在民间的文学形象,极其丰富。比如,明末清初的作家袁于令,在创作的小说《隋文遗史》中,说罗艺原为北齐勋爵大将,北齐灭亡后,他不愿归顺隋朝,率军杀至幽州,勾连突厥,树起反旗。后来,隋朝对罗艺屡攻不克,只得将其诏安,将幽州割让于罗艺,令其统领十万雄兵,镇守幽州。

    并且,这本小说中,还给罗艺虚构了一个夫人秦氏、儿子罗成,秦琼则成了罗艺的内侄。无论是后来的《说唐》、《隋唐演义》等一系列评书演义作品,基本上都延续了这种说法,罗艺乃是一方封疆大吏:

    罗艺,字廉庵,北齐勋爵燕公,隋封靖边侯,秦琼之姑父,父罗允刚,夫人秦氏乃亲军护卫秦妲之女,子罗成。 (《说唐》)

    在《说唐》之中,罗艺为人耿直,武艺超群,擅使一杆滚银枪,罗家枪天下无双。只不过,后来,罗艺死于苏定方的暗箭之下。其子罗成,更是排名隋唐第七好汉,武功高强,容貌俊俏,素有“冷面寒枪俏罗成”之称。《说唐后传·罗通扫北》中的主人公大唐扫北王罗通,正是罗艺之孙,罗成之子,第三代隋唐英雄。

    按照评书演义作品的说法,罗艺是镇守一方的异姓藩王。那么,历史上的罗艺,是否如演义中那样手握大权,呼风唤雨呢?虽有一些出处,但总体来说,差别不大,演义和正史,有一个共同点,罗艺是封疆大吏。只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演义中的罗艺,生活于北齐时代;而正史中的罗艺,则是活动于隋、唐时期。

    罗艺,字子延,本为湖北襄阳人士,却长期寓居于京兆府云阳县(今陕西泾阳)。所以,罗艺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关中一带。不过,罗艺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草根出身,相反,他是出身于将门世家。罗艺的父亲罗荣,在隋朝担任左监门将军。因此,也使得罗艺的身上养成了一些武将的习气。

    这种武将习气,似乎间接导致了罗艺日后的人生轨迹。什么样的武将习气呢?根据《旧唐书·罗艺传》的记载,“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能弄槊”。罗艺为人桀骜不驯,刚愎自用,却骁勇善战,精于骑射,擅使马槊。其中,罗艺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征,便是桀骜不驯,不服管。

    大业中期,罗艺由于屡立战功,官至虎贲郎将。后来,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罗艺奉命督军北平郡,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制。李景此人,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此人历经北周、隋朝,身经百战,先后参加过北周灭北齐、讨伐尉迟迥、隋平南陈、远征辽东等大战,军功无数,堪称 一代名将。

    但是,罗艺在督军北平郡期间,却与老将军李景发生了矛盾。原来,罗艺年少时熟谙兵事,军纪严明。可是,罗艺本人倨傲任性,眼高于顶,多次与李景发生冲突,总是被李景羞辱。时间一长,罗艺对李景怀恨在心,想要除掉这个与自己作对的老家伙。于是,罗艺打算陷害李景。

    当时,李景镇守幽州,各地义军蜂起,形势很不乐观。为了防守幽州,李景到处招募勇士,加强军事力量,抵抗农民起义军。没想到,罗艺觉得,这是一个除掉李景的好机会。因此,罗艺向隋炀帝举报,说李景暗地里招募死士,意图谋反。不料,隋炀帝根本不信,还派李景的儿子,前往幽州,安抚李景:

    纵人言公窥天阙、据京都,吾无疑也。 (《册府元龟》)

    原本,罗艺想要通过无中生有,向隋炀帝告御状,借刀杀人,除掉老将李景。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罗艺此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不懂得隐忍,一味爱出风头。

