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该走却不能走
该走,却不能走。
这个道理,朱允熥自然是通晓的。
留下来,常升就还得分兵,要护着他们。即便是出了城迎敌,脑子里也得总挂念着城里的事。
却若是走了,那寒的就是整个大同百姓的心。
鞑子来了,皇帝却跑了。
再从楼梯上来时,常升显得有些疲惫。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排兵布阵。
宣大总兵,留了个心眼,将城中兵权,悉数交给了常升。二者的地位悬殊,宣大总兵自然是不敢与常升争功的。
摸不准常升的脾气性格,这是最稳妥的方式。
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常升看一眼已经入睡还打着轻轻鼾声的朱元璋。就恰如朱元璋所说的,他是将门之后,他爹是大明开国第一将。
论排兵布阵,徐达不如常遇春。
论冲锋陷阵,常遇春不如徐达。
见着常升,朱允熥轻轻放下朱元璋的手,迎面走过去,“如何了,有鞑子的踪影吗。打仗时,可小心着些,别伤了自个儿。”
只是,常升一言不发,似有些分神。
“身子不适?”
常升赶紧摇头,用着乞求的语气,“三爷,您和皇爷,就听臣一句话,退去云州吧。”
朱允熥不禁怒了,“你这说的什么话!全城百姓可是都知道皇爷爷到大同了,鞑子来了,皇帝却跑了。你教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
“再者而言,你该怎么打,就怎么打。大同不大,却也是大明九塞中的第一塞。大明若是连大同都守不住,还怎么能守得住大明江山呢。你别有顾忌,一切照常就是了。”
常升苦笑,也不敢再多说,“那三爷,臣在城里,挑了一百个精锐。若是臣真的无能,您与皇爷就带着这一百精锐跑去云州。”
这时,朱允熥也不想多说了,点一点头,“成,你先去吧。仗还没打呢,你就灭自个儿的志气。”
果然如朱元璋所说的,皇帝在这儿,手底下人就会显得畏首畏尾。
站在城楼拗口处,这是朱允熥第一次认真看北塞风光。银装素裹之下,升腾起一股杀意。除了那几只钻进树林的狼,还有天上掠过的鸟,就再也看不到别的什么活物了。
静的吓人,静的可怕。
原本,还有零零散散进出城的百姓。而现在,只能看到雪地里留下的一连串脚印,却看不到一个人进出。
“来了”
朱允熥喃喃自语一句,他看到了一点点的人头攒动。紧接着,就是一大片蒙古灰色帽,现入眼帘。这种典型的蒙古军队装束,在白茫茫色雪地里,十分显眼。
“这些人,怎么看都是冲着皇爷爷来的。”
朱允熥不能多想,虽然崇尚以战止戈。但真正面临战场第一线时,朱允熥还是莫名的紧张。手心里的汗,也不自觉的渗出许多。
连忙转身,把朱元璋摇醒。
“来了?”
朱元璋不紧不慢的坐起来,打一个哈欠。
眼睛看到城下黑压压的一片时,朱元璋的眼神,瞬间变得凌厉。
不由分说,毛镶一只手,提起朱允炆。任凭朱允炆如何挣扎,毛镶也丝毫的不松手。抬脚,径直往坤宁宫的方向过去。
朱元璋厉声呵斥,“咱再问你最后一遍,你有没有在给你爹吃的药里,加那个粉包。”
朱元璋轻轻放下手,目光炯炯。似有挣扎,再看一眼朱允熥,下定决心。
吕氏猛的抬起头,痛苦的看着朱元璋,“陛下,他也是您的孙子啊。您看在朱家后人,饶了他这一次。囚于禁宫,或是罢黜为民。”
与朱允炆对视时,朱允熥丝毫的不躲闪,“该你的,或者不该你的,天注定了。”
与朱允炆对视时,朱允熥丝毫的不躲闪,“该你的,或者不该你的,天注定了。”
吕本长子吕熙腰斩弃市,次子吕经斩立决,勿准收尸。其余家人,男子杖毙,女子流徒千里,遇赦不得还。
领头的那个太监,穿着不同于别的太监。有些破旧,但颜色偏红无青,卷毛的袖口,手里也提着一把拍子,神色紧张,四处张望。
朱允熥轻步走进去,两只手按在朱元璋的肩上,顺势按了起来,“孙儿刚扔下碗筷,您的口谕就到了。”
“你身边,除了詹徽,其余尽是些拍须溜马的。真要用他们时,个个的都不顶用。”
方孝儒正步走进,正衣帽,表情严肃。在朱元璋面前,立而不跪。只作揖,以为君臣之礼。
这时候,朱元璋才看到方孝儒穿着一身旧式的朝服,“你咋穿这个,咱派人给你送去的衣服,咋不穿上。”
没人敢开这个口,却被眼前的这位吴王,轻松化解。预想之中的藩王之祸,恐怕也不会再有了。
其中几个,如今已经是入了翰林,前途无量。而方孝儒,也只是刚刚成了翰林院一小小编撰。做的最多的,就是帮着抄述古书。
“大明藩王之害,不亚于汉之七国。臣心系朝廷,自然要谏。而胡惟庸,虽是可恶,却也罪不该死。臣不说话,天底下就没人敢说话了。”
方孝儒正色道,“陛下您要杀臣,那臣一死便可。只是,您杀了臣,却杀不光天下的读书人。”
“如今,大明北境安定,鞑子不敢南下,此为武将之功。朝中,百姓和乐,税收稳定。民丰而国富,这是文人之力。”
相比于早年,他的脾性,已经改了许多。若是放在胡惟庸案发时,方孝儒定要是被打成胡惟庸一党的。
方孝孺在读书人之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往后,朝中老臣皆老时。剩下的朝廷支柱,就都是与方孝孺同岁的人。
今日与往时不同,司礼监总管太监刘三喜,耷拉着脑袋,走在最前头。他的身后,十几个稍小点的太监,抬着三口大箱子,一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