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现场急救考核
组队名单上传之后,陈海,刘婧和冯绍波三个人就开始商量下午的安排。由于三人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也没有相关的急救经验,因此只能寻找一些比较常见的现场急救处理方案和急救标准规范操作。
三人分工由陈海作为组长掌控全局并且给刘婧和冯绍波下达指示。这让陈海第一次感觉压力如山,毕竟自己做自己的和指挥全局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这种情况最怕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到达现场的第一时间就判断出伤者的危重情况并加以分类,一个判断失误带来的就是一条生命的消逝。
没时间多思考,很快就到了考核的时间。陈海他们作为第一组被率先派出。他们的预设情境是城市内的公路车祸群发伤,两车在转弯过程中相撞造成伤员若干。到了现场,陈海他们原本预先设想的完美计划就全部落了空,因为一到现场,看着现场的惨烈情形和哀嚎的病人。他们瞬间脑子就懵了,就想着抓到一个就先救一个。
还是陈海先反应了过来,对着另外两人说道:“按照我们原先计划的,先确认患者的生命体征,按照绿黄红黑的四个等级分类,确认完之后重的交给我,轻的能处理的就先处理,处理不了的立刻呼叫其他人支援,在其他人赶来之前一定要稳定住伤者的生命体征,明白吗?”
“明白!” 说完,三人就分散开来去寻找需要自己救治的伤者。
陈海说的绿黄红黑四色分级是面对成批伤员,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急救分类办法。绿色是其中最轻的伤势,代伤者可以自主行动、没有严重创伤的人,这类患者治疗顺序会排在第三顺位。
标记为黄色的伤者代表伤情平稳,但无法走动、呼吸循环稳定、意识清楚,虽然存在重大创伤但可以短暂等待后不会危及生命或导致残疾的患者,治疗顺序仅次于红色。
红色标记代表着伤情危重,必须马上救治,及时治疗有生存机会。治疗优先级最高,要优先给予照顾。
对标记为黑色等级的患者,往往因伤势过重,心脏停跳且没有呼吸、生命体征微弱。在现场被认定为已经确认死亡或即将死亡的伤员,属于最不优先的患者。这些伤员在资源匮乏和情况紧急的时候需要放弃,否则占用医疗资源会造成红色伤员大批死亡。
陈海没有朝着那些哀嚎的伤者就近跑去,而是找了一个精神萎靡的患者。一般在现场还能大哭的患者往往情况不会太重,反而是那些说不出话,蔫不出溜的伤者需要第一时间关注。到了伤者身边,陈海首先确认了下患者意识:“你好,我是医生,能听见我说话吗?”回应陈海的只有沉默。陈海直接转过头问身后的考核老师:“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是多少。”
“血压75/50mmhg,心率120次/分钟,氧饱和度98。”
“建立一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上肢出血,上止血带,记录时间。”
“一路静脉通路已建立,”
“我这边这个很重,分级红色,已经休克,我先处理这个了。你们那边怎么样?” 陈海一边操作着一边向另外两个喊道。
冯绍波先回答说:“我现在这个病人只是轻伤,有轻微骨折,分级绿色。”
刘婧也回答说:“我这边这个意识清楚,右腹部有开放性伤口,生命体征还算稳定,分级黄色。”
陈海继续喊道:“你们没有发现红色的病人的话就先放下手边的病人,继续寻找伤者分级,分级全部完成之后再统一判断处理的优先级。”说完,陈海又继续埋头处理自己眼前的这个病人。这个病人可见的外伤就有4处,分别在右侧上臂,胸前擦伤,前额部和头皮,看右侧上臂诡异的弯曲姿势,判断应该是骨折。但是陈海只是上了夹板而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包扎,因为陈海知道这个病人的这些开放性伤口不可能导致他的他的心率血压下降到这个程度,休克指数到2,一定有别的什么更致命的原因。时不待人,他必须尽快找到致命的原因。
“老师,伤者两侧呼吸音对称吗?”
“呼吸音对称。”
“叩诊有大面积实音吗?”
“没有。”
呼吸音对称说明不是肺的问题,胸前有擦伤和受到重击的痕迹,像是安全气囊弹开的时候撞击到胸口导致的。胸口的伤口,既然不是肺的问题,那就可能是心脏的问题。
“老师,患者现在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多少?”
“患者补液后血压纠正不明显,68/48mmhg,心率128次/分钟,氧饱和度95。”
患者血压下降,心率上升,说明患者仍然在活动性出血状态。
“老师,患者的心音怎么样?”
“心音心音低钝、遥远。”
心音遥远,动脉压下降,静脉压上升,颈静脉怒张,完全符合贝克三联征,十有八九是心包填塞。
“患者怀疑是心包填塞,球囊面罩通气,控制输液速度,采用半坐卧位,前倾坐位转运。通知院内做好心包穿刺的准备,到达医院后第一时间安排。”
帮助转运病人后,陈海又继续寻找他的下一个目标。冯绍波他们也算是行动速度非常快的,在陈海处理那个心包填塞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剩下的病人分完级了,除了陈海那个比较紧急外,剩下4个伤者中,1个绿色,2个黄色,还有一个红色刘婧正在处理,冯绍波在处理其中一个黄色分级的患者。按照伤情的优先级陈海先跑到了刘婧那边。
刘婧这边处理的是一个50多岁的男性,全身多处骨折,腹部有大面积的开放性伤口,血液将全身都染红了,陈海看到刘婧已经第一时间采取了止血措施,但看起来情况依旧不乐观,这一点看刘婧吃力地做着心肺复苏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