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察觉到关键要素的唐太宗李世民将目光投向史官,此前天幕所播放的历朝历代之事,都被他授意史官事无巨细记载下来。
而这曾被仙人随口提及的“安史之乱”,可是让李世民印象深刻,惦记了许久。
未曾辜负他的期待,史官翻出记载——那是盘点《战神皇帝·赵匡胤篇》时,仙人寥寥数语间为大唐君臣勾勒的可怕未来,一场令大唐由盛转衰、江河日下的灾难!
唐太宗李世民在记忆中扒拉出了关键词:“唐玄宗天宝年间”,神情顿时变得冷肃。
他的目光一动不动定格在水镜上。
——当初他不知这可恨的唐玄宗究竟是他的几代子孙,如今可总算能知晓答案了。平行时空的女帝武则天同样目光炯炯。
历史已经告诉她,最后她的选择是将皇位归还于李氏,那唐玄宗必然是她的子孙,此人若是还未出世也就罢了,倘若已经出世,就等着来自她这位长辈的“关怀”吧!
镜中云雾飘飞,神圣而浩大的编钟声响彻不停,仿佛牵引着人们步入历史长河,一路向上追溯,踏入已化烟尘的大唐王朝。
【华夏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它最鼎盛之时,文明之光照耀整个世界,彪炳的武功与璀璨的文治同时存在。直到千百年后,西方国家随处可见的“唐人街”仍印刻着来自那早已消逝的古老王朝的痕迹。】
【——这就是如梦似幻的唐王朝。】
【从玄武门之变开始,唐太宗李世民为大唐的后继之君开创了一个特别的传统。从此残酷血腥的宫廷政变在李唐王室屡见不鲜,除了李治这样极少数捡漏的“幸运儿”,几乎每一任大唐天子都是历经血雨腥风,从一群竞争者中杀出来的人物。】
【公元712年,作为又一届大逃杀胜利者,由于父亲主动退位,兄长拱手相让,二十七岁的李隆基登上了大唐天子之位。解决掉碍事的姑姑太平公主后,彻底坐稳皇位的他成为了大唐王朝新的掌舵者。】
【此时,大唐王朝这艘巨舰历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二圣”,这三位掌舵者的把持,正如日中天。明亮的光辉从东方大地照耀向已知的全部世界。】
【而这光辉之下,同样伴随着王朝日久而不可避免滋生的弊端以及潜藏的隐患——外有壮大的吐蕃等异族小邦虎
视眈眈,内有彼此争斗不休的各方利益集团,伴随着时间而腐朽的府兵制已经摇摇欲坠,皇室残酷血腥的斗争留下的影响尚未平息。】
【是革除弊端,带领大唐攀登新的高峰,还是任由阴影中的隐患不断扩散,如日中天的太阳就此坠落,全看李隆基的了。】
“嗯”唐太宗李世民再度要素察觉。
&34;——唐高宗李治捡漏&34;
他将重要关键词重重念了一遍。
……我大唐的未来天子难道不是承乾吗
此时,李治还未出生,这个陌生的名字让唐太宗意识到自己未来还会有一个嫡子,并且这个嫡子将会捡漏继承皇位,还与其皇后并称二圣。此外,带给他最大的震撼与困惑便是:太子李承乾竟不曾登基!
尽管尚且年幼,但已经懂得很多的太子李承乾同样意识到这一点,脸色变得惨白。泪花在他通红的眼睛里打转。
“阿耶,你不要我了吗”而李世民还在呆滞中久久回不过神。
残酷血腥的宫廷政变屡见不鲜,每一任大唐天子都要经历厮杀仙人的话在李世民脑海中来回回荡,仿佛一记又一记重锤。
……难道朕的儿子将来也要经历同室操戈,两个嫡子都没了才让幼子得以捡漏这样的未来只是想想就让他难以接受。
——而未来的他又要怀着怎样的心情才能眼睁睁看着亲生儿子反目成仇彼此厮杀难道这便是他当初弑兄杀弟的惩罚吗从未后悔过的李世民这一刻有些后悔了。
越想越深,李世民心中大恸,源源不断的哀痛在他胸膛间涌动。他再也忍不住一把抱起泪汪汪的儿子,父子俩抱头痛哭。
见状,原本得知惊变而难以接受的长孙皇后竟哭笑不得。她收拾好心情,温柔地安抚这对父子:&34;好了,事情尚未发生。仙人既已预警,便从今日起防微杜渐罢。&34;
&34;观音婢所言甚是,是朕想岔了。&34;
李世民瞬间支棱起来。
——对下一代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把“兄友弟恭”和“手足情深”写成祖训,最好是刻进子孙后代dna里!
