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回忆录之我的人生 > 第64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64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们随即回味这节课的内容,一节课讲三首诗,简单明了,意境丰富,4分钟吸收内容,1分钟上厕所,回来还剩下5分钟,预习下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认真看书的过程中,时间过得很快,铃又响了,“叮铃铃,同学们,上课时间到了,请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

    好在大部分同学几乎是坐在座位上没起来过,吸收上节课的内容,然后预习下一篇课文,杨星辉把保温杯拿了过来,喝了一口茶水后,“继续,上节课还有一点内容没说完,说完就到下一篇课文,下一篇课文是什么?大家预习了没有?告诉我下一篇课文名字叫什么?”杨星辉撑在讲台上,一只手放在耳朵旁倾听我们的声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回答。

    “大声一点,没吃饭吗?我听不见!”杨星辉继续保持着姿势,调动氛围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再来一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很好,也希望你们能够学习周总理的学习态度和目标”

    “继续上一节课的内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发调惊挺,掷地有声,鲜明而响亮的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自先秦以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但如果把这两句诗放置在女性文学的视野中,却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即借咏史而讽世。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暴露了作为军事领袖的诸多缺点,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示了一个英雄的凛然无畏。”

    “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无愧于人杰、鬼雄之称。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项羽之“不肯过江东”更具鲜明的批判性”

    (以当时的形势而言,金兵是孤军深入,黄河南北的许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虽已被占,但金兵数量不多,立足未稳;在金兵的进攻下,太行山一带抗金的义军蜂起,威胁着金兵的后方;如果赵构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为的。但赵构一开始就没有恢复国土保卫人民的愿望,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喘息刚定,就在临安定都。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而对于赵明诚临危而遁的行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内心是有着诸多失望的,“人杰”“鬼雄”之语也当包含着对丈夫的劝诫和勉励)

    “这首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她正是在朝廷败逃的情势下被弄得家破人亡,更因此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艰辛。面对时局,她不得不兴起“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的怨愤”

    “这种怨愤也正是当时千万蒙难人民共同的怨愤。因此,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还是广大百姓的心声。这样一首诗出自一位封建时代的女子之手是难能可贵的”

    “好了,记好笔记没有,哪里没有记好的、不懂的都可以说出来,时间有限,尽快解决古诗三首,下一篇课文才是重中之重,我都迫不及待讲了”杨星辉站在讲台上喝茶说道。

    台下的同学们也是一一说出不明白、不了解的地方,而杨老师也是耐心一一解答。10分钟过后,没有问题了,杨星辉见状,“好,没有问题了,那么就翻到下一课,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家都预习了吧?不懂的汉字或者拿不准的汉字都注音了吧?那么就先看问题,问题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问题二:课文中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好了,既然本节课的问题弄清楚了,那么还是老规矩,读一遍,然后再默读一遍,根据问题想一想,到时候我会提问的,大家可要做好准备哦”杨星辉笑着说道。

    “新学年开始了,一二读”说完杨星辉还是老样子走下来巡视一番,不可能让我们偷懒不张嘴的。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

    ————————————————————————

    是啊,我们为什么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困扰了我们多年的问题,在周总理的回答上得到了当时的答案,这个答案很标准,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虽然现在国家富强了,但是,新一代的人有新一代的长征,也有新一代的目标。如今,我们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

    你们现在的年龄段可能想不出,那么就来听听我们95后、00后的想法吧,现在也已经28、23了,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接下来看看我们这一代人的答案吧:

    首先,为什么读书,表面上应该是相应国家普及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国民的素质程度,但是从网上的舆论环境来看,貌似有些人没有做到;

    其次从自我上说,应该是明事理、知荣辱、内敛自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荀子·荣辱·自知之明》,让自己可以变得更完美、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长期的、有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结果值得我们改变;

    最后从命运方面来说,读书是让我们有能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最简单的就拿高考来说吧,唯分数论没有问题,高考本身就是一种筛选的过程,按道理来说,读书是最简单的一件事,你连最简单的一件事你都干不好,你怎么可能有能力干好其他的事情呢?