    可是,话又说了回来,一般狂人都是有能耐的。罗艺虽然为人桀骜不驯,但他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恐怕罗艺早就人头落地了。正是因为罗艺能力出众,才能在隋末乱世中,称雄一方,占据一席之地。

    所谓时势造英雄,罗艺能够在乱世中迅速崛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群雄并起,军阀割据。由于长期战乱,导致田园荒芜,民生凋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另外,涿郡当地,物产丰盈,加之武器精良,粮草充足,并且,临朔宫中,积攒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屯驻着数万大军,可谓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涿郡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成为了各方势力垂涎三尺的目标:

    后遇天下大乱,涿郡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 (《旧唐书·罗艺传》)

    负责留守涿郡的隋朝虎贲郎将赵什柱、贺兰谊、晋文衍等人,都不能抵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唯独罗艺独自率军出战,前后破贼杀敌,不可胜数,故而威名日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罗艺立下无数战功,很快便遭到了一些人的忌恨。

    隋将赵什柱等人,看到罗艺大出风头,心里很不舒服,开始将罗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罗艺也看得出来,这几位将军,对自己很不友善。干脆,先下手为强,将这几个人一锅端掉,然后占据幽州,独立发展。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罗艺决定煽动百姓,在百姓之中大肆宣扬:

    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 (《旧唐书·罗艺传》)

    果然,罗艺的这番挑拨,在百姓之中迅速传开,激起了当地百姓的愤慨。不久之后,罗艺领兵回城,郡丞亲自前来迎接罗艺。没想到,刚一照面,罗艺便立刻拿下郡丞,随即陈兵城下,摆开阵仗;城内的赵什柱等人,见此情景,害怕不已,纷纷前来听命,表示屈服。紧接着,罗艺入城,下令分发府库财物,赏赐将士,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一时间,境内的军民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出来反对罗艺。

    之后,罗艺杀掉了渤海太守唐祎,还有几个不愿服从自己的人,威振边朔。没过多久,柳城、怀远两地,相继归附于罗艺。得到柳城、怀远后,罗艺去旧迎新,罢黜了原柳城太守杨林甫,改郡为营州,以襄平太守邓暠为营州总管,罗艺本人,则自称幽州总管。就这样,罗艺初步有了自己的地盘,趁机自立,割据幽、营二州,成为了北方的一大割据势力。

    的确,幽州从古至今,便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根据《周礼·夏官·职方氏》的记载,幽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大致位于今天东北一带,“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菑时”。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纷乱。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江山,主动向契丹称臣,将幽云十六州割让于辽国。至此之后,中原门户洞开,失去了抵御游牧部落南下的长城防线。对比之下,辽军铁骑每次大举南下,都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深入中原腹地。这也是造成两宋积弱的外部因素。

    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宋王朝统治者梦寐以求的事情。比如,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十万大军,消灭了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之后,宋太宗打算乘胜出兵,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高梁河之战,十万宋军,被辽国名将南院大王耶律休哥的九千铁骑,杀得大败。就连宋太宗本人,大腿也中了两箭,乘坐驴车仓皇而逃。从此,宋太宗“高梁河车神”的大名,便家喻户晓。

    由此可见,幽州的重要战略意义。隋唐时期,幽州更是拱卫北方边境的军事重镇、交通中枢和商业都会。所以,罗艺占据幽州,等于是拥有了一块能够操练兵马,割据称雄的军事要地。

    与此同时,罗艺占据幽州,自然也引起了各方割据势力的关注。因此,罗艺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些的割据群雄的想法,即使不能让罗艺率部归降,也可以与他结成同盟。

    例如,宇文化及在洛阳被李密瓦岗军击败后,带领残部,败退进入河北。到了河北后,宇文化及看到罗艺占据幽州,兵强马壮,便打起了罗艺的主意。于是,宇文化及遣使传召罗艺,俨然一副要收编罗艺的姿态。

