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气候的变化与王朝的兴衰
[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着?]
[大概是宋朝吧,这个时候应该是作为观赏植物存在的,但是在宋朝时一直是作为观赏性植物存在,一直到明朝才发扬光大。]
[不是,最迟应该在南北朝时。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也就是古代的大食和天竺。早期在边疆种植,差不多在宋末元初的时候传入内地。全国棉花的推广在明初,是朱元璋强制推广的。]
[我记得前段时间不就是有一个抵制新疆棉的活动吗?]
[棉花喜热,耐旱,适合在新疆、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区,但是种植的最好的还是新疆棉花。那个抵制新疆棉的活动,其实就是国外在打压我国棉纺织工业。衣食住行,说句老实话,还是放在自己的手里比较好。]
[说句实话,棉花真的很重要。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就是由棉纺织业开始的吗?而且棉花真的是非常好的御寒作物。我觉得明清之所以能撑那么长的时间,应该也有棉花的作用,明清那会可是小冰河时期,那天气温度没有棉花,估计百姓早造反了。]
(作者我真的是非常努力的在给他们剧透了。本书的主角林妍就是个工具人,她和她的舍友都是工具人。借他们的嘴说出作者的观点。从某种方面来看,她们就是作者本身的想法。所以求你们少骂一点主角,因为骂她就等于骂作者,作者的观点也不一定对,但是希望大家友好评论。)
各朝各代正在关注天幕的人,惊喜的看着天幕。没想到仅仅只是一件衣服,就聊到了那么多重要的话题。比如棉花,棉花,棉花。因为是刷视频,所以他们能看到棉花的样子。也看到了现在很多种植棉花的机器,虽然他们不能知道这些机械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但是他们知道了棉花的作用,了解了棉花能够种植的地区以及种植条件。这些对于棉花的种植是非常有用的,连天幕都承认了棉花的重要性,那肯定要赶紧推广普及民间,这可是一件得到后世肯定的重大举措。没看到朱元璋被表扬了吗?
朱元璋没想到突然被天幕点名,哎呀,还是轮到我了呀。虽然朱元璋嘴上说着,哎呀,小事小事。但是他心里那是相当的自豪。他感慨:“当年咱老家那边儿就是因为元朝老皇帝的不作为。凤阳那边儿饿死的人是不少,但也有很多人是冬天挨不过去就冻死的,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条件,人死了,铺盖一卷就扔地里去了。”说到这儿,朱元璋也是沉默了一下。
虽然他感慨别人,但是他也是实打实的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他不禁想起他的父母。
元朝末年,闹灾荒,元顺帝的至正四年。先是旱灾,然后又是蝗灾,很多人都饿死了,然后就是大疫,传染病流行。朱元璋家很不幸,他的父亲、母亲、哥哥,都在这场灾疫中去世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家里一下失去了三位亲人。
朱元璋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的时候,他印象非常深刻,他是这么说的。
“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凤阳县志》
朱元璋终结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之后,出身贫寒、从小挨饿受冻的朱元璋,深知棉衣、棉被对穷人的意义,朱元璋颁布政令,在全国强制推广种植棉花:“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农民手里有五到十亩地的,就必须种植棉花半亩,十亩以上种一亩,而且棉布可以抵税粮。多种还可以少缴税“益种棉花,率蠲(免除)其税。”
朱元璋的这一举措让中国北方的棉花种植迅速推广,大半个中国都受益,北方人也穿上了暖和的棉衣,棉纺织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中国的棉布和丝绸、瓷器、茶叶一起,成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正是出自于纺织业。因为朱元璋出身底层,深知百姓疾苦,才会大规模推广种植棉花,这是以往衣轻乘肥、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做不到的,也是作者最喜欢他的一点,穿上棉衣的中国人,向更加高寒的地方进发,由此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垦。
可能是因为刷多了棉花,一年刷到的下一个视频就是讲解温度的
{据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有过四个寒冷期,这四个寒冷期的冬天远比现在要冷得多。
第一个寒冷期在西周时期,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之间,历时150年的时间,《竹书记年》曾记载,这段时间的冬天江、汉俱冻,牛马被冻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二个寒冷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次的寒冷期持续时间尤为久,从公元初一直持续到公元600年。
据《齐民要术》记载,在这段时间里,枣树长新叶的时间要比往常推迟了十到十五天,甚至一些东南地区的海洋也结起了冰,从“海水结冰”也能看出有多么寒冷。
第三个寒冷期在南宋末年,时间从1000年到1200年之间,这次严寒中,不仅太湖和运河都结起了冰,就连湖边的柑橘树也没逃过“毒手”,全部被冻死。
虽然树木冬季会枝叶干枯,但第二年往往能长出新叶,从树木被冻死的情况就能得知有多么寒冷,植物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
第四个寒冷期发生在明清时期,这次也是有两个怪相,一是1493年的淮河流域断断续续下了半年多的大雪;二是1893年的湖北地区天降大雪,平地雪厚达到五六尺。
清朝时期王樾也曾写诗记载,在这个冬天,连钱塘江也被冻成了一块,无法正常涨潮,足可见天气严寒。
那么这么寒冷的天气中,古人是怎么保暖的呢?
虽然这四次严寒中,有不少人都没去,但一些富贵人家还是有些过冬的办法的。
首先,就是屋内生火取暖,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壁炉,人们会将陶制的筒瓦相扣,将其埋于墙中,通过升温加热来让整个房子温暖起来。
此后,木炭、煤炭的出现也为富贵之人提供了过冬的利器,但卖炭从业者却生活的并不好,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贫困人家,基本没有过冬的条件。
在很长时间内中国是没有棉衣的,富贵人家靠丝绸衣服上垫丝锦还能取暖,至于穷人则靠在葛麻的衣服里充填絮头来度过。
至于棉花的大氛围种植,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她改革了棉纺技术,大力推广纺车、弹棉弓等设备,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说的衣被天下说的就是她。
另一个则是朱元璋,他将棉花种植推向全国,这才促使棉衣称为最普遍的保暖衣物,让不少穷苦人也可以熬过冬天。甚至可以说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功绩。
下面呢我们来看一张图
(作者我不会放图,所以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就只能自己去找一下了。)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气候变化与王朝的兴衰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阻碍。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突袭。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此时就会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频繁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一个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迫于生存压力造成的。所以,在气候寒冷时期,中原王朝将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其实也不难看出,很多王朝的灭亡都是与气候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