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盗艺江湖 > 第242话 不容乐观

第242话 不容乐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老人家所讲的周太公,已过世多年。有关编撰县志时收集的古物古籍线索,详情已无处查找。

    老爷子只记得当时周太公与那专家学者争执很激烈,老爷子也只是在争吵当场听到,要说涌泉镇是北宋末年才有人居住于此,那是绝对错的。老爷子努力回忆,周太公后来和镇子里其他人人讲过,编撰县志的时候,有位大师提出过,迁徙和融合是民族发展的规律,主体民族来自中原,我们是黄土文明。

    所以确定的年代一定要早!

    那位大师在开篇写下,华夏定鼎之初,会稽山和富春江地区,早有先民部族,属九州万民之一。东汉初年,归东海郡,属东公封地的南端。

    丁晓东和老爷子聊着县志的话题,我吃掉最后一颗茴香豆,放下筷子。

    他们说什么我只听了这么多,心里想的,是丁晓东给我看过的照片。

    “这么说,那时的县志,对有传承的名门望族记录很详细,在人文方面有很高的权威性”我说道。

    “当然啦!那上面有江家人一笔”老爷子说道,江家那时候有几人从军,有一个参加了北洋军队出兵海参崴,立下军功。

    “呀!这事儿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说道。至于北洋政府出兵海参崴我从未听说过,但北洋军歌我还是略懂。说完给老爷子唱了一句‘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板坡前逞英雄’。

    “哈哈哈哈”老爷子笑着说我唱得好。

    丁晓东在我身后轻轻碰了我一下,意思不让我打岔。但我不想再让他们聊下去,和老爷子说笑起来没完。

    时间快到七点,我要回阁楼休息,杨老板还是提出,让我们住在他的房子附近,有热水洗澡方便服务。

    “我们没喝多,不过现在去洗个澡倒是不错”我说道。

    见我们执意不肯,杨老板只好带我们回到楼上,拿上洗漱用具去后院洗澡。经过外墙,后山的竹林在墙外清晰可见,微风中影影绰绰沙沙作响,景色特别漂亮。

    再次经过弄堂,相连的其它数间三合小院,又让我想到丁晓东说的善堂义学。但从老爷子那了解到,江家之前历代从军,军阶又不低。这时候’将门世家’这个词在脑海中浮出,觉得不可能是单纯的善堂义庄。

    但这么多房屋又不可能住的全是一个家族的成员,雇工管家佣人也不可能那么多,用不了这些房子。

    江家主事是乡里的族长,老爷子刚才好像是这么说的!

    猛然间想到,大明开国,‘养兵百万,不用百姓一粒钱粮’。卫所制度下的‘军屯’,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军队的后勤和军需物资。

    不止江家世代从军,民风尚武,这个特点也反应出,涌泉居民自古都是‘军户’。即使是军屯,结合江家的情况和保存的这么好的水乡小镇,我猜测从明初开始,这里并不是普通卫所治下的‘军屯’,很可能有其独特的地位。

    因为在明中期,军屯的土地被官僚和豪绅侵占,实际作用名存实亡。到了清朝,类似的府兵制更是消失殆尽,人家更相信旗人。

    “难怪此地能保存的这么好”一句话脱口而出,在旁边一身泡沫的丁晓东瞪着眼睛看我。

    在丁晓东的那些照片当中,有几张青铜器的纹饰,像是鱼鳞状!老爷子所说的‘雪鸮纹’这个命名,是根据青铜器表面一个一个相接的弧形,极像鸟身的羽毛而定。但要细说相接的孤形图案,又可以抽象一点说,那是水波也可以,或者是更贴切一些,说那是龙鳞纹也未尝不可。

    “你想啥呢!突然间冒出一句话,跟精神病似的”丁晓东道。

    “你才精神病呢!”

    。

    第二天,睡到八点才起来,吃过早饭,我和丁晓东徒步到下涌泉,绕过池塘的路算起来有好几里,走得脚都麻了,突然间发现他穿朋克靴,真tm明智。

    几条河水在下涌泉中穿过,偶而也能碰到小船游走于石桥下,深绿色的河水,经过许多二层雕楼的窗边,居然在其中一间的窗口看到一支鱼杆伸出来。

    “哈哈哈哈”晓东和我大笑出来,这主人一定很有趣,是个铁杆钓友。

    众生祠果然很好找,在下涌泉的最外层,河水在此处相接,形成数个小池塘。众生祠就在池塘中的空地上,院墙周围有一些方石铺设,应该是个简易的菜市场,早晚都有小贩在此卖菜,墙外小路边,看到的细碎菜叶能证明。

    众生祠的外墙不高,普通青灰墙面,离地半米左右高的墙基,是由大块红土砖磊砌,表面坑坑洼洼,是原来的砖雕花纹变浅所致。

    砖雕,宋代建筑工艺,镂雕精细,美观别致!

