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制药秘方
李时珍在丰鸾镇看到一位高龄的老奶奶坐在那里正在摆放艾绒,十分开心。
他顺手抓起一把。仔细看看:“一丰,这个确实是顶级艾绒。”
“对,是不错。”
“客官既然识货就看着给吧。”
“师傅,其实我是想向你……。”
一丰都是个多嘴的人,人家李时珍还没说完他就插话了。
“这就这就,师傅,这些艾绒我全要了了,随便开个价吧?但是呢你要把那个制作方法告诉我。”
这老太太没说话,直接伸手向他拿钱,一丰看李时珍,李时珍让他把钱给了,他从兜里他们一大把银子给老太太,结果发现只是给一点点。
一丰感觉自己好像被骗了:“就这么一点儿,要不你把制作方法给我。”
老太太没说话,再次站起来把手伸向一丰。
一丰有点不明白老人的意思,她开口说到:“你不是要把我这里全买下吗?你全买了,我就告诉你制作方法。”
一丰脸色产生恨意,瞪大眼睛看着老太太。
李时珍立马圆场:“师傅,对不起,我这位兄弟跟你开玩笑,你的爱人,我们确实买不起,对不起啊,添加麻烦了,我们是从蕲州来的,我叫李时珍,是想来你们东福村找一位师傅,学习制造上等艾绒的办法。”
老太太大听闻言李言文的名声,她并随口的问道:“衢州是否认识一位叫李言文的郎中?”
一丰的嘴巴真的太快:“李言文认得,那太认得了。”
李时珍笑了笑,告诉了那位老师傅:“师傅,李言文是在下家父,你也认识我父亲吗?”
“何止认识啊!我的腰痛病还是李郎中给我的呀,李郎中可好了。”
“谢谢师傅,我父亲的身体挺好的。”
一丰这个人太没格局,听到她对李言文有好感就想趁机拉近距离:“师傅,你看我们这么有缘分,这么巧啊,那个,……。”
这位老太太看穿一丰的心思:“小伙子,你记住有些东西对颜值不值钱?要想制作艾绒上等不难,走到我家里看看。”
老老太太说话间就把一丰递给他的银子还回去了。
李时珍两人异口同声问道:“真的?谢谢大婶。”
“制作上等艾绒需要加黄土和水,搅拌搓成圆球,放入阴凉,自然风光,然后捣碎复筛过数十次,记住啊,一定要自然风干,要是心急放在太阳底下晒,或者晒的时候不够细心老子都不成上门来了。
事事都要讲诚心,马马虎虎是怎么做东西的?”
“明白了,多谢师傅,哎,请问师傅贵姓?”
“免贵姓余。”
“多谢余掌柜,有问题想请教你。”
李时珍兄弟俩跟着老太太进去,收获满满,给他们讲艾绒的制作过程,给他们谈论工作的态度。
余掌柜看着他,点了点头。
“你这个自作多情的上等艾绒方法是祖传的,还是有高人传授?”
“喔,是一位樵夫传给我的。”
“樵夫?他在哪儿?”
“他就在桥外的丰鸾山上,你公子啊,你们走这么远的路一定辛苦了,坐下来喝杯茶吧,来,请。”
“谢谢余掌柜。”
一丰好奇问道:“我看你这个制作的方法挺特别的,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啊?”
“这个嘛,说来话长,以前我们东湖村烂脚病的人很多,后来呢,有位郎中告诉我们,鞋里面放着蕲艾,这样就可以治好脚病。”
“这倒是挺新鲜的,鞋子里面加药,那疗效怎么样啊?”
“疗效是有啊,倒是很难根治。”
李时珍现在跟着父亲也成了专业的医生,她跟这余掌柜谈起艾绒的好处:“这个方法是不错,艾绒能通络活血功能,只是单纯靠这一味药就是简单了一些,不如再加一些八角丁香伸筋草的药物,在加蕲竹,对脚部的治疗保健功能会更好。”
“好,太好了!李公子就请你把药方都给我们写下来吧!”
“好啊。”
一丰这个人用觉得就像是智力有问题一样,每次别人说的好好的,他就在哪里查嘴。
“掌柜,你这叫一样换一样,一点都不吃亏。”
一丰这话不让人爱听,但是老师傅看在时珍的面子上,还是乐意的露出灿烂的笑容。
丰鸾镇大门口,李时珍和黄一丰从哪里走出来。
“一丰,你先把制作的这个秘方带回去吧给家里人做,告诉了家里人,我晚些再回去。”
“那你去干嘛?”
“我想去丰南山去拜访一位那位叫樵夫的人。”
“好啊,那咱们一块去,他那里有很多秘方,说不定啊,咱们就可以发财了。”
李时珍不让一丰跟着去樵夫哪里是因为一方面想让家里尽快得到秘方加工艾绒,另一方面是一丰这个人说话容易伤自尊,容易得罪人,忙帮不上还碍事。
“你要是晚回去了,玉兰兵官去服苦役怎么办?”
写句话总于被李时珍说服了,早点拜托这个多余的人,自己一个人走起来轻松多了。
她上山走一路都是草,哪里没有一副人家居住,看到坐在路边有一位老夫靠树边拿着草帽遮住了脸。
李时珍走迷失方向了,试图向他打听:“大叔,我想打听一个人。”
老夫并没有马上回应,而是把帽子缓缓的取下来。
李时珍第一时间把大叔叫醒了,立马向他道歉:“对不起大叔,我想像你打听一个人。”
老人看了他一眼,没搭理他直接向前走,李时珍一边追上去前去一边向他说:“大叔,我想象你打听一下一个叫华南的樵夫,你认识吗?”
“不认识,你走吧。”
“哎,师傅,天色已晚,我下山回城已经来不及了,可否在你这儿借缩一晚?”
老夫回头告诉他:“柴房在那边。”
李时珍很失望,他走进老夫家柴房,发现里面摆放大量的艾绒。
第二天一早就去敲了老夫的门,就在等着万般焦急时,突然门外后方传来一振呼救的声音。
李时珍回头一看,一位大概2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背着生病的老父亲,华南师傅不在找他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