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王朝末日时(十八)
整个浮云经过李全忠的四步治理,那个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以前逃亡的老百姓啊,一看这边能安居乐业了,就抓紧时间都回来了,这崇头城啊,渐渐的就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什么叫本事,这就叫本事。短时间内,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一座崭新的城池,尤其,在这动乱年代,建城的同时,还要预防敌对势力的破坏,难度可想而知。
可惜呀,李全忠的这种能耐在王海林看来,那和种地的老农有什么区别啊,他看不上李全忠,说他性格柔弱,还时常挖苦讽刺他,做事不够狠毒。一天到晚,就想着灾后重建这种和农民工一样的工作。作为一镇领导,一点魄力都没有,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开疆拓土才是正确的事呢。反正,不管王海林怎么说,这李全忠倒也不是很在意,性格不一样吗,俩人看上去还能相安无事。事实呢,这都是表面现象,这个王海林本身就是个贪婪残暴的人,虽然嘴上天天嫌弃李全忠做的事情,但是,看着他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心里就慌了。本身自己就是得位不正,这李全忠会不会也来这么一手呀。所以呢,这王海林却总是借口,今天说这个军中缺粮,明天说这个军中缺衣物。反正变着法子找李全忠要这要那。稍不如意呢,就痛加训斥,“你作为地方官,这点东西都干不好,做什么吃的?”有多难听,就有多难听。这时间一长呀,这李全忠能忍,他下面的人忍不了了。这都什么玩意呀。怎么能这样呢?做人连最基本的底线都没有了,说不好的是你,嫌弃的是你,要东西的也是你,这里外里就你一个好人呀。他们纷纷谴责王海林,这个人是贪得无厌,希望李全忠跟他划清界限,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断绝关系。人都这样,你本来觉得无所谓,身边起哄的人多了,自己也觉得大家说的有道理。而且,这王海林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这久而久之,这李全忠也受不了,但是,他也不会公然和王海林决裂,这不符合他做事,一贯谨慎的性格。他秘密派人和泰顺节度使李善荣取得了联系,趁着王海林全力攻打石仓之际,派兵直接端了王海林的老窝,自领了浮云节度使。后路被断的王海林退往望松,派人向秦元立求救。大哥,我不行了,抓紧时间,救哥们儿一下。李全忠这小子太缺德了,粮草不借也就不借了,还敢断我的后路,看我不弄死你,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到这里,这俩人就彻底的反目成仇了,什么结义之情了、同盟之义,好像都是狗屁,赤裸裸的讽刺呢。
秦元立任命王骏力为招讨使,调集秦明星等3员大将领4000禁军,协助王海林杀回浮云,前来兴师问罪。
你要说李全忠,灾后重建确实是一把好手,玩一些,阴谋诡计,也没问题,但是,这打仗确实不行。没怎么打,就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程度,被王海林牢牢困在崇头城中,几乎到了粮食耗尽,李全忠只能带着手下,学耗子吃草,啃木头度日子。
李全忠是相当清楚的,一旦崇头城被攻破,曾经的结义兄弟肯定会让自己死得很难看,不可能有退路了,只能死守。
可是,这种日子没过多久,李全忠发现不得了,城中连木头都快没得啃了。走投无路的他,也学王海林选择向外求援,当时,藩镇之中,李全忠翻来覆去的看了一圈,只有俩人是有可能前来援助的,一个是李善荣,另一就是周九良。这李善荣理论上是比较合适的,只是他一听到要和秦元立作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本来李全忠还想呢,当时,一起瓜分浮云的时候,你可拿了大头呢。既然李善荣不想和秦元立撕破脸,那就只剩下周九良了。这李全忠给周九良说到,周老大呀,你姓周,我老婆也姓周呀,我们算是一家人呢,还请务必帮忙帮忙呢。说实在的周九良是无利不起早的人,说的好听的,不如给点实际的。但是,能消弱秦元立的力量就另说了,这必须是义无反顾的支持呢。
周九良这心理一旁算,这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说不准,还能把浮云收入囊中呢,这秦元立的乌伤军多是骑兵,浮云又是山地为主,骑兵的优势很难发挥。对自己来说是个很难的机会,到时,把自己的龙渊和浮云连成一片,对秦元立就形成了半包围之势呢。所以,周九良,也多久考虑,就派大将葛从率领3万兵马援助李全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