    罗艺看得出来,宇文化及已经是苟延残喘,朝不保夕,灭亡是迟早之事。如果接受宇文化及的传召,无疑就是和他绑在同一辆战车上,白白为他陪葬,罗艺才不会做这种赔本的买卖。因此,罗艺对下属说道:

    我隋室旧臣,感恩累叶,大行颠覆,实所痛心。 (《旧唐书·罗艺传》)

    打定主意后,罗艺当即斩杀了宇文化及的使者,并为隋炀帝公开发丧,哭吊大临三日。如此做法,罗艺用实际行动,断然拒绝了宇文化及的传召。宇文化及企图拉拢罗艺,以失败而告终。

    宇文化及拉拢罗艺,还是相对温和的方式,仅仅是遣使传召。结果,罗艺并不买他的账,斩杀来使。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人,像宇文化及这样含蓄。有些割据群雄,对待罗艺的态度,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甚至直接兵戎相见。

    虽然,罗艺所占据的幽州,战略位置重要。但毕竟,地盘过于狭小,发展空间有限,更何况,处于群雄环伺的河北。幽州孤悬河北,被各方势力团团包围。等于是说,长期以来,罗艺一直处在窦建德、高开道等河北群雄的虎视眈眈之下,他们都对幽州垂涎已久,早就想收入囊中,特别是称雄河北的夏王窦建德。

    自从窦建德崛起以来,横扫河北,平灭各方割据势力,几乎占领了整个河北。唯有一些小规模的割据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其中,两支势力最为典型,一个就是幽州罗艺,一个是曹州孟海公。这两支割据势力,以罗艺的实力,较为强大。故而,窦建德将罗艺视为一块难啃的骨头,一心要消灭罗艺,攻下幽州。

    面对窦建德的咄咄逼人,罗艺心知肚明。在他看来,自己虽然地盘狭小,但是幽州固若金汤,易守难攻,麾下部众亦非等闲之辈;并且,罗艺的手下,更有薛万均、薛万彻兄弟这样的猛将。所以,罗艺认为,自己完全有实力和窦建德拼上一拼。就算不能重创夏军,至少守住幽州,应该不成问题。

    窦建德与罗艺,一个要攻下幽州,一个则要守住幽州。双方在这样的内心驱使下,势必要有一战。终于,窦建德、罗艺之间的较量,还是到来了,两军在幽州城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这场幽州之战,让双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窦建德率领大军,围困幽州。夏军数倍于己,幽州孤城一座,且罗艺手上能够作战的兵力,远远不如窦建德。如果与窦建德硬碰硬,显然不行。所以,罗艺只能寻找外援。

    当时,幽州周边存在着一股割据势力——高开道。于是,罗艺主动向高开道求援。所谓唇亡齿寒,高开道当然不能让窦建德独吞幽州。接到罗艺求援后,高开道立刻率领两千骑兵,驰援幽州。窦建德见高开道率军前来,遂引兵而去。第一次攻打幽州,窦建德没有顺利将其攻下。

    但是,不久之后,窦建德卷土重来,集结二十万大军,再次进攻幽州。显然,此番再攻幽州,窦建德是有备而来,足足纠集了二十万夏军,无论如何,也要一举拿下幽州,消灭罗艺。

    战斗伊始,夏军大举攻城,原本已经突破城防,登上幽州城墙。不料关键时刻,罗艺麾下两员猛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率领百名先登死士,由地道而出,突然直击夏军后背,掩杀过来。夏军猝不及防,四散溃走,被斩首一千二百余级。

    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出其不意,大败夏军。看到夏军败退,罗艺不免有些轻敌了,率领军队出击,准备进攻夏军大营。不曾想到,窦建德早已在大营排好阵型。等到罗艺渐渐靠近大营,夏军将士突然冲出战壕,发起反击。罗艺一时不察,被打得大败。随后,窦建德乘胜追击,一直追至幽州城下。

