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至味在人间 (6)芷江鸭
(6)芷江鸭 芷江境内有舞水、清水江、辰水三大流域,大小溪无数,气候温和,适宜养殖鸭类。 鸭是当地特色。芷江鸭体长丰满、嘴长眼大、头小颈长,鼻孔较大呈圆形,腿粗胸宽,尾部宽扁齐平,羽毛细致,以深褐色麻雀羽居多。白条鸭胴体肉色红润,皮薄,骨细软,皮下脂肪少。熟肉酥软,煮沸烹饪后,肉汤乳白色,香味浓郁,不腥不腻。 相传诗人屈原被流放至沅水流域,因品尝了当地村民为其准备的鸭肉,写出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名句。元朝开始,芷江就有中秋节必吃芷江鸭的传统食俗,同时有将制好的鸭制品送亲朋好友的习俗。有些地方,习俗至今还保留。 芷江鸭仿佛成了芷江的代名词。我每次去芷江,总逃不开与鸭接触。 第一次去芷江,因受降纪念坊。车站出来,几乎整条街都卖酸萝卜。其中谭氏酸萝卜最有名,细数一下,有好几家分店。买酸萝卜的人络绎不绝。我去了其中一间,房内有几个大缸,分生的和熟的区域,有酸的、甜的、辣的,任你挑选。 路边有家店,特别显眼,只卖鸭肉粉。一般粉馆会有多种口味,为何这家独卖鸭肉粉?多年蜗居小镇,只听过牛肉粉、猪脚粉、瘦肉粉,未曾听过鸭肉粉。或许是当地特色。我持怀疑的态度,点了一份凉拌鸭肉粉。初尝一根,味道不错。再夹一把,大快朵颐。 老板问我味道如何?我说,再来一碗。 吃完就搭车去受降纪念坊。纪念坊位于芷江县城三点五公里外的七里桥村,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原是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纪念坊正南北向,四柱三拱门,青砖砌就,嵌沅州石。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 第二次到芷江,再次进此店,失望至极,换了老板,味道已不如之前。没吃几口,我就出门,来到一家中华老字号粉馆。虽说老字号,但这味儿?不知如何表达。和公司附近的颜婆粉馆一样,属于重口味,辣椒油尤其多。这东西,有人爱,有人不爱。但大部分湖南人,喜欢这味。 因先入为主,还是怀念第一次吃的鸭肉粉。 我这次去了万和鼓楼和风雨桥。鼓楼建在舞水河岸边。鼓楼群皆青瓦木柱,无一钉一铆,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简楼与两个对歌楼组成。鼓楼对面是从文阁,为纪念沈从文老先生而建。从文阁倚河而立,呈大鹏展翅状,引廊相连,廊腰缦回。 沿岸行走约两百米,是龙津风雨桥,犹如一条长龙横卧舞水河,桥脊上有七个五叠四层屋面的大楼亭。 这时候,与芷江鸭接触,还只停留在鸭肉粉。第一次吃芷江炒鸭,是与爱妻恋爱的时候。我们重游了万和鼓楼、风雨桥、受降纪念坊。我们还去了天后宫。天后宫在舞水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跨过风雨桥,右拐有条小巷,行走约两百米,就是天后宫。天后宫原为福建客民会馆,至今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为内陆最大的妈祖庙。 整个妈祖庙融古代建筑、浮雕艺术于一身。其前坊后宫的石坊上刻有五十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艺精湛。如门坊的青石浮雕,坊高106米,宽63米,呈重檐歇山顶门楼形状。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檐,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以塑有双龙、大象、金爪饰物的石质栏杆。 游玩后,我们点了半份芷江炒鸭。爱妻重点强调芷江炒鸭是如何美味,特别谈及岳母做的芷江炒鸭,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还说有时间一定要回家吃岳母做的芷江炒鸭。炒鸭上桌,爱妻有点失望,说不正宗。一是没有干辣椒,二是没有葱结,这是芷江炒鸭特有的。他这里用剁辣椒,我怀疑是想掩盖鸭的某种味道,因我尝了一口,太咸,鸭肉也不新鲜。 我没有说话,给爱妻夹了其他的菜。如果芷江炒鸭是这种味道,那我失望至极,还不如我做的啤酒鸭或青椒炒鸭。 与妻子订婚,终于吃到她常提及的正宗芷江炒鸭。岳母亲自掌厨。出于好奇,我去了解正宗芷江炒鸭的做法:活鸭宰杀洗净;烧柴火,爆炒鸭头、鸭心、鸭肝、鸭脚、鸭屁股,炒至淡黄;加其他鸭肉,胡椒粒和姜片,同炒至金黄;加干辣椒和小红椒与盐拌匀;加水淹没鸭肉,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半小时以上,葱结拌入鸭肉。 烧火有诀窍,火候很重要。太大不行,容易炒焦,且汤水易干,鸭肉也不烂。太小也不行,炒出的鸭肉不香。 具体多好吃?我也说不上口。反正因这盘菜,家里多打了几杯米。每个人的胃口都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