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章
柳庭璋穿着娘亲孟氏手缝的通身黑布棉袍,比他的身形略大些,这也是穷人家惯有的事情,为了第二年还能再穿。他在腰上扎了条黑布腰带,将衣服收紧免得灌风,越发显得少年身形单薄瘦长。
他头发乌油油一束,用竹簪子挽出个最基础不过的书生髻。眉峰锐利,凤目明亮,双唇厚实,小小年纪已经有了英气勃勃之意。
秦秀才不惜自曝其短,劝告道:“璋儿,欲速则不达。我自谓钻研学问半生,但是对于四书五经,实际上也就是懂了个皮毛而已。开办私塾,只能给初初启蒙的孩童讲讲字形字义,句读断句等。再深一层的,我实在不敢开口,生恐误人子弟。”
“我确实有珍藏多年的《礼记》,保存完好。但是其中深意,我只是一知半解,根本给你讲不明白。你只能自己摸索着看。我担心你看不懂,读书热情会备受打击。你可真的想好了么?”
孟氏听了个半懂不懂,帮腔说道:“璋儿,听人劝。学好怎么走,再去学跑也不迟。你千万别急啊。”
柳庭璋心中有数,牢牢记得前几日纸上夫子告诫他的话。夫子一笔飘逸秀气的字体先写了读《礼记》的重要:
【国朝取士以儒学评断,因此要讲四书五经吃透。儒家核心是个“礼”字,先从《礼记》入手,真能揣摩明白其中真意的话,就像是开头理顺了,再去学其他经义,事半功倍。】
次之写明:
【《礼记》一书,我算是小有所得。看你资质不错,悟性极佳,应该能领你入门。不妨一试。】
柳庭璋向着爹娘点头,言道:“我想自己学学《礼记》,请爹成全。”
秦秀才沉吟良久,到底同意了。
柳庭璋捧着秦秀才从箱底翻出的宝贝《礼记》,如获至宝。他轻轻摩挲着书的封皮,书不太厚,纸张有些泛黄,是种温润的色泽。不过边角已经起毛,说明秦秀才以前经常翻阅的。
庭璋试着捋平,不过他手指僵硬,指节上还长着红通通的冻疮,有些力不从心,只好作罢。
他屏息着,轻轻翻开书页,打眼扫去,有些字是在启蒙书籍里没有见过的,看着生僻。
秦秀才观其神色,自然明白柳庭璋所虑,他捻着胡须说道:“此书很难懂。我先将其中生字教会璋儿吧。”
柳庭璋自然谢过了继父,在娘亲的劝导下,今晚因着月色朦胧,灯火不亮,便待明日,开始随秦秀才先行认字。
正月里来是新年,平头百姓有普通人家的过法,皇亲国戚自然有他们的讲究。
务丰十八年如约而至,顾采薇随着家人进宫、赴宴,一刻不得闲,很是烦闷。
不过,皇家没有皇后,很多事务都不成体统,在正月宴会繁多时,尤其明显。因此过了元宵节一开印,奏请皇上立继后的奏表便多了起来。
诚王和家人们坐在一处吃酒吃茶、看戏放炮仗时,也顺嘴聊起了皇兄的家务事。
皇帝后宫美人众多,不过儿子只有三个,还比不上诚王家。
如今母家算是得力的妃嫔其实只有两位,一位是柳淑妃,生育了二公主和二皇子,一位是曹德妃,生育了三皇子。
至于大皇子,他是掖庭卑贱的女奴所生,生母也去世的早,按说父皇立继后与他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诚王家次子顾信都和他要好,为他担心,要是柳妃、曹妃上位,大皇子作为长子的优势就要败落在弟弟成为嫡出的正统身份下了,争太子位就处于下风了。
三子顾值、四子顾采蓟与二皇子顾瑾联系紧密,而且柳淑妃的口碑更好,因此言谈之间,很盼望皇伯伯立柳淑妃为继后。
诚王有些好奇,按说四子与三皇子年岁相当,三子也不比三皇子大多少,怎么自家四个儿子,没有一个喜欢三皇子的呢?
说来说去,还是曹德妃将三皇子看得如同眼珠子一样,生怕大皇子、二皇子、诚王家孩子们伤着碰着自己儿子,一见他们在一处玩,便想方设法将三皇子抱走。两次三次下来,谁也不是傻子,自然都不去亲近三皇子了。
但是,顾采薇和顾采蓟八岁生辰过后,三月底,皇上出乎意料地立了曹德妃为继后。
诚王和诚王妃听王府管事禀报了儿子们在府中说的牢骚话之后,专门找了一天,将孩子们都叫到正殿,要好好教教他们“祸从口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