    然后,窦建德再次展开攻城,还是无法攻克幽州。万般无奈之下,窦建德只得率军,撤出幽州,返回大本营洺州。

    窦建德两次进攻幽州,与罗艺打成了平手。夏军耗费了大量兵力,最终还是没能攻下幽州,反而损兵折将。同样,罗艺虽然保住了幽州,但自己的损失也不小,差一点就失去了幽州。

    两次幽州之战,让罗艺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幽州城池坚固,但毕竟势单力孤,长期孤悬北方,绝非长久之计。这一次顶住了窦建德的进攻,不代表下次还能顶住。所以,罗艺认为,若要保住幽州与手中的兵马,必须依附于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很快,罗艺锁定了一支“潜力股”——李唐王朝。

    攻打幽州失利,窦建德清楚地意识到,罗艺的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短时间内,很难将其消灭。这个时候,窦建德想到了折中的策略,意欲招降罗艺,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幽州。故而,窦建德、高开道二人,相继派出使者,前来面见罗艺。二人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罗艺可以和自己合作。

    不过,罗艺已经打定主意,准备率部归附李唐,哪里再肯与窦建德、高开道合作。更何况,窦建德两次攻打幽州,和罗艺结下了深仇大恨。与窦建德合作,无疑与虎谋皮。因此,罗艺对下属阐明了降唐之意,说道:

    建德、开道,皆剧贼耳,化及弑逆,并不可从。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据关右,事无不成。吾率众归之,意已决矣,有沮众异议者必戮之。 (《旧唐书·罗艺传》)

    正好此时,唐朝也向罗艺抛出了橄榄枝。不久,唐朝特使张道源,来到山东,派人向罗艺传达了唐高祖李渊的意思,罗艺大喜过望。随即,武德三年(620年),罗艺主动上表唐高祖,表示愿意归顺大唐。

    对于罗艺的归诚,唐高祖求之不得,给予了罗艺极高的待遇,唐高祖下诏,加封罗艺为燕郡王,赐姓李氏,籍册归属宗正寺管理。赐姓封王,足见唐高祖对罗艺的重视,这也是为了笼络住这位归附李唐的枭雄。从此之后,罗艺不再是割据一方的草头王了,而是唐王朝正式承认的封疆大吏。

    另外一个方面,尽管罗艺主动归降唐朝,唐高祖对其赐姓封王;但是,他所统辖的幽州,其实与当初杜伏威的情况差不多,都是表面上降唐,地盘还在自己手中。略微有所不同的是,杜伏威占据的江淮地区,土地广袤,而罗艺的地盘,空间狭小,他缺少和唐朝讨价还价的资本与实力,对唐朝根本构不成威胁。

    降唐之后,罗艺的确恪尽职守,为唐朝戍守幽州重镇,并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参加了平定河北刘黑闼叛乱的战争。从武德四年(621年)至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在河北两次举兵叛唐,声势浩大,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对唐朝中原之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平定刘黑闼叛乱,唐朝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历时一年,才剪平刘黑闼势力,平定河北叛乱。在平叛河北的过程中,罗艺负责镇守幽州,立下了赫赫战功。唐军平叛河北,罗艺曾经出兵配合过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的军事行动。

    比如,秦王李世民第一次率军,出征河北,攻打刘黑闼时,罗艺率领所部数万兵马,大破叛将刘十善(刘黑闼之弟)于徐河,俘斩八千人。第二年,刘黑闼借助突厥支持,死灰复燃,太子李建成挂帅出征,罗艺再次领兵,与李建成会师于洺州,共同讨伐叛军。在平定河北一事上,罗艺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皆有交集,并立下战功。

    然而,平定河北叛乱不久后,武德六年(623年)二月,罗艺竟然主动上表唐高祖,奏请入朝述职。其实,奏请入朝述职,对于罗艺而言,是没有选择的决定,或者说,这是大势所趋。

