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篇外篇尽信书不如无书-4
篇外篇 尽信书不如无书-4
我觉得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文化的巅峰,各种哲学流派突然就都冒出来了。人的精神状态也和后世的不一样,有人分析过,秦以前人们重名不重利,秦以后重利不重名。当然这是相对来说的。可见秦以前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们自己有封地,吃喝不愁,对名声就相对爱惜,带动的社会风气就是重名节,所以伍子胥出逃,一说让老汉别说出去自己的行踪,老汉直接就自杀以自证清白,虽然我们有理由认为伍子胥杀人灭口后说的谎,但是有人相信,那么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是有可能发生的。秦以后是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说了算,生杀予夺都来自于皇帝,士大夫腰杆自然就不那么直了,人的品德就要靠礼教来约束。有人甚至怀疑过先秦那种慷慨激昂的闪光的人性光辉人和后来的人们不是一个人种。
上一篇写了春秋战国了,今天忍不住再写点,其实秦朝统一全国有偶然也有必然,必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统一的趋势。偶然是为什么偏偏是秦国。其实其他国家也有统一的机会。比如齐国,那时候是和秦国比肩的大国,当时流传的口号是“齐秦不和,天下无忧”。也就是说这两个超级大国要是有矛盾,那其他小国的日子就好过了,可以左右逢源。如果他们和了呢,那就会联手欺负小国啊。当时的齐国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但是没有统一全国的战略规划,只是随波逐流,还被小小燕国摆了一道,燕国联络几个酒肉朋友联合攻齐,弄的齐差点被灭国,本来东方六国连横的大好团结局面被打破了。这场风波后,齐国风光不再,一蹶不振,秦国少了一个强大对手,所以后世有人评价燕国的罪状之一就是“弱齐”。就像苏联解体后,美国一家独大一样,秦国能没有想法么。楚国是最有希望统一全国的诸侯国,个人觉得比秦国机会大,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楚国人还一根筋,说干什么就一干到底,很有点二杆子精神,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楚国国都搬家过好几次,但是每次他们都固执的把国都叫郢(ying),弄得后世的史学家非常苦恼,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国都。楚国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改革的领军人物还被守旧贵族给谋杀了,要是坚持改革,依照楚国的综合实力和二杆子精神,统一是没什么问题的。魏国地势很特别,有点像欧洲的德国,四面都是敌国,所以他很注意发展,而且发展的也很好,不过没有注意好战略发展方向,其实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魏国人才又多又牛,不过大部分都流失了,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都跑到别的国家了,简单说两个一个白起,一个尉缭,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赵国也是牛气哄哄的国家,单独抗衡秦国好几十年,每次秦攻赵后两家都元气大伤,回到家里修生养息十年二十年接着打,要是依照这个模式下去,秦国统一全国的梦起码得多做几十年。可是秦国运气好,有个帮忙的,大家都应该猜得到是燕国吧,每次秦赵大战后,就像两个高手比武后养养伤,燕国就从后面打赵国,弄得赵国疲于奔命,明明是个一流高手,受伤后被一个三流的追着打,很憋屈。这样下来几次,赵国就元气大伤了。所以燕国的另一个罪状是“疲赵”。燕国还舔着脸说秦国欺负人,还派个小弟把要秦国的掌门人干掉,来缓解秦国进攻的步伐,他自己不想想要不是他弱齐疲赵,怎么可能让秦这么顺利啊。秦国统一全国也有波折,其实可以早几年,主要是原因不是坑杀赵国四十万军队的野蛮,说起来秦国的不顺利出在外交上,开始的国策是远交近攻,也很有成效。后来出了一件事,就是张仪欺楚,也就是说瞎话骗人,这在当时是很巨大的事情,所以秦的国际信誉一落千丈,说话再也没人相信了,无法取信于人,这让秦国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被动日子,还好熬过去了。奋六世之余烈,终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