在长孙皇后的安抚下,李世民总算从儿子们自相残杀的噩梦中平复了心情,然后他才想起这一期盘点的主题—
—安史之乱。
哦,对了,他还要看看那个罪该万死的唐玄宗究竟是多少年后的不孝子孙呢!
强行转移注意力的李世民继续将目光聚焦到水镜上,而出现在他眼前的却并非黑暗乱世,反而是一片富足安乐歌舞升平——
【年轻的天子李隆基并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他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
【对内,他效仿其曾祖李世民,选贤举能,抑情损欲,厉行节俭,返朴还淳,上行下效之下,令
大唐一扫从前奢靡之风。在他执政的开元年间,名相辈出,姚崇、宋璟、卢怀慎、张九龄,均以正直清廉而闻名于世。在李隆基君臣的带领下,大唐王朝蒸蒸日上,风气淳朴物阜民安。从此“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对外,他积极进取,开疆拓土,收复辽西二十一州,击败吐蕃、小勃律,重定西域,无数小国纷纷归附,胡商往来不绝,大唐声威远播域外,俨然天朝上国!】
【除了内政、军事和外交上的辉煌成果,大唐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空前绝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隐孟浩然,都纷纷在开元时代大放异彩,更别提与李白并称三圣的书圣张旭、剑圣裴旻,以及名动后世的画圣吴道子……当后世之人将目光驻足于这段历史,入目所见群星璀璨,共同装点了盛唐的繁华夜空。】
【——在李隆基手中,大唐抵达顶峰,文化璀璨,武功彪炳,天下殷富,四海升平,诞生了华夏最辉煌的开元盛世!】
旁白话音落下,一道人影在镜中浮现。
他一身洗得发白的布衣,容貌苍老憔悴,如霜的发间偶有几缕漆黑,一眼看去便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雪、苦难磨砺,让那双苍老的眼睛里透出仿佛洞彻世事的悲悯。
一行小字从他头顶浮现出来:[诗圣杜甫],引得镜外观众连声惊叹。
老人目光悠悠,仿佛在为年轻的后辈讲述故事,一边回忆往昔,一边轻轻吟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34;九洲四道无豺虎,远行不劳求吉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34;“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一幕幕画面伴随着诗歌讲述而出现,将那个安定而富足的
盛世呈现在众人的眼前。
堆满了谷仓的粮食,如流水般白花花涌出的稻米,四通八达的官道,来来往往笑容满面的商旅,田野间嬉闹的孩童,男耕女织、不愁饥懂的百姓……最后,画面定格在壮丽辉煌的大唐皇宫,清晨朝阳初升,百官井然入殿,皇帝高居御座,来自天下各国的使臣依次入内,神情恭敬,璀璨的金光透过殿门照耀而入,宛如人间神国,而执掌“神国”的大唐天子便是万王之王。
在后宫养老生儿子的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以及女帝武则天,不同平行时空的几位天子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露出没见过世面的震撼眼神。
&34;这就是开元盛世好一个开元盛世!&34;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郁气一扫而空。
大唐群臣同样欢欣鼓舞,尽管如今的大唐不如开元时期繁华,但看到未来的盛世,想到如今的他们正是在为盛世奠基,便让大家感觉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有了意义。
——未来的开元盛世,也有他们的功劳!
