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校办企业
陈华钦来找许立杰是有原因的,因为红星轧钢厂生产的化纤涤纶生产线所需的设备等需要给人家结款。
本来这个钱应该是市政府拿,或者将机器卖了之后轧钢厂和京大物理系一起分钱。
但是红星轧钢厂那边完成订单找来的时候,许立杰找到了他们,说是不如趁此机会创办校办企业。
校办企业在“大跃进”时期办的非常火热,但是其结果都不怎么好,61年的时候,京大有校办工厂1个,系属工厂8个,职工有1千多人。
但是这些工厂和项目上马的太过急躁,很多都不合格,当年就进行了调整,工厂数减为5个,职工更是锐减到4百多人。
到了62年,5个工厂变成了3个,原本的半导体工厂变成了现在的半导体车间。
一群知识分子办企业,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钱花了却没有见着收益,而且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极低,加上忙碌的生产更是与教学计划冲突,搞得教授和学生们疲于奔命。
最后到了63年,学校奉上级命令,规定校办工厂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属实习实验性质。
至此,这个话题再没有人提起,也不敢有人提起,可是如今许立杰再度提起这件事,老徐投赞成票,看看全车间里热火朝天的情况吧。
陈华钦觉得只要问了同学们,他们肯定都投赞成票,陈华钦心中拿不定主意,又去找了两位师父,师父们的态度模棱两可,他们表示要见见这个神奇的徒孙。
这件事情陈华钦还没有跟校长说,他们已经邀请了校委会的各位领导届时一起参观,参观完毕后就是会议,在会议上要讨论成立校办工厂的事宜。
对于拜见两位师爷的事情许立杰满口答应,自从他上次在轧钢厂见到杨厂长那副官僚作风的模样之后就下定了决心。
放这么大的学校工厂不用,转而去求别人的工厂真是舍本逐末,掌握技术的人,想要将技术变现还需要求爷爷告奶奶?
许立杰看不上轧钢厂那帮老油条领导,他更喜欢京大的同学们,同学们都是本科生,学历高,青春热血,勇于奉献,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的官僚思想,实在是最好的能帮助他的人。
所以本来想拿出1米7轧机的许立杰改变了想法,不给轧钢厂了,许立杰准备留着在校办工厂用。
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自己能直接影响的企业或者工厂才能实现老师的愿望和自己的抱负。
依靠或者求着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们,他许立杰想要实现老师的念想,完成自己的抱负太费劲了。
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许立杰发现京大理科院物理系的半导体车间实在是太符合条件了。
物理系一脉相承,资源全部掌握在三位师父手中,师父俞明去参加氢弹研制了,国家拨付的科研经费被陈老师管理。
陈华钦老师是个老实人,从未有过贪腐的念头,每一笔的研究经费都用的精打细算,积攒了一笔很多的钱。
他们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虽然只有一个半导体车间可是车间的收入还不错,做出来的半导体收音机,晶体管之类的也能卖个好价钱,物理系算是整个京大最不缺钱的主儿。
除了物理系之外,数学系也得情况还不错,而最穷的就是化学系了,毕竟化学和生物研究真的非常花钱,每一次实验都是在燃烧经费,其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
最重要的是许立杰非常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能让他将老师给他的那些技术一一拿出来。
翌日一大早,徐老师留下上课,许立杰跟着陈老师去拜见两位师爷,在此之前他做足了准备,花了一个晚上将自己想好的规划都写了下来做汇报用。
见到两位慈祥的师爷许立杰表现的十分乖巧。师爷们先是考问了他学问,许立杰对答如流。
葛姓师爷赞赏地看了自己徒弟一眼道:“还不错,教学抓的很好。”
陈华钦谦虚的笑了笑,“我并没有付出多少,孩子都是自学的。”
两位师爷更加高兴,他们这么大岁数,从晚清开始,参加过科举,去留过学,见识过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统一战争,在这个激情澎湃,动荡的时代,见过太多的天才。
他们的大徒弟俞明就是这样的天才。
两位师爷又问许立杰想要创办校办工厂的原因,许立杰没有丝毫隐瞒,将自己画好维尼龙生产线图纸后,在轧钢厂遭遇的事情说了一遍。
两位师爷听得也是义愤填膺,对杨厂长的作为非常不满,对许立杰的处理方式非常认可。
许立杰接着拿出自己昨晚写出来的章程,当着陈老师和两位师爷的面讲了一下,三人听得连连点头。
葛师爷看看师弟道:“听着很不错,既能给国家贡献税收,还能促进科研,还能解决就业问题,这是共赢。”
顾师爷笑着表态,“嗯,孩子很聪明,有智慧!小陈,就这样吧,我们支持棒梗儿这么做。”
有了两位师爷的支持,陈华钦当面听了许立杰的章程,觉得确实不错,遂同意了下来。
陈老师带着两位师爷写好的信领着许立杰又去找了校长,有些事情要提前与领导通气,大会议走过场,小会议才定生死。
见到两位老前辈的亲笔信,听了陈华钦的汇报,张校长道:“小陈,你说的我感觉可以,这样,下午三点开校委会,我们会议上探讨一下。”
当天下午召集开会,校委会上,张校长将物理系提出的创办校办企业的事情提了出来,其中一些校领导表示有忧虑。
最后通过协商、妥协,校委会作出决定,可以搞校办企业,但是不能以京大的名义,可以以理科院或者物理系的名义创办。
同时,需要下周的维尼龙生产线运行顺利,能见到成果,而且,学校不拨付任何资金资助,因为学校也没有多少钱。
校委会的意思很明确,这玩意以前搞过,但是都没搞好,最重要的是高祖发过话。你们想弄可以,但是自己弄,别扯上全校,出了事校委会不担责任。
但是创办工厂相应的义务物理系是一点儿也跑不了,需要为京大的学生优先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并且每年拿出2的利润来回报学校。
这些条件陈华钦都答应了下来。
京大校委会同意之后,物理系再没有担忧,陈华钦拿出了物理系多年的积蓄,将轧钢厂的款项结清,至此,维尼龙生产线归物理系所有。
两位老师发动关系,在国棉的三个厂子里找了十二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加盟,大家风风火火的开始了设备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