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柳林里的故事
春天悄悄来到人间,但还是有几分寒意,真是春寒料峭。
桃花开了,柳枝上可以看见春天的影子,绿绦在微风中微微摇曳,天地间雾濛濛一片。
唐兰同妹妹唐菊俩人依然穿着那身拜年装,早早地将牛牵进了柳林,地上的草正欲焕发生机,饿了一个晚上的牛,正聚精会神地啃着草。
唐兰和唐菊俩姐妹打算先在草地上玩一会儿跳绳,等一下再去做别的事情。
突然“轰“地一声巨响将人们的视听吸引到一个方向,当地人的第一反应是,建干氹有人在炸鱼了。
春天刚到人间,河水还没上来,这正是河边上的人炸鱼的大好时节。
柳林的旁边,小河在这里转弯形成了一个深潭,叫“建干氹”从外表看没什么,据当地人说,建干氹水深不见底。
人们都知道深水藏鱼,每到冬春季,一些年轻人用啤酒瓶做成土炸弹丢到潭里去炸鱼。
将炸弹绑上一个石头,点上导火索往水潭里一掷,几秒钟后,随着一声巨响,水花溅起十多米高,潭底的黑泥巴都翻上来了,水面上浮出各种各样的鱼儿。
河岸的人经不起鱼的诱惑,纷纷脱掉衣裤,下到水里去抢鱼。
唐兰俩姐妹听到这声巨响也往建干氹那边赶,她们牛也没管了,反正周围一带,也没什么阳春。
在小河边的草丛里,河水突然翻了个大漩涡,接着一条大鱼翻了白,浮在那里痛苦地游动着,水波在水草中荡漾。
岸上的小筷子看见了,他脱下鞋子,连袜子也没顾得脱就冲下河里去。幸亏河边水不深,只见他双手手指张开伸直,用力一下子将那鱼掐住了,原来是条大鲤鱼,起码有4一5斤大。
小筷子抱着大鲤鱼正想往岸上跑,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看到了,冲过来大喊:
“赶快把鱼放下!“
“不!“
小筷子抱着鱼,站在水里,眼睛瞪着那男孩。男孩冲过去就抢,小筷子才六岁,他哪里是男孩的对手?不到三下那鱼就被抢去了。
小筷子站在水里大哭,边哭边骂着脏话。
刚才的这一幕被赶过来的唐兰姐妹俩看到了。
唐兰认识那男孩,他名叫李小强,是下面院子的,与唐兰他们同在马甲山小学读书,现在上五年级了。李小强在学校里就喜欢捣乱,尤其喜欢欺负班上的女孩子。
唐兰见李小强要走,便大喊一声:
“你给站住!”
李小强一溜烟跑了,唐兰马上追了过去。虽说是小女孩,小小年纪,但她腿上功夫甚是了得,据说她曾是学校1000米赛的冠军,所以追不到几百米唐兰就追上了李小强。
李小强见唐兰追过来,他就站在那里不动了,“看你一个小女孩能把我怎么样?”
“把鱼放下,还给小筷子!”唐兰大喊:
“就凭你?”
“反正我要把鱼抢回去!”
“ 那你来抢呀?”
唐兰想冲过去抢,李小强把鱼放在路边的干田里。见唐兰冲过来了,他迎了上去,双手抓住唐兰的肩,做出摔跤的架式,然后用脚往左边一挡,唐兰力气小,又不会摔跤,于是倒在干田里。
李小强将唐兰按住,唐兰在下面抱住李小强的一条腿,她先缓了缓神,然后在腿上肉多的地方狠狠地一口咬下去,李小强“呵“地一声,翻倒在干田里大哭。
唐兰抱着那条大鲤鱼就往回跑,路上遇到后面赶来的唐菊和小筷子,唐兰把鱼交给小筷子,让他马上将鱼送回去了。
唐兰和唐菊都是爸爸妈妈的乖女儿,老师的好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吃了中饭俩姊妹就去柳林里放牛砍柴,她们放牛大部分时间在柳林子里。
将牛羊赶进柳林子后,妹妹唐菊放牛,唐兰呢就捡柴火或扯猪草。
在放牛的来回路上,两姐妹就开始背诵语文课文。
唐兰的语文老师是退休之后再被学校返聘回去的老语文老师文昌毅老师。
文老师教书还是按老先生的教书方法,他要求每个学生先将所有课文全背下。背了之后他再来讲解课文,这样,效果要好得多。
所以,唐兰他们班的语文期期末考成绩稳居全县第一名。
做什么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的,唐兰因为经常背诵课文,所以掌握了很好的背诵的技巧。500字以内的文章她只要读一二次就可以背下来。
我曾听说三国时期有个叫张松的人,他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原以为他是个天才,没想到唐兰通过训练之后也做到了,这些诀窍她曾经与我提过,我尝试后发现效果很好。
好多小朋友对唐兰的这种本能表示怀疑。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让唐兰出个节目,为了证明唐兰不是作假,表演节目前学校安排一个学生写了篇文章,等到唐兰表演节目时才拿出。
唐兰读了一次便开始背诵,结果500字的文章只错了3个字。
校长当场就要唐兰介绍经验,唐兰一下子脸红了。
在校长极力鼓励下,她说出了训练方法。
她想完成语文老师交给的任务,尽量在短时间内背诵文章。以前要读上三五遍,还不一定记得下来,通过训练,现在效率提高了。第一遍疏理所有生字,第二遍弄清文章结构,第三遍水到渠成。这种背诵要经过反复训练,开始一、二百字,后慢慢地可以加多。
唐兰的背诵方法,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唐兰被评为县级创新三好学生。
唐兰的进步成了全村孩子的标杆,哪家小孩不懂事,他们的父母总要说:
“你就那么不思上进?你看看人家唐兰,读书回回考第一,放学回家,还拼命帮父母干活,你怎么不向她好好学习一下呢?”
诸如此类的话经常听到有人说。
由于受到唐兰的影响,全村小孩子爱上了学习。早上或下午放牛羊时,孩子们总是要带上书本,一有空就背书。曾经的柳林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