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化肥
“嫂子觉得可用,那这几日就把所有水管做出来,等下一轮浇水,差不多就可以用上了。”
翟珠越看越喜欢,高粱拔节抽穗期耗水量最大,要是能用上,可减少大批人力。
可做着做着才发现,竹筒量大,这样一根根打穿相当耗时间。
一家人累成狗。
现代的滴灌技术都是塑料管,她只想着模仿,可材质不同,花费的时间截然不同。
陶如兰看了看放在一旁的播种神器,突然有了想法。
“为何不试试那样的?”她指着播种神器说道。
陶然然醍醐灌顶,猛拍自己的脑袋,“我怎么没想到,大竹筒对半破开,搞起来就方便了。”
陶亮和翟珠也醒悟过来, 翟珠附和道:“是啊,大竹筒还能看见里面装了多少水,万一滴不出来,也能知道为啥。”
一家人急忙改用大竹筒,并在两边开了小孔,如此一来,两边的高粱都能照顾到,水量还大。
小竹子换成大竹子,又忙活了几日。
陶然婷终于想起化肥的原料,“哥,在哪里可以买到硝石和芒硝?”
陶亮放下手中的竹子,抬起头,“芒硝?”他皱了皱眉头,突然紧张起来,“你要这东西干嘛?它可是做火药用的。”
她当然知道是做火药用的,所以才要问。
“我想做化肥。”
“化肥?”所有人一脸懵逼地看着她。
“就是肥料,咱家只有农家肥,肥力单一,想要高产,浇水和施肥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陶亮松了口气,“你要那东西可买不了,都在官府手里,不对,想都不要想,太危险了。”
硝石和芒硝都是军事用品,是国防之利器,普通人哪能接触得到。
即便有,产量和制作方法都跟不上,哪那么容易获得。
“是啊,犯法的事咱可不干,本本分分的,不差那点产量。”翟珠心有余悸地说道。
陶然婷叹了口气,她也猜到这个结果,只是心存侥幸。
陶亮顿了顿又道:“你怎么知道那个东西可以做化肥?”
“我……我也是听人说的。”她随意编了个谎,陶亮也没在意。
到底还有什么方法能让产量高一些呢?
这里的所有主粮产量都在一百多斤,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正当他们忙得兴起,田间的小路上响起了悲戚的唢呐声。
众人抬头望去,又默默地低下头,继续忙活。
陶然婷问道:“出什么事了?”
翟珠冲她摇摇头,满脸的伤感,陶然婷看那行人全都穿白麻布,有人去世了?
没有爆竹声、没有纸钱,甚至连个牌位都没有,沉默是他们最大的悲痛。
是呀,这个时代连爆竹都没有,普通人怎么可能知道硝石和芒硝。
她急忙缩回脑袋,小声问道:“不是咱们村的。”
村子里的人她大多已经认识了,这些人一个没见过。
“多半是饿死的,每年都有……”陶亮声音低沉,他的表情似是平常却又难掩不甘。
他曾当官多年,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为百姓谋求安稳的生活,可偏偏事与愿违,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施展能耐。
如今在家反而有了动力,尤其是今年做出这许多新农具,能让大家轻松完成农事,算是为一方百姓谋幸福了吧。
“我做得还不够,是我无能。”陶亮有点自责的说道。
陶然婷不解,“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翟珠却不以为意,“得了,你做官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好好在家种地,蛮好。”
只有翟珠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这些话他也不是第一次说了。
可说了又怎么样,还不是天天辞官。
“哟,都在呢?”郭淮站在院门口,手里提着两坛酒。
本来还是阴郁的心情,见他手里的酒,陶亮又精神起来。
“来了。”他忙上前迎郭淮进屋。
“这是什么东西?”郭淮看着那一堆竹筒,好奇地问道。
陶亮把酒放好后,急忙给他推荐。
“这叫滴灌,用来浇水的……”又比划了一圈,示范怎样使用,郭淮又震惊又欢喜。
“嘿,你是越老越有出息,能想出这么个东西。”
在他印象里,陶亮文学才华盖世,可农业上一点忙都帮不上,怎么能有这样的创意。
陶亮摆摆手,指着陶然婷说道:“是我妹造出来的……哎,等等,还有。”
说着,他把浇花壶、播种神器全搬出来,如数家珍似的一样样给他介绍。
郭淮更是震惊,天上掉下个厉害的妹妹啊。
“这样的好东西,我怎么不知道?”
这回换陶亮震惊了,“你没见过?都在卖啊。”
郭淮摇摇头,他日日在衙门写各种文书,并没有太关注农业。
“如果连你都没见过,其他地方的百姓岂不是更难见到……”陶亮陷入了沉思。
附近的村子确实传开了,可南国那么大,想要让所有百姓都摆脱饥荒,在效率上必须与最新科技同步。
“回去吧,让所有百姓都看见最新的耕种办法。”郭淮懂他,只淡淡地劝了声。
陶亮明显还在犹豫,回去就意味着要跟一帮整日只知升官不知做事的小人相处,他很为难。
翟珠却在这时打断了他,“郭大人来这么久也不请他进屋喝杯茶?”
陶亮回神,冲郭淮笑了笑,拉他进屋。
热茶冒着腾腾水气,郭淮却把它盖上了。
“如今贪官污吏都抓干净了,你又有这样的宝贝需要告知天下,现在不回更待何时?”
“再者,你胸怀天下,年纪又大,再不干点事,可就赶不上趟了。”
陶亮冷哼一声,低声笑了出来。
郭淮把他的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可一旦回去,怕又是蹉跎岁月不得志。
“你若怕麻烦,把这些东西禀告上去,再辞就是,没有羁绊。”
他辞官又不是第一回,每回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脱身,真不懂他在纠结什么,郭淮有点无奈。
“再看吧,我想再等等。”
“我这个妹妹隔三差五就能想出一堆好东西,如今又是农忙,无法。”
夜晚。
陶然婷见到今日的场景,不禁伤感。
附近的村民几乎都是佃农,租的地都不少,却还有人活活饿死,击碎了她心灵。
她在现代也曾听闻上一辈的老人有人饿死,可那距离她太遥远,如今亲眼看见,让她久久无法平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默默在纸上写下这首诗,她盯着诗发呆,又想起猎户村的饥民,她更是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曾经在程家以为够倒霉的了,如今想想,那不过是饱饭后的作,人饿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不是吗?
可连这一个烦恼,农民们都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