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兵力对比
要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先锋大军已经抵达萨非王朝协助作战。
仅凭波斯人还真是无法单独对抗明军,毕竟大明也在持续不断的向安西增兵。
此刻的坎大铪,成为了西洋联军汇聚的焦点地带。
也是大明想要西晋的必经之路。
在这支庞大的联军队伍中,有来自波斯帝国倾尽全国之力集结而成的三十万兵马。
这些三十万大军几乎耗尽了波斯人的全部家底,他们不仅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更承载着波斯人民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
可以说,这三十万大军乃是波斯帝国最后的力量了,除了留守王城以确保波斯王室安全外,其余兵力均已投入到这场能决定波斯生死的战争上了。
毕竟一旦坎大铪失守,明军长驱直入,首当其冲被灭国的就是波斯。
为了这一战,奥斯曼帝国也派遣了大军增援。其引以为傲的二十万先锋兵马已经抵达。而且与章邯率领的大明安西军交手数次。
同时,欧洲各国登陆上岸的五万火枪队也加入守城之中。这些配备先进火枪和火炮装备精良士兵们无疑给联军增添强大火力支援,使得整个联军如虎添翼般更具战斗力。
同时,欧洲各国除了直接增援了五万人的火枪队外。还有数不尽的火器运送到了前线,用来武装波斯人和奥斯曼人。
在坎大铪主城的外围,三十余里处。
铺天盖地,一望无际的军营,乃是大明主力所在的位置。
由章邯率领,经过精简的十万安西军。
另外李存孝因战功卓越,独领一支骑兵,约万余人。
另有封常青统领的忠武营两万兵马。
高仙芝麾下浙江精锐两万余人。
后续到达战场增援的定西军李自成、李岩所部,共计两万五千兵马。
由苏定方统率的备倭军,共计四万兵马。。
其中步卒三万,冉闵所率骑兵一万。
另外戚家军经过港口血战已经不足三千,苏定方已经向朝廷上奏,准许戚家军返回浙江休整,并补充兵员。
再后续抵达的便是山西的周亚夫三万兵马和在两广练兵卫青的五万羽林军。
而此时此刻,身在金陵城准备出征的白起及其所属部队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由于路途太过遥远,如果要携带神机营那些沉重的火器一同前行,就只能选择走水路运输了。
偏偏不巧的是,东吴水师和浙江水师都已经投入到了南下攻打荷兰人控制的爪哇岛之中,无法腾出多余力量来协助运送军需粮草和士卒。
这样一来,仅仅依靠登莱以及东海这两支水师舰队的运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尽管白起手下有着整整十几万人马,但他们仍然未能正式踏上征途。
只能在金陵继续训练来自山东、河南两地的兵马,等候兵部的调令。
在爪哇海战大胜的消息传回之后,白起便知道距离出征的日子不远了。
河南军、山东刑徒军、神机营经过白起的训练也已经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在坎大铪附近双方的兵力分别是西洋各国联军约六十万,且后续还有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和欧洲各国的主力继续增援。
而大明方面约有三十万兵马,后续援军不明。
虽然兵力方面大明处于劣势,可是大明的将帅并不担心。
因为从始至终他们大大小小数十战,几乎全都是以少击多。
兵在精而不在多。
“”,
阿姆斯特丹,欧洲各国的王们听着眼前的公爵在介绍联军与大明的兵力分析利弊,一个个眉头微皱。
按理说,六十万对三十万,本该优势在我。
可是面对的是连续大战二十多年的大明,国王们却没有必胜的信心。
“沙俄,何时才能领兵来援?”
意大利国王沉声问道。
论国土面积,欧洲各国加起来也没有沙俄大。
与大明作战,沙俄应该是主力中的主力。
“沙皇已经传信于我,待彻底剿灭明廷在波兰的残余力量便会举国之力南下攻明!”因为路途遥远,沙皇并没有前来参加这次重要的会议。
而是全权委托了一名公爵。
“那霍去病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迟迟不与我等决战,而是四处游走。”
“沙俄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波兰立陶宛方面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这时法兰西国王沉声说道。
多国联盟对抗大明,他们出兵出钱出兵器装备。可以说是大出血。
而沙俄仅仅是进攻波兰立陶宛一国,让各国有些不满。
“各位请放心,大明不除!”
“沙俄也难以安心,我王已经命令国内大军集结。”
“准备由北而下,从背后截断大明安西军的退路。”
“没有了粮草军需的支持,坎大铪外围的明军必然崩溃。”
沙俄公爵早就有所准备的回答道。
此话一出各国的国王这才点头认可。
“不过,我王听闻大明向来以仁义之师,王者之师自称。”
“讲究的是一个师出有名。”
“所以认为我等各国应该正式组成联军,向穷凶极恶,残暴不仁的明皇正式宣战!”
“同时告诉全体国民,与大明势不两立!!”
沙俄公爵站起来看着众人朗声说道。
大战已经一触即发,必须争取国内子民的支持。
闻言,国王们纷纷相视看对方的意见。
“荷兰同意!!”
最先反应的便是荷兰国王。
刚刚经受爪哇惨败的他们对大明恨之入骨。
“英格兰同意!”
英格兰女王沉思片刻后也开口道。
“我同意!”
“芬兰同意!”
“我也同意!”
“那我意大利也同意!!”
欧洲的两位老大哥同意之后,各国纷纷举手同意。
“等一下,我觉得这样还不够。”
“不仅仅是我们,作为联军一部分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也应该如此!”
西班牙国王建议道。
这个建议更是得到了在场诸位的一致同意。
当消息送到奥斯曼和波斯时,两大帝国并未反对,而是出其一致的同意。
很快一道震惊整个天下的消息将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