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八零离婚创业忙 > 第17章 进城好挣钱(捉虫)

第17章 进城好挣钱(捉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胡桂香幻想周秋萍再婆家做小伏低地立规矩时,周家祖孙三代已经到县城安置了下来。

    一大早,天还灰灰亮的时候,兰香的小叔周伟就开着拖拉机将泥巴屋里的四个女人连人带行李拉上了马路。

    昨晚秋萍跟他爹说好了,今天托他帮忙搬家。

    拖拉机在路上突突突开了一个多小时,可算是在县城卫校门口停下了。学校除了毕业生之外,其他人还没放暑假呢,门卫当然不能让拖拉机进去。

    好在周家祖孙三人的行李也简单,不过是换洗衣服以及一些生活用品,什么家具也没带。周伟帮着周家母女,三两趟就将东西全都拉进了宿舍。

    他左看看右看看,最后还是诚心实意地点头:“县城果然好,学校真漂亮。可惜兰香上了高中没念卫校,不然这会儿毕业了也是国家干部。”

    周秋萍笑道:“一年考不上再复读一年呗,兰香还小呢。”她招呼客人,“你先坐会儿,我去打瓶开水。”

    门一关,周高氏就撑不住了,对着自己的子侄辈也交浅言深:“这可怎么办噢?她这疯病是好不了了,愣是发神经。”

    周伟倒没觉得周秋萍是脑壳坏了。相反的,他觉得这女人做事特别有章法。

    进了县城,瞧见周围楼房一排连一排,车子一辆接一辆;他一个大老爷们都犯怵,跟人打招呼也不由自主要缩头。

    周秋萍好了,她落落大方,说话不卑不亢。除了身上打扮土气能看出来是农民出身之外,人家的做派气场哪里像是的地里刨食的农村女人呀。

    周伟虽然没搞清楚周秋萍进了城要靠什么过日子,但看到她的一言一行,他就相信对方胸有成竹。

    他安慰周高氏:“婶婶,你就别愁了,秋萍肯定都安排好了。”

    周高氏哪里能放下心来。看看小外孙女儿,还要人抱在怀里喂奶。再瞧瞧大外孙女儿,小丫头已经欢喜疯了,在宿舍里跑来跑去,看到什么都新鲜。

    只要眼里有这两丫头,她就愁得胸口都发闷。

    没有儿子,秋萍以后要怎么过?

    周伟也找不到话来劝老婶婶。没有儿子的确不成啊。那不是绝后了,自己挣的钱都要留给外人花。

    唉,秋萍真是犟。得亏他们村的规矩是同姓不结婚。果不然当初说了秋萍给他当老婆,秋萍又不肯再生儿子,那就麻烦大了。

    他坐不住,感觉板凳上都长出了牙齿,一直咬他的屁股。

    好在周秋萍快去快回。她不仅拎回了水瓶,还带回了一兜子油条包子。

    刚出锅的油条真香啊,叫人闻着就忍不住淌口水。

    周秋萍招呼屋里人:“快趁热吃吧,青青,别跑了,赶紧洗手吃饭。周伟,你也吃过饭再走。”

    说着,她又拎起水瓶,直接碗洗干净的碗里倒豆浆。

    原来她打来的不是开水,而是人家刚出锅的豆浆。

    乖乖,这个加了白糖,一碗下肚,真是神仙也不换。

    周高氏愈发痛心:“你有两个钱就烧的,好好的水不喝,还喝这玩意儿。”

    周秋萍不以为意:“水哪有豆浆营养?小孩不要长身体啊。”

    要不是县里订牛奶需要商品粮户口,她还打算给女儿天天喝牛奶呢。那个长个子效果真好。

    周伟不敢掺和人家母女俩拌嘴,他被劝着喝完了一碗豆浆,又吃了两个肉包,赶紧抹着嘴巴借口有事先告辞。

    周秋萍也没留人,只把人送到卫校门口,又塞了十块钱过去:“周伟,今天麻烦你了。”

    周伟赶紧摆手:“你这是干啥?又不值当个事。”

    周秋萍正色道:“叫车子本来就该给钱,油钱不是钱吗?”

    周伟头摇得跟波浪鼓一样:“那也不用这么多,我拖一天砖头也就十块钱。你这才多点东西。”

    虽然说现在用机器的价格比人工贵多了,但也有数。

    “拿着。”周秋萍不给他拒绝的机会,“我还要麻烦你个事儿。我还想好好留着我跟女儿的命,不想冯二强摸上门来杀人。我这落脚的地方,你可千万别跟人说。”

    要不是现在没搬家公司,一家老小也没办法凭着一辆自行车就完成迁徙工作,她根本就不想找村里人帮忙。

    宁拆十座庙,不散一门亲!总有人自以为是为别人好。

    周伟点点头:“我有数。”

    他也看不上冯二强,那就是个窝里横的孬种。

    周秋萍这才放下心,笑着跟人挥手道别,自己往宿舍楼去了。

    搬家费了不少功夫,她得赶紧卖掉知了猴,再去厂里拖油渣。进了城,处处都要花钱,不抓紧时间赚钱,怎么去深圳买房子安家啊。

    周秋萍从宿管办公室拿了洗干净晒好的床单被套以及凉席回了宿舍,瞧着周高氏哭丧着脸,呆愣愣坐在凳子上,顿时无语。

    她也懒得再浪费口水,她可没时间给人做思想工作。做人的道理,听人耳提面命没用,得自己去体会。

    她招呼母亲:“阿妈,你跟我过来。”