    前文说过,唐朝招降罗艺,与招降杜伏威的性质差不多。无论是杜伏威,还是罗艺,虽然名义上归降唐朝,但在唐高祖李渊眼中,依旧属于地方军阀,独立于中央朝廷之外。随着唐朝统一战争的不断胜利,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太久。

    到了武德六年(623年),唐王朝已经完全统一北方,用兵南方的战争,也在逐渐接近胜利。可以说,天下形势初定,大唐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种情况下,摆在罗艺面前的选择,只有离开幽州,主动奏请入朝,才能打消唐高祖的疑虑。因此,罗艺主动离开了经营多年的幽州,入朝述职。

    罗艺主动入朝,对此,唐高祖很是高兴。他觉得,罗艺还是很有眼力见的,省得自己传召罗艺入京了。所以,唐高祖对罗艺“遇之甚厚”,拜其为左翊卫大将军,依旧让罗艺执掌兵权。

    虽然罗艺离开了幽州,来到长安。但是,唐高祖也清楚,罗艺常年镇守幽州,威名赫赫,战功无数,乃是一员边军大将,仍然要发挥他的长处。正好,那个时候,突厥经常入侵唐朝边境。由于罗艺镇守幽州期间,与突厥打过交道,素有威名。故而,唐高祖命罗艺以幽州总管本官,率领天节军,镇守泾州,抵御突厥:

    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旧唐书·罗艺传》)

    纵观唐高祖武德年间,罗艺的行为,还是比较安分守己的,配合过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平定刘黑闼叛乱,又奉命镇守泾州,抵御突厥进攻,拥有与突厥作战的经验。这样看来,罗艺也算是一位唐朝的开国元戎。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贞观初年,罗艺居然变得不安分起来,非但不服从唐太宗的命令,甚至最后打起反旗,拥兵作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罗艺重新反叛呢?面对罗艺的叛乱,唐太宗李世民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切的根源,那就是罗艺卷入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储位之争中。

    自从李世民攻克洛阳,破郑灭夏,加封“天策上将”之后,他与大哥李建成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且愈演愈烈。因为李世民功高盖世,对太子储位产生了觊觎之心,有了入主东宫的野心。李世民的狼子野心,让太子李建成也有了危机感。就这样,兄弟二人针对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角逐。

    对于太子之位的争夺,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各不相让,使出了浑身解数。为了扼制李世民的夺储势头,李建成绞尽脑汁,平定河北叛乱,便是最后的例证。同样,平叛河北,也成为了罗艺政治投机的开始。

    试想一下,李世民为什么敢以秦王身份,挑战大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归根结底,两个字:军功。自唐朝建立以来,李世民统率唐军,南征北战,横扫群雄,打下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立下了无人可比的盖世功勋。

    李世民的秦王集团,堪称是李唐王朝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具备雄厚的军事实力。唐初七场统一战役,四场都是由秦王府完成的。况且,李世民本人,更是执掌大唐军权的“天策上将”;同时,秦王府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段志玄、张公瑾、侯君集、屈突通、刘弘基这些不世出的名将,都是出自秦王集团。所以,在军事方面,秦王集团具有压倒性优势。

    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对抗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和秦王集团抢夺军功。众所周知,李世民和整个秦王府,为大唐出生入死,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这个功勋是无人能比的。

    因此,李建成的太子集团,如果想要抗衡李世民的秦王集团,首先,就要和秦王集团抢夺军功。在军功上,不敢说是超越秦王集团,但最起码,应该在军功上,和秦王集团平分秋色。这样,才有打败秦王集团的资本。

    正好,武德五年(622年)四月,洺水之战不久后,刘黑闼借助突厥的扶持,死灰复燃,重新在河北举兵叛唐。刘黑闼的二度叛乱,让太子集团的不少成员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于是,魏征、王珪等谋士,向太子李建成建议,主动请缨挂帅河北。一来,可以立下战功,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二来,则能趁机结纳山东豪杰,培植势力,积累与秦王集团对抗的政治资本。因此,经过一番权衡之后,第二次河北平叛,最终,唐高祖李渊还是命太子李建成挂帅出征。

