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奔太行奇袭飞狐陉,抚民众散尽雪花盐
对于萧嘉穗,狄泉有着绝对的信心,他不会反叛,毕竟他除了一个心腹董先之外,剩下的将领都是狄泉派过去的,基本上能够监视他。
让狄泉放心不下来的是这些兵马,受训时间太短,对于梁山理念的认同感也没有那么强大,准确来说,出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按说应该派两个搞政工的跟着给他们没事加加思想钢印,但是现在梁山能搞这方面工作的人才是凤毛麟角,非常稀缺,就算是有,那也得是第一批军校毕业生毕业之后的事情了,现在只能期望他萧嘉穗能够震得住人,如果他念旧情,那狄泉只能让岳真替他越俎代庖了。
狄泉给了岳真临机专断,取代萧嘉穗指挥权的虎符,当然,狄泉不抱希望这样的情况能够上演真到了那一步,这只队伍也就不能要了。
“多谢寨主,不知何时动身比较好?”
萧嘉穗问道。
“半个月后,在济州府我亲自为你们送行,这半个月叫你的手下安排好家人,准备好一切,一旦上路,短时间内可就没有回来的可能了。”
“明白!”
“我看你们动身之后,首要的目标就是攻占飞狐陉。”
狄泉之前就为他们谋划过了,因为这支队伍要敌后游击战,所以要对田虎和辽国都产生威胁。
而最好要威胁到的重镇,就是大同。
从地理角度来看,大同盆地西起洪涛山、管涔山,东部通过桑干河谷与冀西北盆地相连,南托恒山、勾注山,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包括了今天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的主体地区,大同盆地在历史上始终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界地区,处于民族之间交流与斗争的最前线。
自古大同失则晋冀具震,原本呈东西走向、连亘绵延的阴山、燕山两座山脉,都在大同之北戛然而止,只留有一些山势矮小的余脉起伏于此,而山势相对较高、具备防御价值的洪涛山、采凉山又都呈南北走向,如此一来的大同盆地外围山区,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性,游牧民族的骑兵很容易就可以越过北方的山丘,抵达大同盆地的门户,而一旦失去大同,草原骑兵对于整个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的压迫感将大为增强,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便是以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了契丹军队的支援,幽云十六州便包括了如今的大同盆地地区,也正是这一举动,为北宋时期北方防线频繁吃紧乃至最终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
大同盆地之北,便是如今的大同市,大同市坐落于采凉山西南、洪涛山东北的交汇之地,扼守着游牧民族进入大同盆地的咽喉,大同失守,则北方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借助大同盆地内部的平原优势迅速占领这一地区,故而大同在整个大同盆地内部板块的地位十分重要,明朝时期再此设立的大同镇,也是其与蒙古对峙的着名的戍边九镇之一。
大同盆地以南,北岳恒山与云中山相接,它们的存在阻断了草原骑兵的进一步南下,在大同盆地失守后,它们是农耕文明的下一道防线,坐落于这条防线上的关隘,最着名的便是雁门关与宁武关,宁武关位于大同盆地西南宁武县,在芦芽山东北、云中山西北的交界地带,与偏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一方面它不如雁门关依山成关的险要,也没有偏关虽然重要但相对而言远离核心区的距离优势,另一方面山西境内两条大河——汾河与桑干河都由此处发源,依托水路联通山西境内各大盆地显然更加便捷,宁武关若失守,向东可沿山路绕过雁门关直取忻定盆地之北,向南沿汾水谷道,则可以奇袭山西核心太原,因此宁武关成为了南北对峙交战的主战场之一。
明末农民起义军为解除侧翼威胁,鏖兵七昼夜才最终攻破宁武关,为后期成功攻陷北京城奠定了后方基础,同时也印证了有明一朝苦心经营的宁武关的险要坚固。
大同盆地之西,由于管涔山的存在而相对隔绝,然而越过管涔山再往西,便是山西北方防线的又一处着名关隘——偏关,其西边距离黄河仅仅十余公里,是北御蒙古、南卫西河的重要辅壁,然而由于其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距离山西的核心区域太原、临汾路途都过于遥远且山路绵长,因此相对于“中华三关”中的其他两关,战略位置并不显着。
这块战略要地,北南西三个方向都掌握在田虎、辽国和宋朝手里,唯独东边太行山处薄弱可攻,大同盆地往东,经由南洋河、桑干河可抵河北西北的战略要地——张家口、怀来一线,或自东南转入蔚县,再向南通过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进入涞源盆地,对河北中部地区施以巨大的压力。
形容山西,人们最常说的是“表里山河”,但这个四个字实在有些肤浅,而山西真正的地理地形特征,是八个字——“封而不闭,山河破碎”,这样的地形造就了山西与东边河北省的天然省界,是太行山山脉;除此之外,晋北有恒山山脉与洪涛山脉,晋中有云中山、系舟山和太岳山;晋西有吕梁山;晋南有愚公想挖走的中条山与王屋山,四面环山,由于山西省内诸多山脉的存在,再加上人类利用这些地形特征修建了大量人工关隘,突显了分布在其中散碎盆地各自的独立性,内部地形有零有整,太原盆地之大足以组织军队进行自给自足,周边则是其缓冲区。
东南部上党高地与天为党,地形破碎,可以节节防守河南兵马,东部阳泉一带太行八陉孔道狭长,不像关中仅守一口,孔道可以节节防守撤退。
