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你死亦生
“能不能把她弄醒?”小天很是不满的说道,但是也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免得被揍。
“应该不会吧,毕竟都沉睡了,只要你动作快,应该不会醒的。”女王似乎有些曲解了小天的意思,一脸不好意思的说道。
“娘亲,都什么时候,你就别飙车了,我是说现在叫醒她,和她商量一下。”小天知道阳神草的功效,自然也就知道了娘亲说的第二种办法了,自然是要用自己的元阳了,不然她也不会叫自己回来。
影也是一脸的抱怨,似乎很埋怨女王,但敢怒不敢言,只是默默的看着。
女王这次似乎变得更加喜怒无常了,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不过就在昨天,又突然心情特别好,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没问题,我只是封住了她的感知,解开以后就能醒了。”边说着,手指在万碧瑶的额头上轻轻一按,万碧瑶就有了反应。
女王带着影消失了,只剩下小天和万碧瑶,小天也是一脸的哀伤神情,万碧瑶慢慢的睁开眼,看着小天那哀伤的表情,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的气氛。
“你可能要死了。”小天一开口,就是这句话,万碧瑶也是一惊,而小天带着哀伤的语气继续说道:“你练功走火入魔了,没救了。”
其实小天也知道,并不是没得救,而是修为不会有进步,还可能反噬导致修为后退。
“我到底怎么了?”万碧瑶的眼泪流了出来,显然是相信了小天的谎话,两人的交谈,宛如死亡前的告别一般。
而在远处的一棵树后,女王侧耳倾听,不由得气道:“这个可恶的臭小子,都是这样骗女孩子的吗?真想揍死他。”
在京都,唐月凝一脸的怒意,对于风紫琳的失踪显然是很愤怒,虽然平时的唐月凝和风紫琳,并没有什么交集,但只有地府的人知道,风紫琳和唐月凝是什么样的关系。
那年,花开的很好,尤其是骊山的桃花盛开,引来很多人观赏。
庆祝六国统一,进行了一场帝王巡游,而蒙思雨那年十三,体弱多病的她,几乎没有出过自己家的庭院,对于外面事物的向往,也比其他人强烈。
赵若曦是她唯一的好友,她是皇帝的女儿,但是却没有太多人在意,所以经常来找蒙思雨玩。
桃花盛会,赵若曦偷偷跑到蒙家,找到了闺房中休息的蒙思雨。
在赵若曦的鼓舞下,两人偷偷的跑了出去,参加盛会,而第一次出门的蒙思雨,对于什么都是很新奇。
虽然哥哥经常告诉她,但是当她亲自接触到的时候,又是另一种感觉。
那时候的她还不认识夏封,她的世界中,除了家人,只有赵若曦,两人乘车跑到了骊山,参加了那一场桃花盛会,同时也遇到了秦始皇巡游。
两人害怕被抓回去,于是偷偷的藏起来,但是,运气似乎不是很好,遇见了一个郡守的儿子,看上两人的姿色,起了贪念,想要带回去纳为妾室。
群守的权利可是非常的大,除了朝廷任免的县令,他们都有权罢免,而群守的儿子又好色成性,自然没人敢去招惹。
那年,骊山山脚,有一个茶水铺,前后五十里都没有人家,这家店的生意很好,但却没有一个店小二,只有一个老板,老板烧了一手好菜,煮的一手好酒,很多人都知道。
这个老板不爱说话,经常一个人发呆,还总喝酒,经常昏昏沉沉的,没有人知道名字,有人叫他忘忧,因为这家店铺的名字,就叫忘忧铺。
赵若曦和蒙思雨两人逃到忘忧铺,蒙思雨身体很弱,根本走不动,骑马就更别说了,根本受不了那种颠簸。
赵若曦感到没有办法,只好买来一匹马,自己离去,去找救兵。
那是蒙思雨第一次见到夏封。
夏封手里拿着一罐酒,依靠在木桩坐在地上,头发很是凌乱,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有很多故事和忧愁的人。
他灌了一口酒,摇摇晃晃额站起来,看着脸色苍白的蒙思雨,眼神一紧,嘴里喃喃的道:“人有奇经八脉,而你只有一脉,吊住身体中的一魂,生来体弱,病痛缠身,没有夭折真是奇迹。”
蒙思雨清澈的目光中散发出了一种惊诧,柔声问道:“你能救我吗?我不想死,我还想多看看锦绣山河。”
“没有人会想死,我也救不了谁,我只能救我自己而已。”夏封很是淡然的说道,似乎他经历了很多伤痛。
“哦。也对,生来本是命,何必苟求生。”蒙思雨笑了笑,那清澈的大眼睛看着夏封道:“你心里是不是很难过?”
“难过也是一种体验吧,可惜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哥哥说,只有体验过开心,才会知道什么是难过,可是我并没有开心过,我也很想知道难过是什么感觉。”蒙思雨天真的说道。
“当你知道什么是难过的时候,你就不会想体验什么是难过了。”夏封喝了一口酒继续道:“当你绝望的时候,我发现你并没有改变什么,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事情发生,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你就不会想体验了。”
“难过是伤口,它会愈合,只是会留下疤痕,当我们死去的时候,自然带着所有的难过和伤痛,当我们新生,一切又会重新开始。”
“你生来只有一魂,哪来新生?”
“我现在并不难过,我又何必求新生?”
夏封一愣,突然觉得,自己是心死,而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居然生死都没有归处,生亦不知为何,生死不知为何?
“那我做你哥哥吧,你生为我而来,死亦为我而生。”夏封很是难得的在那毫无生机的脸上挤出一丝淡淡的笑容,生是为了遇见我而生。
“好呀。”蒙思雨柔声说道:“我叫蒙思雨,出生于将军之家,你呢?”
“我叫夏封,生无出处,孤身一人,四海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