    李建成率军出征河北,身为幽州总管的罗艺,主动出兵,与太子所部会师于洺州,讨伐叛军。而恰恰在第二次平叛的过程中,李建成成功拉拢了罗艺,将他发展成自己的人。也就是说,在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储位之争中,罗艺是实打实的太子一党,站在了秦王李世民的敌对阵营。

    正是因为,罗艺曾经是太子集团成员,所以,玄武门之变后,罗艺一直惴惴不安,担心李世民会秋后算账。尤其是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这种不安愈发强烈。最后,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罗艺竟然铤而走险,举兵谋逆。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采取宽恕政敌的策略,赦免了不少原先太子、齐王一党的重要成员,几乎所有曾经与李世民为敌的人,都臣服于他。为什么偏偏罗艺起兵谋反,与众人不同呢?

    原因很简单,李建成、李世民的争斗当中,罗艺作为太子一党,干了一件不知天高地厚的蠢事,把秦王李世民给深深得罪了。因而,罗艺心里便存着疙瘩,担心李世民会翻旧账。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呢?

    说起来,这就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李世民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可是,罗艺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是认为李世民不怀好意,想要随时报复自己。可以说,完全是罗艺的疑心作祟。关于这件事情,史书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艺自以功高位重,无所降下,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 (《旧唐书·罗艺传》)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那是发生在罗艺刚刚入京的时候,他是带着军队来的。有一次,秦王李世民派遣左右亲信,来到罗艺营中,例行公事。没有想到,罗艺自恃功高位重,有些狂妄得没了边际。对待李世民派来的亲信,罗艺一点面子都不给,居然无缘无故,将他们殴打了一顿。

    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况且,这些人都是代表秦王而来,例行公事。打了这些人,等于是当面扇了李世民一记耳光。大家想想,李世民何许人也,大唐的第一战神;罗艺又是什么人,一个曾经的地方军阀而已。堂堂大唐战神,竟被一个地方军阀如此羞辱,李世民的内心感受,可想而知。

    事后,不仅李世民不高兴,就连唐高祖李渊,也有些生气了。无论是维护朝廷尊严,还是维护儿子的颜面,唐高祖都觉得,罗艺做得有些过分。因此,唐高祖下令,将罗艺关押起来,以示惩戒。不久之后,突厥犯边,唐高祖又将罗艺重新释放出来,允许他戴罪立功,也算是给了李世民一个面子,给了罗艺一点教训。

    所以,这才是罗艺一直惴惴不安的原因。在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之前,罗艺曾经深深得罪过他,二人结下了梁子。玄武门之变,罗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作为隐太子一党,罗艺却惶惶不可终日,加上他又曾经对李世民不恭。因此,罗艺非常担心,李世民在杀掉太子、齐王后,会拿自己这个边将开刀。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又会问,难道罗艺不清楚李世民的实力与能量吗,他难道不清楚这件事的后果吗?他当然清楚。那么,罗艺对李世民的态度,为什么还如此无礼,甚至不惜得罪他?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罗艺误判形势。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正是太子集团、秦王集团斗得最激烈的时候。况且,罗艺那时已经站在太子阵营,与李世民是敌对关系。罗艺毕竟是一介武夫,带兵打仗还可以,政治上却不是多么敏感。

    在罗艺看来,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互相争夺储君之位,两大阵营互相角力,势均力敌。从表面上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因此,罗艺错误地认为,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是秦王,单从政治身份而言,似乎李建成的胜算更大,李世民的希望,极其渺茫,几乎不存在打败太子,取而代之的可能。

    既然如此,双方势均力敌,平分秋色。同时,罗艺又为太子李建成效力,自然要竭尽全力,为自己的主子卖命。故而,罗艺故意折辱李世民,也是在向李建成卖个好,博一个不错的印象。