    她教会了母亲开关水龙头,告诉对方以后只能喝烧开的自来水;又领着人去平房那边,跟坐在门口吹牛的女人打了声招呼,指点煤炉给母亲看:“中午就在这儿烧饭。”

    一时半会儿,她也不知道上哪儿去买煤球,索性直接问平房边上的女人买了几块,先凑合着烧中午饭再说。

    “家里不是带了灰灰面过来吗?中午咱们就吃面疙瘩汤,里面下油渣。到时候配着泡菜吃,也不腻。”

    她风风火火地安排好家里,又给小女儿喂了回奶,然后摸摸大女儿的头,叮嘱她要乖乖听外婆的话;便脚踩着风火轮跑出去了。

    周高氏在酝酿情绪,好好跟女儿谈谈呢,宿舍里就只剩下她们祖孙三人了。

    得,人家根本不给她开口的机会。

    郁闷的老太太只能咬牙切齿,又恨恨地叮嘱了一句大外孙女儿:“你可别跟你妈一样,成游神了。”

    青青才两岁大呢,能懂个啥?她只觉得妈妈塞给她的奶糖好甜好甜。要是住在新房子里,可以天天吃奶糖,当然是妈妈好。

    好妈妈周秋萍正为自己和女儿还有阿妈的未来好好奋斗呢。她走街串巷卖完知了猴,一分钟没歇,又匆匆忙忙跑去了榨油厂。

    传达室的大爷接了她的香烟,叫着开门放她进去:“今天来的倒早,还不到吃饭的点呢。”

    周秋萍笑道:“天热,来早点还舒服点。”

    既然进了城,那生意当然得好好张罗。她现在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留下六七个小时睡觉,剩下的时间全都用来挣钱。

    这回她就拖了整整300斤猪油渣出厂,搞得门卫师傅都心惊肉跳:“你这姑娘也太莽了,这么多你拖得动吗?”

    周秋萍笑着道谢:“没事,我一会儿就散出去了。我也是帮人带的,不全拖到乡下去。”

    她这话半真半假,自行车出了榨油厂,她没直接下乡,而是都给拖回了卫校宿舍。

    这批油渣她准备分开卖,试试看能不能开拓新市场。要是顺利的话,以后这生意长做长有。一个月上万块钱的收益都有希望。

    这可是1988年啊。钱来得如此顺利,简直跟天上掉馅饼似的。

    她也不晓得这种好运道能持续到什么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老天爷撒钞票时,她高高托起手,能接多少是多少。

    周秋萍跑了三趟,才将300斤油渣挪进宿舍。屋里空荡荡的,她抬头看了眼闹钟,那是她挣了钱以后才给阿妈买的,这回上县城她也带了过来。没钟表看时间,实在太不方便了。

    看看时针走向了11:00,她估计阿妈应该在烧中饭。这会儿吃了饭,再简单睡个午觉,还能赶去菜场捡菜叶子。要是来不及的话,也不勉强这回。反正家里还有好几坛泡菜,足够供应面馆。

    对了,下午还要抽个空,多跑几家饭店,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销售商收她的泡菜。

    周秋萍一边琢磨一边往平房方向走。她没瞧见炊烟,琢磨着阿妈动作还挺快,都已经烧好面疙瘩汤啦。

    结果等她走近了一看,才瞧见阿妈站在平房的走廊上,看看煤炉,又怯生生地将目光转向屋里。大女儿蹲在旁边,手一下下拍着箩筐里的妹妹,在哄人睡觉。

    煤炉冷冷清清的,一点烟火气都没。

    周秋萍奇怪:“阿妈,你干什么呢?”

    周高氏整个人松弛下来,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开口抱怨道:“跑来干什么呀?家里哪里不好?”

    周秋萍莫名其妙,不晓得她又发哪门子邪火。

    “你怎么还没烧饭呀?”

    话一出口,看到阿妈窘迫的模样,周秋萍瞬间了然。

    阿妈不会用煤炉。

    乡下都是烧土灶。阿妈有没有见过煤炉都打个大大的问号。

    周秋萍哭笑不得:“你问问旁人怎么用炉子就是了。”

    平房里又不是没人,电视机还放着呢,里面传来“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滔滔永不休!”的声音。

    周高氏一张脸通红,手死命揪着衣角,坚决不说话。

    周秋萍这才反应过来,阿妈是不敢。因为平房里呆着的是吃国家粮的城里人。

    说来像天方夜谭。但这个时代城市和农村之间隔着一堵墙。

    早些年农村公社的时候,下河村的生产队种的西瓜。丰收时,队里派人去城里卖西瓜。有的城里人就过来捣乱,吃瓜不给钱不说,还会故意砸烂瓜。

    卖瓜的农民一句话都不敢说。因为城里抓盲流。农民实际上不允许随便进城,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带红袖章的人抓走。

    时间长了,下河村的农民看着城里人就犯怵。后来还是知青下放,队里安排知青陪着去城里卖瓜。不指望他们干活,就靠着他们知青的身份镇住那帮捣乱的城里人。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敢相信天底下还有这种荒谬事啊。

    周秋萍看着窘迫不安的阿妈,轻轻在心中叹了口气,然后才开口招呼:“走吧,时候不早了,我们去食堂吃中午饭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