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攘外必先安内3
蒋委员长真的很忙!
国民党军在对共产党中央苏区的三次“围剿”失败后,曾被迫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守势。从1932年冬开始,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陆续调集近4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江西“剿共”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计划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当长城抗战打得最艰苦之时,许多正准备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纷纷请战,要求北上抗日,支援正在长城一线苦战的部队。蒋委员长气得拍案大骂,斥责手下的将领不敢与红军作战,是贪生怕死、不知廉耻。这种歪理让请战的将领哭笑不得却也是敢怒不敢言。
长城战场,当抗战部队在滦东和南天门的残酷战斗中和日军搏命厮杀之际,蒋介石却心无旁骛的在南昌督师“剿共”。近四十万大军在他的指挥下,和大约只有7万人的红军从2月打到3月,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歼灭了围剿的国军近3个师,俘虏了一万多人,还缴获各种枪支一万多支。
蒋委员长亲自督师,对共产党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围剿再次失败。
在蒋介石督师剿共期间,他请从国外回来的汪精卫代替宋子文主持国民政府。汪上任后即起用黄郛为未来的华北政权首脑,目的是寻求与日本停战谈和的途径。
此次围剿失败后,他再次拟定计划、调兵,部署对共产党中央苏区更大规模的围剿,誓要实现“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思想。
如此,在长城一线参战的中国军队坚持了两三个月,人员、弹药消耗都很大,战斗力也已经下降。何应钦在无奈中一再致电蒋介石,要求中央政府增派援军和增加财政补助,以利作战。但蒋坚持不再增兵华北,尤其不允许参加“剿共”的中央军北调。
5月30日,北平军分会中将总参议熊斌等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陆军少将冈村宁次等在塘沽谈判停战条件。5月31日上午11时10分签字,签署了停战的《塘沽协定》 。这个协定实际上默认了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整个华北门户洞开,处在日军的武装监视和支配之下,日军随时可以进占平津和冀察。
这个卖国协定不仅侮辱了付出鲜血和生命的抗战军人,还为日军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稍微缓了一口气的蒋委员长也终于可以全力清除他认为的心头之患。
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誓要从根本上解决他认为的“内患”问题。
十月末,已入深秋。经过一年多的盼望和躁动,老城又恢复了压抑中的安静。
几个月前,得知民国政府和日本人签订了“塘沽协定”的消息以后,关英曾在老宅跳脚大骂。在佟玉兰的劝说下才安静下来,但最后还是余怒未消的说:“这帮王八犊子,这东北就不管了吗?这儿以前虽然是满人的地方,但满人首先是中国人啊!打了好几个月,那么多的军人都死在长城一线,如果他们地下有知,早晚会找这些畜生算账。”
气完骂完,关英还得收拾心情带着几个孩子去三宝堂坐诊。但他却发现,鲁生在这些日子里有点魂不守舍,问过以后才知道,老蒋指挥的第五次围剿终于撕碎了共产党的苏维埃共和国。中央红军已经集体开始转移,在湘江和国民党部队进行了血战,几天之内就损失了几万人,这让关英震惊不已。
几万人,几万人啊!这些铁血战士没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却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下死在自己人手里。关英不懂政治,所以,他难以理解,兄弟之间打架咋还下死手呀?
他着急的问赵鲁生:“知道现在咋样了吗?”
赵鲁生悲愤的叹口气:“还在打,国民党部队还在追着红军打。”
关英摇摇头:“这个老蒋,拿出一半儿打红军的劲头来打日本人,也不至于签啥狗屁的‘塘沽协定’,真他妈的……”
骂完之后他又叮嘱鲁生,近一段时间哪也不要去,在日伪横行的老城做啥事儿一定要加倍小心,只有先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更好的做其他的事。进而又想到佟玉兰,想着晚上回老宅也要叮嘱一下,他们的那个同盟会还是啥的组织也不要太显眼了,毕竟,在老城如此的环境下,稍微露骨一点的活动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可没想到,危险还是来了,带来危险的这个人关英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