    第二,罗艺性格使然。

    前文说过,罗艺为人桀骜不驯,狂妄倨傲,以抗上闻名。比如,前面说过,隋朝末年,罗艺督军北平郡,与驻守幽州的老将李景不和,二人闹得很不愉快。结果,罗艺愤愤不平,竟然想要公报私仇,意图陷害李景,向隋炀帝诬告李景谋反。幸好,隋炀帝了解李景的为人,才没有被罗艺的一面之词蒙蔽。

    不难看出,罗艺的性格当中,具有一种天生叛逆的成分。归降唐朝之后,罗艺长期镇守幽州重镇,统率边军,屡立战功。这样一来,更让罗艺桀骜不驯的性格,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看谁都不顺眼,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新唐书·罗艺传》中记载了罗艺的性格,“负其功,且贵重不少屈”。

    罗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甚至,罗艺还不把战无不胜的秦王李世民放在眼里,最终得罪了李世民。罗艺的性格,特别容易得罪人,这并不奇怪。但是,罗艺为什么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得罪秦王李世民?

    事实上,罗艺与李世民之间,曾经有过合作。刘黑闼起兵作乱之后,李世民率军平叛讨逆,罗艺作为镇守幽州的大将,主动出兵,策应李世民主力的行动。也就是这次军事合作,让罗艺有些轻视李世民。

    众所周知,在唐初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居功至伟,南征北战,横扫群雄,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然而,在罗艺看来,他却不是这样认为。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平叛河北的过程中,使得罗艺对于李世民的印象,有了一种认定,众人有些神化这位秦王了。

    前文提及过,平叛河北的过程中,李世民只注重武力征讨,忽略了政治安抚。虽然经过洺水之战,李世民大破刘黑闼主力,但是,不久之后,刘黑闼借助突厥势力,死灰复燃。不过,李建成挂帅亲征河北,一改李世民的武力征讨模式,偏重于安抚人心,迅速击败叛军,彻底平定河北局势。

    通过平定河北叛乱,罗艺认为,太子李建成比秦王李世民要强。因此,李建成亲征河北期间,趁机笼络山东豪杰,发展势力,罗艺自然而然,投到了太子李建成的麾下,为太子集团效力。至于如何对待秦王李世民,罗艺的做法,简单粗暴,毫无情商,当众羞辱秦王,将自己架在炉火上烧烤。

    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的争斗,将半数文武官员牵涉进来。当然,其中有些人,完全是政治投机行为,罗艺便是其中之一。可是,罗艺的眼光,实在是太差劲了。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太子、秦王的斗争,李世民绝对斗不过李建成的,自己站在太子一方,绝对是胜利者的一方。

    可惜,罗艺失算了。他没有想到,处于劣势的秦王李世民,竟然剑走偏锋,孤注一掷,通过一种流血政变的方式,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从而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完胜,罗艺直接傻眼了。原本,自己还是太子集团的重要成员,一夜之间,居然变成了隐太子的旧部。回想起自己曾经得罪过李世民,想必新太子李世民肯定恨透了自己。

    按照罗艺的思维,李世民刚刚杀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局势不稳,肯定要树立威信。什么是树立威信的最好办法呢?杀人。作为手握边军的大将,又是原先隐太子的心腹,而且又曾经得罪过李世民。往事重新涌上心头,罗艺越发感到不安,觉得李世民一定拿自己开刀,死期将至。

    那么,刚刚当上太子,手握大权的李世民,是否会如罗艺想象的一样,为了稳固地位,大量清除太子、齐王余党,对罗艺下手呢?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明明已经表示不计前嫌,主动向罗艺示好,对其封官赐邑,恩重有加。既然如此,罗艺为何依旧执迷不悟,一意孤行,走上了谋逆的不归路?最终,罗艺又会落得一个怎样的下场。面对公开起兵谋逆的罗艺,初登大宝的唐太宗,又将怎样平息这场边镇兵变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