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座大山
沐槿整理好自己,若无其事的来到院子里。
苏老太太祖孙三人还在灶房做饭,苏大成和苏木柏应该是去挑水浇田了。
沐槿想起还要造纸,便在院子里找稻草和构树。
苏家是十五年前逃荒来的桃花村,现在住的这个一进的青砖瓦顶的院子就是当年刚来时买地建的。
正房三间,正中是堂屋,左右两间主屋分别住着苏老太太和苏大成夫妻。
两侧的耳房则是灶房和柴房以及养蚕室。
东西厢房各两间,东厢住苏木柏兄弟俩,西厢住原主和苏木棉姐妹俩,四个孩子都是一人一间屋子。
前院是晒场和水井,后院是茅房、猪圈、鸡舍和菜地。
整个院子目测有一亩地大小(此文中的亩,均用现代一亩地的概念,约等于66667平方米)。
一人多高的青砖院墙将前院后院都围在其中。
沐槿搜寻了一下记忆,整个桃花村有这种院子的人家,苏家算是第一户。
按说能盖这种院子,苏家就不会缺钱。
可朝廷要求十三至四十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不想去服兵役,便要缴纳人头税。
农籍一丁一年十两银子,直至四十岁时止。
苏大成和苏木柏正好在这个年龄段内。
一年光人头税就是二十两银子,再加上老四苏木梓读书的开销。
苏家的日子就过的紧巴的不能再紧巴了。
穿的就不说了,除过四个孩子,三个大人都是补丁摞补丁。
吃的也是咸菜加粥水,一年到头难见荤腥。
沐槿一边转悠一边叹气。
没有找到一根稻草,便把几棵干透了的构树扔进了空间小河里泡着。
“棉儿,去田里叫你爹和大哥回来吃饭,顺便看看你长姐是不是还歇着。”
赵氏说话声音不小,沐槿在后院听的清清楚楚。
“娘,我在后院,我和棉儿一起去田里叫爹和大哥。”
“成,去吧,只要你不怕晒。”
赵氏对几个孩子向来管的松,当然原主兄妹几个也不是不懂事的孩子,家里家外能干的活他们也都会抢着干。
今年的天气有些诡异,这都已经申时了,太阳竟然还火辣辣的挂在天上,温度比起午时也不遑多让。
乡间的小路上尘土飞扬,耷拉着脑袋的中华田园犬,舌头都恨不得伸到地上。
桃花村的稻田都集中在村尾的山坡上,层层梯田,一片青黄。
“村长,你说这稻子还能救回来吗?当初下秧的时候还是引了巴河的水过来,才勉强没把田荒了。
可如今巴河的水也快断流了,稻穗还是轻飘飘的,这秋收还能收出粮食来吗?”
沐槿姐妹俩刚到梯田边,便见一群挑着水桶的村民围在一处唉声叹气。
巴河流经桃花村,沐槿爬上来的那个名为珍珠的湖便是天然的蓄水池。
以往天干的时候,都是从湖里引水过来灌溉。
但现在湖都干了大半,已经没法再把水引到田里了。
“唉!能不能救回来不都得救,好在村里两口井都还有水,每天多挑几担水浇着,别让田里水干了,总能收点口粮。”
村长张大柱看着梯田叹息着说道,眉头皱的都能夹死蚊子。
这几年,农税、人头税,兵役,这三座大山已经把桃花村压的不成样子了。
年景好的时候,大多村民都还能混个水饱。
可今年旱了大半年,夏收就比往年少了四成,缴了农税之后就有村民揭不开锅了。
若是秋收再没收上粮食,到年底村里怕是就要饿死人了。
“爹,大哥,回家吃饭了。”
苏木棉冲着梯田的方向喊了一嗓子。
苏大成正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水桶,一瘸一拐的走在田梗上。
沐槿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就有些不是滋味儿。
苏家有四亩水田,光靠人力提水挑水的浇,每天能让稻苗沾沾水就不错了。
可稻苗只是沾沾水,哪里就能有收成?
“诶,这就回来了。”
苏大成答应一声,将草鞋上的泥在田边的枯草上蹭了蹭才沿着梯田边的小路下到村道上。
“大成,等等老哥,老哥也跟你一道儿回去,吃了饭再来接着浇。”
张大柱扔下发牢骚的村民,挑着水桶赶上苏大成。
沐槿兄妹三人则默默的跟在他俩身后。
“唉,年底又该缴明年的人头税了,人头税缴不上,年关就难过了。”
张大柱叹息一声。
他家大儿子战死,大儿媳改嫁,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跟着他们老两口。
二儿子服兵役时落下了残疾,没了劳动能力,也得靠着他们老两口养活。
还有一个小儿子,明年就十三岁了。
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小儿子去服兵役了,可一年十两银子的人头税他连一半都还没攒够呢。
他跟苏大成套近乎,也是想看看苏大成今年有没有挣银子的法子。
毕竟,苏家的负担不比他轻。
苏家来桃花村落户的时候他没少照顾,这些年两家的关系一直都处的不错。
互相拉拔的时候更是不在少数。
“不怕,收了稻子就进山,打猎烧炭总能张罗出银钱。”
苏大成晒的黑,从面上也看不出他是不是着急。
“诶,到时候老哥跟你一起进山去。”
张大柱似是有了些许信心,眉头也舒展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