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乌伤人崛起
这乌伤部落,心里想着,你以前强盛的时候,我们跟着你南征北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现在倒好,这是准备赶尽杀绝呀,本身乌伤东西南三面是和大越接壤的,就北面和少数民族毋族接壤。怎么办呢,三面被大越包围,打肯定是打不过的了,真格的了。大越举国之力来打,灭掉乌伤还是绰绰有余的。没办法呢,穷则思变,这乌伤就不得不北迁,投降了毋族。
开始的时候,毋族对于乌伤的人来投靠还是非常的欢迎的,毕竟自己以前,没少受大越的欺负。那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所以,乌伤人在毋族这边过的也还可以,时不时的还帮助毋族抵消一下,大越带来的冲击。这个时候的毋族和乌伤人,有点情投意合的味道,看什么都好。可惜呀,印证了那句古话,花无百日好呀,夫妻两个人久了,都会有矛盾,更何况两个民族之间呢。本身毋族也算不上物产丰富,人一多,各种资源就不够用了,那你乌伤是外来民族呀,肯定是先保证,本族人的基本生活优先。可是,乌伤不这么想,真格的,我们来投靠你们,还要帮着你们打大越,冲锋在前的是我们,现在好了,连基本的生活保证都没有,那我们图什么呢。可以迫使杀头屈服,但是不能剥夺其生存的权利啊。
跟着毋族混不下去了,乌伤首领秦中宝和他的儿子秦岳呢,暗中就商议,咱们还是回大越的怀抱吧,虽然也时常受欺负,但是不至于被人家下死手呢,吃饭的家伙还是有的。再在毋族这个地方呆下去,有可能要有灭族风险呀。
经历过这次心酸的投诚之变以后呢,毋伤人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大越人,怀疑勿伤人反复无常呀,你今儿投靠我了,指不定明天你又叛逃了。大越为此想了个办法,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内迁加分化。朝廷下令让乌伤人举族迁往江郎。
同时,越昭宗觉得乌伤军骁勇善战,就选择了其中的5000多人,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号称是乌伤军,统归自己亲自掌管,其余迁往江郎的乌伤人,因为在乌伤的西面,被称为西乌伤,留在乌伤当地的叫东乌伤。
虽然族群被拆分成了三部分,但是,整体还是在大越的管辖范围之内,也不管过程怎么艰辛吧,乌伤人经此一劫,至少有个相对稳定的栖息之地,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实力也逐渐恢复不少。
我们常说多难兴邦,有时候,这话也不一定对。对于乌伤这样的小国来说,兴不兴无所谓,能活着就好,所以很多时候,那些小国在大国的夹缝里生存,真的靠运气。就巴掌大的地方,人家打个喷嚏,说不准你就没了。乌伤这次的归降,运气还是不错的,大越这些年基本都是连年征战,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冲突不断,各地又藩镇割据,国力、军事,都逐年下降,基本都是黄鼠狼下仔,一年不如一年呢。甚至,到后面各地陆陆续续发生的叛乱,中央军无法进行平叛,只能借助乌伤人来平定叛乱。
这时间一久呢,乌伤军慢慢成了大越王朝最忠实的马仔了,反正以后每次别人来搞事情,还是自己要搞事情,都会拉上乌伤。你说受重视也好,被利用也好,反正乌伤人觉得无所谓,能活着就行,所以,也甘当大越的炮灰。
这个苦难的民族,在饱含血泪的夹缝里面艰难的生活着,没办法,地少人寡,抬头这一看,祖上能报出名字的人都没几个。只能发扬一点乌龟精神,老板不开心,先把自己的头埋进土里,任凭老板骂,老板需要的时候,自己必须冲锋在前。大越立国近250年,乌伤人慢慢理解,只有自己手里紧握的武器,才能保卫整个民族,只有奋勇向前,把失败从人生的字典里面去掉,才有成功的可能。几乎跨越整个大越王朝,乌伤屹立不倒乃至发展壮大,这本身就很值得钦佩。
乌伤人用铁和血,锻造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可能被困难击败,他们信奉强者生存的真理,他们一直在等待,等待属于自己的民族英雄。
话说这大越王朝到中后期,藩镇割据就成了尾大不掉的难题,也是最后,大越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那藩镇将领,是如何迅速博取权力,甚至控制中央政权呢?其实,很简单,就两个条件,第一,是天下大乱的客观环境。乱世出英雄呢,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局面乱了,中央才没有那么多精力,在藩镇上,你才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才会有那么多可以表现的机会。第二,是奉诏带兵勤王。直白一点就是带着你的兵来首都保护皇上,在和平年代,那藩镇节度使,你是一地首长不假,平常不经允许,连近京的机会都没有。真的近京了,比你大的官多的去了,到了都城,没多少人会把他们当回事。但是,奉诏带兵入京就不一样了。