尽管他们都活不到那个辉煌的未来,但后世子孙能够踩在他们开辟的路上继续前进,走到更远的地方,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不正是华夏代代薪火相传的理想吗
女帝武则天眼中更是异彩连连。
&34;想不到我这孙儿还有这等本事……&34;
至于李隆基干掉了太平公主这件事,成王败寇,既然前者当上了皇帝,后者沦为阶下之囚甚至性命不保,也是理所当然。从血雨腥风中走出的武则天便是如此想的。
不知未来自己如何下台的武则天还以为是她主动将皇位传给儿子,随后儿子又退位让贤传给李隆基,又见镜中李隆基的表现相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错,武则天一时心情大好,对这个孙儿愈加满意,只觉得自己的眼光果然不错,选定的继承人竟然能创下如此盛世。
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亦颇为兴奋。
这可是由仙人认证的“华夏最辉煌的盛世”,就出现在大唐一朝,是他的子孙所创造,身为大唐天子的他岂能不自豪
而转念一想,在这开元盛世之后,或许就是令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李世民已经嗨上天的心情一瞬间down到谷底。
正常人谁能想到,明朝仁宣之治后面跟着一个大
明战神,土木堡葬送二十万大军
有大明战神的例子在前,莫非那唐玄宗就是李隆基的继承人,上位后如大明战神朱祁镇一般,一波骚操作将大唐直接带垮
眼前的开元盛世如此辉煌灿烂,将来却会被败家子唐玄宗挥霍殆尽,一念及此,李世民郁闷不已,感觉自己简直要吐血。
&34;……虎父犬子啊!那不孝子孙唐玄宗,怎么就不能学上其父李隆基一两分&34;
在李世民痛心疾首的指责声中,水镜中的一切凝固,定格在一幅微妙的画面——面对百官拜首、万国使者臣服,宛如万王之王的李隆基自御座上站起,他张开双臂,志得意满的神情好似已然凌驾众生之上,而这天下的一切,都理所应当属于他!
武则天不由皱眉,心中突然生出不妙的预感:这小子,看起来似乎开始飘了啊!人一旦飘起来,就要开始摔跟头了。李世民也感觉有些不对。
不过,戴着曾祖父滤镜的他很快就找到理由说服了自己:年轻人嘛,创下盖世伟业,谁能不意气风发心态膨胀呢想当年,他也是如此走过来的,可以理解!
而站在旁观者立场的秦始皇与历代大汉天子却是第一时间察觉到李隆基的转变。秦始皇嬴政给出精确评价:“此人如今的状态,倒是像极了隋炀帝杨广。”——那杨广率军三征高句丽时,就是如此膨胀,仿佛他已经天上地下无敌于世。至于结果嘛,大家都知道了。
&34;……看来这李隆基要吃点苦头了。&34;
吃瓜看戏的汉武帝刘彻笑了起来。
过度膨胀的年轻人就该受一顿毒打,这才对嘛。哪有人能在开疆拓土的同时维持国内安定富足一个李世民已经是千古少有的怪胎,又来一个李隆基,那这上天也未免太眷顾大唐!他刘彻一万个不信!
历史评价穷兵黩武的秦皇汉武表示不服!
然而,即便是以为膨胀的李隆基接下来会跌个跟头、吃点苦头的人,也万万料想不到,他何止是跌了个跟头,简直是一头从山巅摔下了悬崖,从此万劫不复——
【后世常有人说,倘若李隆基早死二十年,他所创下的文治武功足可名垂青史,与华夏历史上最杰出的几位明君争锋!】
【遗憾的是,这终究只是一个假想。】
【——历史上的李隆基就因为多活
了二十年,便带着大唐王朝一路飙进了深渊!】
【在华夏历史上,“开元”是前所未有的盛世,“天宝”却代表着天下动荡的乱世,而它们居然是属于同一个皇帝的年号。这两个给人印象截然不同的年号,似乎也将李隆基的人生分作前后截然不同的两段。】
【——前半生的他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后半生的他昏聩无能,奢靡享受;前半生的他是开创盛世的千古名君,后半生的他是败坏天下的万古罪人!】
【——这就是人生两极分化的唐玄宗!】
草,生了出来!
正为李隆基居然有那样一个败家子而痛心疾首的李世民表情空白了数秒,紧接着,一连串消音的脏话从他脑海中狂冒出来。
——你他娘原来就是唐玄宗!
汉武帝刘彻也呆住了。他只以为得意过头的李隆基大概会受到一点小小教训,万万没想到居然是开元盛世变成安史之乱
历朝历代平行时空的众人都惊掉了眼球。
玄,果然是玄,不愧是谥号为玄的皇帝!
