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书院
辗转难眠一夜。
第二日太阳又照常升起,生活还要继续,又回到昨日一样。
林荣去米店继续忙碌,新来的掌柜还没来,他还是得忙米店的事情。
夏儿继续在家被杨梅抓着绣花,恼得夏儿直嘟囔:“大户人家的小小姐怎么还要绣花?”惹得杨梅佯装要打她。她又嘻嘻哈哈地开始画花样了,她现在用起鹅毛笔那是一个得心应手。结合现代的设计,画出来各种新奇图案连她娘都服了,直说早该教她绣花。
对于夏儿会画画,杨梅并不觉得奇怪,公公在世时便一直陪夏儿玩画画。只不过是用竹子在沙地上画,用炭在墙上乱画,现在改成用羽毛画,在她看来无比寻常。
杨伟贤也是个搞怪的,说了自己不敢回家拔鹅毛,回家又忽悠两个弟弟,夏儿姐姐想要几个鹅毛羽毛,还要最长最硬那几根。
两个傻乎乎的弟弟跑去拔鹅毛,又是让大鹅追得满地窜。
杨伟贤笑到眼泪都要掉出来了,可惜,最后让大舅舅收拾一顿,吃了一顿“迪仔鱼”。(注:当地人用竹条打小屁孩一顿就叫请他吃竹仔鱼,谐音当地一种海鲜迪仔鱼)
进入农历七月以,好多人家杀鹅普渡,外公听说是夏儿要鹅毛,便在几个村子里走了一圈,收集了一大筐的大只硬挺的鹅毛给外孙女送过来了。
夏儿的鹅毛笔总算是不怕坏了,偷了哥哥一点墨,又蹭了她爹一个茶杯,实现了书写自由。
林春生又回了书院。
一进了初级班的屋里,就看到同窗们三三两两正低声讨论着什么,他走到自己座位坐下,后面的同窗便趴过来。小声说道:“春生,听说新来一个小子,不用考试直接就进来的。”
前面的同窗也转过来,“听说是京城里来的大户人家。”“我怎么听说是当官的,你没看早晨院长亲自出来接人?”
“莫议论了,夫子快来了。”春生心里知道,应该是宋清泉来了,嘴上却不说破。
宋家三辈人人才辈出,宋清泉的伯父更是京城高官,清泉在他伯父府上读了几年书,春生相信他肯定不比在场的同窗差。
春生猜的没错,宋清泉来了!
他在京城能请到最好的老师,但科考到做官,并非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
宋大官人接他回镇上的书院读书,结识的便是当地的学子,一路从镇上考出去再到府城,省城读书,必将结识更多的人。如能一直考到京城,那一路这些书院结识的同窗都是以后的资源和助力。
不一会儿,书院院长便带着宋清泉来了,介绍了一通,意思就是虽然没有通过考试进院,但是他的父亲为书院提供了一百两的资金,作为年底书院考试的奖金,勉励大家努力读书,如果宋清泉年底考试不合格,照样也是开除出书院。
底下的学子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却没有一人回应。
还是春生第一个反应过来:“欢迎新同窗。”有了春生第一个开口,其他学子也加入欢迎的行列,院长满意地点点头,又勉励了众学子几句后就走了。
“春生哥哥。”院长一走,宋清泉立马就走到春生身边作了个揖。
春生有点尴尬,刚才还跟同窗淡定的假装不认识新来的,这人直接就杀过来了。
还有他记得以前宋清泉是叫自己“春生兄”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叫自己哥哥了。脑子里突然有点混乱,好像昨日去他家他就跟着妹妹叫自己哥哥了。
“清泉贤弟。”春生也立马站起来回礼。又给身边的同窗介绍了宋清泉在京城里读了几年书,大家以后共同努力云云。
还好上午上课的夫子马上来了,没让春生尴尬太久。
不过就算他没刻意介绍,宋清泉是宋大官人小儿子的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整个书院。
每天都有学子假装路过,想要结识宋清泉,可惜这小子就一直跟着林春生,除了正常的学识交流,并不太跟其他人聊天八卦。
时光匆匆溜走,很快又到月中考试。
在书院读书的时光是单纯又快乐的,一群懵懵懂懂的少年,其实心里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志向,可能一个个当下的最大冤枉只不过是考童年,考秀才。考状元估计想都没想过。
按照书院的规定,每个月考试的前三名是免下个月束脩,虽然只有一两银子,但是在这些学子心里这是至高的荣誉。
虽然已经考过两次月考头名,但是春生依然是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考试。
这个月夫子已经开始讲《诗经》,春生务必庆幸自己有进书院读书,如果按他自己在家无非就是那几本开蒙的书翻到烂的,再添新书没有夫子讲解,也不过是光会死记硬背而不得其意。
这次考试的考题便是出自《诗经七月》,题目写道: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整首诗词以朴素的话语概括了劳动人民全年的生活,似乎一下子把人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
开头便写了九月里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后便进入劲风凛冽的冬天,可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可是每年春天一到,农夫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不禁让春生联想起自己两年辍学在家,上山打猎下河摸鱼,种田种瓜种菜,没有一天不在劳动,他家才过着不至于饿肚子的生活。一年辛苦耕种的粮食,除了交税,还要看老天爷是否赏脸,如果遇上风颱和洪水虫灾,卖儿卖女的也不在少数。
心里马上有了主意,他提笔如有神助,迅速地在草稿纸上作答,文章润色后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才仔细地抄好在考卷上,直接交卷离场。
因为第二天是中秋节了,今日考完学子们便可提前回家,明日夫子们自会把考试排名张贴在告示板。
考完收拾好马上回了家的春生并不知道,他的卷子被夫子们纷纷传阅,又传到了院长手里,纷纷感叹文中句子朴实却有力,引经典又不古板,最难得的是,以当地水稻耕种收成作为例子,写起来竟是贴合实际而非浮夸虚构。
夫子们不知道的是,全书院可能林春生确实是唯一一个,能自己从一颗种子育苗插秧到割稻晒谷脱壳出米的书生了。
时代造英雄,春生哥却是被时代造了个农夫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