西南部的运城临汾有王屋黄河之线,被攻破也可以退往汾河沿岸的山地布防,防御充裕度容错率都很高,是行险之地,所以如果让田虎和辽国占领这些关隘,十有八九别人从外面打不进来。
也就是说,抢占了这些关隘,就能封锁山西的部分地区,而飞狐径就是控制山西的重要一环,如果能够抢占并且以此地为依托在当地建立根据地,可以直接威胁到宋、晋、辽三方,对于狄泉的长远发展极其有利。
“这飞狐陉耐是八条古道中唯一的一条四通八达之路,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我少年游历四方之时曾经去过,但是那里山势奇险无比,想要攻取……”
萧嘉穗年少时游历名山大川,像是太行八径这样的着名地点也是去过的,算是有过实地考察的,对于那里险恶的环境几乎是熟记于心。
飞狐径的得名与附近一座飞狐峡有关,也称飞狐口,既然称为“口”,自然就是太行山脉两侧通行的重要通道,飞狐口是一条非常长的峡谷,两侧山势险峻,堪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这种情况下,守住涞源的飞狐径,在古代一些王朝来看,是守卫幽州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是失飞狐则失幽州。
想当年赵二北伐,宋军有三路,名将曹彬是主将,西北道都部署米信为一路,定州路都部署田重进率领的军队为一路,出飞狐,三路大军共计有20万人,而田重进的任务是出飞狐径进逼幽州。
结果田重进出飞狐之后打败辽朝的冀州防御使大鹏翼等部,将其活捉后让其到飞狐城下,劝降了辽朝守将吕行德,田重进随后又在飞狐附近大败辽军。只是好景不长,当辽人挺过宋军的三板斧,形势发生了逆转,辽军先是攻陷蔚州,宋将贺令图和潘仁美去救蔚州,结果在飞狐附近被辽军打得落花流水,飞狐丢掉之后,被宋军攻克的浑源、应州等地又被辽军夺回。
这地方是易守难攻,萧嘉穗真怕重蹈覆辙,走了雍熙北伐的老路,更何况他的部队主要是骑兵,飞狐陉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这条道路有着“天下险”之称:头顶一线青天,最宽的地方八九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两三米,他的骑兵想要突袭此地,马匹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优势全无。
不过,狄泉知道,后世有一支部队,曾经飞夺此地,伏击强敌,大获全胜,这支部队的战斗经验也足矣指导萧嘉穗了!
1938年12月17日,八路军在河北蔚县明铺飞狐峪巧设伏击,侵华日军从蔚县境内派部队经飞狐口去涞源,八路军得知情报后,提前占领此地。在明铺村附近一举围歼入侵之敌并缴获十多辆汽车以“平型关战斗”的方式,重创了日本运输队,一举击毙了敌指挥官,再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明铺伏击战是八路军抗战史上的典型战例。
而这种作战方式,确实需要山地作战的经验,这些萧嘉穗的部队原本大多数是平原农民,山地作战的经验确实是有限,狄泉还真得给他们派遣一个善于山地作战的将领领导他们练习山地作战。
最好的两个教官,莫过于“两头蛇”解珍和“双尾蝎”解宝了,这两位是猎户出身,山地战的行家。
但是,狄泉这边也得用人啊,不能把精锐部队全给萧嘉穗啊,二解兄弟是狄泉的嫡系,除了善于山地特种作战之外,还有极大的作用,全给了萧嘉穗,狄泉没人可用了。
狄泉心说要不那“双尾蝎”解宝给萧嘉穗,自己留下“两头蛇”解珍?但是转念一想,这哥俩向来是形影不离,动作默契 合则威力翻倍,分则威力减退,似乎并不适合分开行动。
“你看要不要调解珍、解宝两兄弟去帮你?”
尽管狄泉有点舍不得这两个身怀绝技的步军头领,但是还是和萧嘉穗说了,而萧嘉穗则是摇了摇头,说道,“寨主,我倒是想明白了,前人在此地兵败,但是我未必会兵败,因为前人并没有火器使用,而我手里有火器,打法自然就能改变,没准就能赢了!”
听了萧嘉穗的这番话,狄泉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不错,我相信你能比当年的雍熙北伐打得更好,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待辽人,不可一味屠杀,你们要在那里长期打游击,百姓的基础很重要,若是得罪了辽人,你们也不好过啊!”
狄泉清楚,这个时代夷汉对立的问题几乎是无解的,但是也必须这样做,长远来说,如果日后狄泉能够吃掉辽国和金国,那么两国民众也是狄泉治下的人口,也要善待,总不能学元朝人分四等吧?
从短期来看,不和契丹人起冲突,也是有利于萧嘉穗能够在当地掩护自身,并且能够从当地百姓手里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
所谓“军民鱼水”,就是这个道理,想在那边长久的作战,不是看萧嘉穗的部队有多强的战斗力,而是看他们有多好的群众基础。
“我明白寨主的意思,只是怕此事是无法调和的……”
萧嘉穗岂能不明白狄泉是什么意思?但是现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只怕他个人是解决不了的,这事情不仅不能急切的去做,还得潜移默化的慢慢来,毕竟双方打了一百五十多年,想要化解这些,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还有时间的淡化。
“据我所知,太行山附近有些地方缺盐,你们临走时给你们带上些盐巴,这样你们到当地可以把食盐发给百姓,以加强当地百姓对你们的好感,那里的汉人也在辽国统治下百余年了,与中原宋朝故地的汉人还是有所区别的,需要特别留意这一点,但是不要歧视他们,国家无能,才让他们归属了异族,这本不是他们的过错!”
狄泉也不清楚辽国统治下的汉人会对他们是个什么态度,一百五十多年,一个多世纪,血统和民族的淡化,也未必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