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章 前期准备 二
而这一步,就算有小型拖拉机帮忙,他们全家也得上阵。光是平地,就已经是让一家人累得人仰马翻了。 而按白敬宇那边的计划,这个步骤,只需要让大型的耙地机和平地机入场,一个驾驶员就能搞定所有。 接下来是播种环节,智能种植计划里,只需直接购买优质种子,播种机就会直接将种子、薄膜和滴灌带一起铺到地里。经过播种机的自动打孔,每个孔位里都会有一粒棉花种子,棉花种子有了了足够营养,就能自己发芽,整个过程一次性用机械全部弄好,省时省力。 而传统种植,她记得以前每年的三月初,她爸就会先把棉籽买回来,不能直接播撒在地里,而是要先泡在药水里防止害虫,同时也更有利于种子发芽。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全家人都不能闲着,要先提前在自家菜园里翻起一堆土,做出一个个类似蜂窝煤一样高和大,但没那么多眼的棉籽培养基。 想要棉籽顺利发芽,就得先把菜园子里的土弄松散,还要经常浇水,不让泥土结块,但又要泥土保持黏糊糊的感觉。单是这个步骤,就要弄半个月。 做好培养基后,一个培养基里放一颗棉籽,然后再用沙盖住,浇了水,用地膜盖住。有了湿度和温度,棉籽才有了发芽的条件。 小时候他们家还没承包那五十亩棉田,一家五口加起来只有五六亩地用来种棉花。那时候他们一家就需要做几千个培养基。 等余爸包了五十亩地后,就得做几万个培养基。每年只靠自家人根本做不过来,所以就得请人帮做。在这个环节,传统种植就已经有了不少人工费。 照顾培养基也不是个轻省活,太阳出来了得把地膜掀开,浇点水。晚上还得把地膜盖上,保证温度。就跟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发育长芽半个月后,棉苗长到十多公分了,这时候还要把它们小心的移到整理好的大田地里。 他们家两个大人三个孩子,大人负责把棉花苗移到田地里,他们兄妹几个负责分苗。让每株棉苗相隔三四十公分种一株,行跟行之间隔个一米。 那时候的余飞才三四年级,每当一家人累了一天回家,她爸总会语重心长的让他们三个孩子好好学习,以后就不用留在田里种棉花了。 那时候余爸常叹气,说棉农一公斤买五块钱给扎花厂,扎花厂把籽棉脱籽之后,一转身就买几十块一公斤给纺纱厂。只要一算这其中的差价,他就难受。 等她上了高中,市场上有了播种机之后,种棉花才不用再提前先培养幼苗,而是跟地膜一起直接埋到了土里。也就是那个时候,余爸才包了五十亩地。 这个时候的播种机其实并不好用,时常出毛病,铺地膜也要雇人。 先用拖拉机把地膜和种子拉到田边,然后把地膜和种子都装到播种机上,一个人驾驶播种机,后面跟着三个人,看播种和地膜有没有铺平。完成之后,她爸会用勺子从地膜的方孔挖下去,看种子的播种情况。 等二十多天之后,棉花发芽,为了让棉花出来得更容易,他们一家又在棉田里蹲着,从薄膜的方孔里,一个个把间隔不到十厘米,被土块压着的棉芽用筷子轻轻挑出来,再用旁边的小土块在棉芽边上围上,这就是拔苗。 一天拔苗下来,人都蹲不下了,都是跪着往前爬去检查,晚上躺在床上都是腰酸腿疼。 棉花一天天长大,就得打药防虫。 棉花上的虫子全都是她爸在田里靠着自己的眼睛,在密密麻麻的棉花丛里,一点点把虫子给捉出来。那些吃棉花的虫子像豆虫一样,又绿又大,她爸没舍得踩死,一般都是抓回去喂鸡了。 打药也有拖拉机,但拖拉机开进棉田里会压倒棉花,造成减产,所以只能停在田埂上。 余爸和一群工人,每人戴着一个简易的自制口罩走在棉田里,一人拽一个农药喷头,一个皮管,一点点在棉田里移动着来喷洒农药。 每当这个时候,所有棉田上空都弥漫着农药的味道。要是遇到风,要倒着走,要是逆风走,农药会喷到脸上,容易中毒。 等到七八月,棉花已经长到胸前的高度,棉花开始挂桃,这时候就要开始“去顶”。不然棉花把营养都浪费在长高上就不结桃了。 每到这个时候,为了不被晒晕,他们一家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出门。此时田里都是露水,大家身上还要穿着一件雨衣,不然全身都要被打湿。 去顶是个慢功夫,一个挨着一个过。这时候还招棉铃虫,虫子就喜欢在顶端上产卵,打完药觉得没问题了,但一返潮就又出来了,防不胜防。 掐顶时间太短,只靠家里人根本忙不过来。五六亩地的时候雇一个工人一天要三十元左右。每亩地成本在一千二,超过这个数才有赚头。换算成产量,就是亩产要出三百公斤往上才能赚到钱,要是达不到就成了杨白劳。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人工已经长到了一天接近一百五十,但棉农一亩地的收益依旧是两三百块钱。所以还用传统的方法,根本就赚不到钱。 但有了智能农业机器就不同了,两个人遥控两台擎翼一号,半天就能完成六百亩的打顶和驱虫工序,省时省力省钱。 到了棉花收获的季节,农业无人机能一次喷洒催熟药,保证所有棉田里的棉田都在统一的时间里成熟。成熟的棉花不需要人力采摘,全部交给采收打包一体机来负责。 她看过白敬宇给她发的视频,这个机器是国外研发的,驾驶室里连人都没有,只需打开电源开关,对准棉桃,就能自动完成摘棉、导入全过程。采棉机在棉田走一趟,就可以生产一个又大又胖的金色棉花包。机器内部自动用黄色的塑料膜将大包包裹好,这层包裹的塑料膜防潮、防火,还便于运输,到时候就能直接运走了,毫不费力。 而传统的摘棉花却是个苦累活。 田里的棉花成熟时间不同,得等所有棉花都出来了,才能去摘。每天的采摘时间也有讲究,不能赶早,去早了有露水,捡回来的棉花太湿,只能等太阳出来了才能摘。 这时候就苦了摘棉花的人:要是不想晒伤,就要带着帽子穿着长袖衣裤忍受闷热。要是不想闷热,就有晒伤的危险。 余飞记得小时候每到采棉季节,那些摘棉工就会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每个摘棉工腰前挂个布袋子,弯着腰在到膝盖高的棉田里一干就是一天,晚上回来每人手指上都缠着胶布,全是被棉花托给割伤的。 余飞也去采过,在棉田里干一天,晚上才扛着一大包籽棉回来,腰直不起来,脚也走不动了。 这么繁重的活,给的工钱自然不能少。那时候最勤快的采棉工一天能赚七八十块。这个工资开出去,自家棉田里的利润也就所剩无几了。 看完写满两页纸的对比,余飞心绪翻涌。越发觉得跟他合作是正确的。 原本对种植六百亩还有些忐忑担心的她,现在只剩期待。 余飞拿出手机给白敬宇回了信息:“白总,明天我去找你签合同,你什么时候有空?”
白敬宇秒道:“我明天都有空,你到了给我电话。”
余飞只发了个“ok”的表情,没有多余的话。 看着这张对比图,余飞又在qq上把明天要去县里跟白敬宇签合同的事跟陈双他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