而刚才还为这个孙儿骄傲的武则天更是气急转向:“临淄王何在给朕带过来!”
在武则天即将对大孙子实施“来自祖母的关怀”时,水镜之中浮现出一幕又一幕画面。
一眼看去,全都是李隆基开始堕落享受、沉迷温柔乡的画面,而大唐王朝就在他的日渐堕落之中同样向下方不断坠落。
李世民简直恨铁不成钢。
——大唐王朝发展一百多年,繁荣盛世的背后同样有着种种隐患,最具代表的就是崩溃的府兵制,结果李隆基自认为高枕无忧便躺平,都不想着解决这种种弊端吗
任何法度在刚开始实行时都是不错的,随着时间推移难免出现种种不合时宜之处,会变得腐朽陈旧,需要后继者不断推陈出新。
李隆基却只知道一味追求边功,全然忽略了大唐繁华似锦烈火浇油之下的隐患。在天下的追捧声中,他简直飘到了没边。
这让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不郁闷
但无论镜外的他是如何郁闷,也不可能唤醒镜中的李隆基,于是,所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位大唐天子一天比一天离谱,到后来,就连强抢儿媳的事情都干出来了。
这一幕,别说是
开放的唐朝都有点接受不了,汉代的儒士们更是大受刺激,纷纷化身暴躁老哥,痛骂李隆基脸都不要了。
汉武帝刘彻对其感官更是直线下降。
像这种乱·伦的行为,绝对是大汉所不允许的,不少大汉诸侯就是因此而送命。尤为反感此举的汉武帝刘彻一脸厌恶:&34;此人若生在汉时,早被朕砍了脑袋!&34;
而比这更令人发指的是“一日杀三子”。
如此丧心病狂的行为引来刘彻的疯狂吐槽:“就你儿子多,一天就杀三个!”
——哪怕历史上的他掀起巫蛊之祸冤死了太子,但太子刘据确实造反了,可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就真是无辜到了极点啊!
——也难怪设计害死他们的武惠妃成日里心虚做噩梦,最后活生生把自己吓死!
而曾经无比宠爱武惠妃的李隆基在对方死后当场表演何为负心薄幸——武惠妃之子李瑁非但没能登上太子之位,反而被横刀夺爱,王妃变成了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
从头到尾看完一切的所有人只能感叹一句:不愧是大唐,皇室真乱啊!
【随着唐玄宗李隆基日渐躺平,沉迷于温柔乡,大唐天下不知不觉已然鼎沸。】
【——而这一切还要从唐玄宗所设下的十节度经略使说起,这个当初用来开拓边关的制度,最后却为大唐掘开了坟墓。】
【唐初之时,边将“不久任”亦“不兼统”,而“蕃将”即便立功也难以升为元帅。唐玄宗时,宠幸奸相李林甫,没有文化的李林甫对一切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文化人都予以扼杀,反而偏向起用胡人蕃将。再加上天子李隆基对边将极度放权,设立节度使,往往一人兼统数镇长达十余年。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的势力与日俱增,大唐外重而内轻的格局,也就自然而然。】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胡人又善于揣测人心,受到天子李隆基格外宠幸的安禄山强势崛起,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了一股撼动天下的力量!】
【唐玄宗却还沉迷在多年的安逸享受中,成天只知道运用帝王心术平衡臣子,自以为天下臣服,完全忽略了其中危机。】
【李林甫在任时,凭借他深沉的手腕与权术,还能拿捏住安禄山。而无才无德、凭借杨贵妃而显赫的国舅杨国忠当上宰相后,一向看不惯安禄山的他胆大包天捋起虎须
——他成天在唐玄宗面前进言安禄山会造反,处处与安禄山作对,企图刺激安禄山先动手,从而名正言顺除此大敌。】
【最后,安禄山果然反了。】
【局面却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宰相杨国忠还是天子李隆基,都万万预料不到,他这一反,竟掀起一场遗祸数百年的动乱。而辉煌的大唐盛世,就宛如镜花水月一般,在血与火的洗礼之中,化作梦幻泡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平庐、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作乱,短短一月攻陷河南河北,直逼潼关而来,天下大震!】
不知何时,诗圣杜甫的吟诵声重新响起,听在众人耳中,宛如一曲时代的悲歌: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l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