    仔细观察,那些雕刻只能觉得是莲子鲤鱼之类,因为原来是什么实在不清楚,只能凭大体轮廓判断,有些像是翅膀的原型也许是蝙蝠。古代家族祠堂,这些都寓意多子多福,是后人感念先人大德,祈福家门人丁兴旺。从这一点考虑,又不像是义军所为,可能义军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也有为数不多的原住民,或者是后来天下太平,涌泉镇的原住民陆续回来。

    故事里‘众生祠’是明初义军所建,究竟是不是义军采用的砖雕,又或许是原来有祠堂,只是义军扩建,难下定论。

    老爷子说江家先人带领一部分义军眷属重建涌泉镇,重建之前的老建筑是什么样子,无从猜测!

    有砖雕,不能确定祠堂是宋朝所留。

    越想越乱,干脆不去想它。

    进入正门,廊庑两边的墙上空空如野,和预想的一样,原本墙上应该有很多精美雕刻,现在都是水泥墙面,不用猜都知道,那墙头的黛瓦,也是后来拼凑替代的东西。之前中年主人说的,原来的万香炉都不见了,是多么含蓄!

    这些都是被砸过的!

    透过前面门廊,四道天井的亮光从上方直射下来,使廊庑中的光线有些晃眼,居然是五进院。前三个天井下有浅水池,普通的红砖也是后来才修的。最后一间院落的无门大堂,深紫色的柱子,看上去特别庄重肃穆。

    这一点对了,祠堂在古代的确是集会的场所,大的门阀家族,乡绅老者可以商讨事务。但是现在的情形,一点古意都没有,能搬走的都搬走了。

    “你说,这里原本是不是有大水缸”丁晓东问道。

    “前三个水池子,应该是万香炉”我说道。红砖水泥,长宽不过三四米,两个人用不了一天就能把水池修成,对泥瓦匠来说,这都不算活。原本这下面应该是不深的坑,如果没猜错,万香炉应该是很大的一件铁制的山形炉。

    露天井下的香炉,必然是一件大型复杂的器物。江南水乡多雨,香炉位置是露天的地方,所以那香炉可不是的大槽子形那种,同时在雨天也能敬香。

    那也许是寿桃形,也可能是普通的山架形。那种东西,咱只能想象出大致样子,因为如今没有实物留存。

    让晓东不要想这些,我们来的目的,是找此地与鄱阳湖地区的先民之间有何联系。但现在大水缸上的怪物脸究竟是什么都没确定,只凭凿齿传说找不到任何线索,更无法知道远山信雄和苏州马家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在那地下相遇。

    “变化太大了,前景不容乐观呐!”

    我长出一口气道。时间太久,人也更迭多代,即使是涌泉镇很久以前来过一批鄱阳湖的部族,现在也无法证明,他们生活的痕迹一点也找不到。

    “那你昨晚还捣乱,不让我和老爷子谈县志的内容”丁晓东道。

    “那县志又不是老爷子写的,即便是周太公活着的时候和镇上人说过很多,这么多年口口相传下来,也和原文相去甚远”我说道。周太公说编撰县志的人里有国学大师,还什么大师提出确定年代一定要早,特殊时期的事件,要特殊的考虑。

    那一定是个想表现自身学识的官员,而且知道编撰县志对时局和他自己意味着什么。

    北洋政府在清亡之后令全国编写县志和任命选派大小地方官员,两件事应该是同时进行的。

    “噢……”丁晓东恍然大悟道:“那是个奇迹特别多的年代,人人都想上位是吧!”

    。

    “哈哈哈哈”我笑道:“你咋学会这么含蓄的说话了,民国大师,民国大亨,民国佳丽,那是个英雄美人倍出的年代”。

    “怎么说不含蓄?”

    。

    “美人爱英雄,英雄出乱世”我说道:“这么说简单直接”。

    告诉丁晓东,和老爷子不能过多打听古物的情况,什么雪鸮纹最好不提,太过专注,让人生疑就不好了。

    后堂大厅里,深紫色的厅柱上,满满的刻着到此一游,某某某我爱你。“把爱弄柱子上了”丁晓东道。

    “哈哈哈哈”。

    下涌泉有所小学,规模不算大,在最东面的水田边。右边尽头很远能看到国道,而且是一小段转弯,根本不经过这里。我和晓东都是从西边的公路乘车来。

    只有绍兴能通车到这,从交通上,先天失去了大部分客源。在下涌泉转悠到大中午,见到的人还算不少。

    “走,找家大馆子戳一顿”丁晓东道。

    转身原路进入下涌泉,没走几道弯,丁晓东和我来到一处高门大院前,广亮大门宽敞气派,两边门垛上鲤鱼雕刻得争相跳跃,上方的匾额写着‘周家旅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