比如:汉末董卓乱政,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虽然不能说董卓直接把大汉灭亡了吧,至少,是把大汉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仗着手里的3000精兵强行控制中央政权,好好的霍乱了一把朝政。先不说董卓自身怎么样,至少他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说实在的,没有奉诏带兵入京这样的机会。就3000千,任何时候,都不太可能发生,控制中央政权机。所以,有时候乱世出英雄,也有可能出的是奸雄。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比起那些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无名之辈,对董卓这样的人来说,也许已经够本了。
有时候,历史的转机,就出现在某个人的身上,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不是没有,历朝历代,为一个王朝强行续命的也不少。比如:田单、刘秀、谢玄等。
历史也给了乌伤人,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当然,让乌伤逐渐强大的不是一个人,而且,两代人。在这里,咱们不得不提越希宗蔡诚和越民宗蔡英两人,反正作为一国之君来说,肯定都不合格,把一个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要论这个爷俩谁更无能,反正半斤八两,把大越仅存的一点锐气都折腾没了。
只不过越希宗,没有他爹,那么命好,越民宗在位的时候,内外局势,还算稳定,老爷子吃喝玩乐了一辈子,也没发生多大的动荡,虽然藩镇割据、周边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凭着仅存的一点越国余威,还是熬到了死。但是,留给越希宗的除了烂摊子之外,还附赠了一场杨天起义,国库里的那点余粮被越民宗早就糟蹋完了,后期没钱,怎么办?那就搞摊派,增加的赋税,多如牛毛呀。搞的各地百姓怨声载道。希宗即位第2年杨天加入起义军的,搞得蔡诚一辈子都不得安宁,别人都是坑爹,遇到个坑儿子的爸,也没办法。
越民宗9年,也就是公元1050年庆渊,发生官兵起义。起因很简单,当时,越朝规定镇守边疆的士兵,每2年一轮换,就是2年到了,可以回家。可以呢,当时,朝局比较混乱,说实在的边疆的几支小部队,没人关心。而且,各地藩镇割据,争权还来不及,大家也没心思在上面。所以呢,每次士兵上书,要轮岗了,兵部的人回复好的,马上安排,一次又一次的马上,2年又2年。大越边疆辽阔,有几十个州呢,从边疆到婺州来回,都要近半年的时间。士兵开始绝望了,我们也是人呀,也有妻儿老小呢,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对于朝言而无信的行为,士兵彻底怒了,既然你不允许我们北返故乡,那我们自己就打回去,于是,众人推举判官偏军曹义为首领反叛朝廷,正式起义。
起义军从庆渊出发,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庆渊县城,然后一路北上,基本上2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占领了莲州州府莲都。这个时候,朝廷才反应过来,马上派部队镇压。可是,由于藩镇势力割据,朝廷军,又无力独自承担平叛的任务,他们习惯性地想起了自己忠诚的小跟班乌伤人。
乌伤首领秦信,听闻朝廷的呼唤,就率领乌伤军跟随大越军镇压曹义起义。因平叛有功被授予瓯江军节度。
对于乌伤人来说,这么多年来,为朝廷出力平叛,功勋卓著,有点救火大队的样子,反正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乌伤人。
当了节度使以后,这也算是一方军政大员了,公元872年秦信病逝,有其长子秦元立接任节度使,也正是秦元立把乌伤人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彻底葬送了杨天的帝皇梦。
在杨天起义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起义军都是拥有明显的进攻优势。政府军多数情况之下,只能被动地落入防守状态,不是说政府军不行啊,看看李善荣就知道,真刀真枪的,那起义军绝对不是政府军的对手。只是,政府军内部不团结呀,晚上开会,明天早上,约好时间开始反攻呀,结果呢,早上一觉醒来发现,你的友军已经不见了。所以,很多时候,失败都从内部开始,就政府军这状态,别说战斗力了,别在战场上背后捅你一刀,已经谢天谢地了。
这秦元立,自幼酷爱骑马射箭,13岁便随父出征,讨伐曹义叛乱,他冲锋陷阵,无人敢挡,得到了飞虎将军的称号。
反正,每次参于平叛的时候,秦元立总是一马当先,慢慢的在乌伤的人眼里,秦元立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秦元立肯定不在乎神不神的,有些人,就是为乱世而生的,这大越末的纷繁乱世,给了秦元立足够的机会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