    虽然,高考考不好的人,未来未必没有出头,但是,起码是需要多耗费几年时间或者几十年也说不定。毕竟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但是你没有舞台,没有聚光灯,没有贵人帮助,你一旦为了温饱奔波,就再也没有时间抽空谈理想了。

    其实多读书也有很多的意义,最出名的就是这句话了: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你无法达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你深陷生活泥潭的时候,轻声的呼唤,用他们的心怀梦想,不亢不悲的故事,激励你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其次也还有一句话我觉得挺有层次的: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够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认知。

    悄悄帮你擦去脸上的无知和肤浅,书便宜,但并不意味知识的廉价,虽然读书不一定功成名就,不一定能让你锦绣前程,但它能让你说话有德,做事有余,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我们读完课文。

    “好,下面仔细再的默读一遍,根据第一个问题,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件事?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杨星辉走回到讲台上,给出我们思考问题的时间。

    3分钟过去,“好,班长,你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本篇课文讲了几件事,主要内容又是什么?”杨星辉站在讲台上问。

    我就知道是我,我那该死的第六感,我站起身回答:“本篇讲了3件事,第1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讲的是魏校长对于为什么而读书问题的提出与周恩来的回答,照应了题目;第二段是第11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讲的是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第15到第17自然段讲的是周恩来小时候的所见所闻”

    “第二第三件事是原因,第一件事是结果。主要内容是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的所见所闻引出了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作铺垫”

    “很好,班长说的很对,把我还想问的问题也回答了,坐下吧。正如班长所说,本篇课文分为了三件事,但是主要内容并不像班长所说的那样,为什么,顺序调换了,所以,我们要用之所以……是因为……连接起来,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够串通起来”

    这时候,铃响了,“叮铃铃,同学们,下课时间到了,老师你们辛苦了”

    “那好吧,先下课吧”杨星辉并没有走出教室,而是在黑板上写画起来,三件主要事件的格式,事件、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依次填上。

    而我们在下面也是跟着画起来,有利于理解本篇课文。

    写画完后,杨星辉也是喝了口茶水,不知道出去干嘛去了。我们抄写完毕后,聊了会天,不久也上课了。

    随着铃声响起,杨星辉也是走进教室,“继续上节课的内容,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连接词,可以很好的把三件事串联起来,就成为了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读书,这让魏校长大为震撼。”

    “周恩来之所以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是因为十二岁那年,他到奉天上学,伯父告诉他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为此疑惑不解。直到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压,但却没有得到帮助,反而还被训斥了一番”

    “这是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便是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好了,本篇课文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下面就要仔细品味第一件事其中的要点了。首先我们看第五自然段: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坐在那,若有所思。以及后面的: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个同学就是年少时的周恩来,可见周恩来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已经让周恩来深深意识到了当时中國的现状,被打怕了,被打得没有了自信心,帮洋人说话而不帮自己人说话,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深深体会到了,所以周恩来认真思考魏校长的那番话,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不仅仅是一句空谈的话,更是周恩来年轻时候的志向以及人生的追求,有志向并为之努力,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周恩来同志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这便是志向、梦想的力量,人无志不立,所以同学们也要立下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努力,相信未来你们做出贡献,你们的名字也会被大众所知晓”

    “接下来我们看第七自然段: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看出魏校长对于周恩来的回答感到非常震撼;以及第九自然段:高兴、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以看出魏校长对于周恩来的回答感到赞赏”

    “在这么多的回答中,魏校长为什么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震撼并赞赏呢?因为其他的回答是为了自己、家人读书,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让魏校长感到震撼的是周恩来那远大的志向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博大的胸怀。”

    “而文中也多次出现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想要真正理解这首诗,还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距离最近的历史事件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最终清政府战败,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后续还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签订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5)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6)惩办“首祸诸臣”;(7)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8)清政府对德、日道歉,等等。”

    《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赔款就已经压得清政府喘不过气来了,没有银子怎么办,当然是继续压榨百姓了,可见当时的人民生活水平有多么拮据、贫穷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都让周恩来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把自我的学习和国家富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才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

    周总理的一生:https://vdouyin/ijthgmy7/

    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准:https://vdouyin/ijthg2ju/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