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额伦河
李景隆带的人不多,只有区区几百人。这几百人,押送着不多的粮食,踩着雪,慢慢沿着圣旨天使,一点一点的往东北方向走。
抬眼看去,漫天的白色,还有一望无际的雪原。
入了春,早就已经不似前些日子那么冷了。地上的雪,也变成了冰碴。河湖岸边,河水与土壤的连接处,也已经是些许的化开。
只是,这样的路,泥泞不堪,更加的难走。
马蹄深深的陷进去,费了好大的力气拔出来,后蹄又陷了进去。伺候好了马,又有人陷进去泥地里。
五六个人,一块儿用力,才给拖拽上来。
一路上,都是这般光景。
不由得,李景隆有些烦躁,“他娘的,还有多远。说是让赵思礼他们等着,可他们究竟有没有在等咱们。”
整日都是这么走着,李景隆有一种,怎么也走不到头的感觉。
副将听着李景隆骂完,悠悠的开口说道,“让燕王与高丽侯等着咱们,这可是圣旨里说的。不管如何,他们也不敢违背皇爷的旨意吧。”
李景隆哼了两声,声如细蚊,“赵思礼不敢,可燕王不见得”
突然的,李景隆眼睛一瞪。坐在马上,照着副将的屁股就是一脚,“怎么着,听你这意思,老爷我骂错了?”
“老爷我可是告诉你,别看他赵思礼受封了高丽侯。可他见着老爷我,还是得毕恭毕敬的。即便是燕王,他也不能小瞧了我。”
副将连连的点头,“那是,那是。”
李景隆自讨没趣,闭上了嘴,自顾自的往前走。
虽然嘴上有着抱怨,可李景隆丝毫不敢耽搁。且不说这军国大事,不得有半点私心的掺入。
就单单说,朱元璋、朱标、朱允熥这祖孙三代,可都是重视的很。
“爷,额伦河。”
李景隆猛的抬头,“可算是快到了,再走下去,这些粮食,还不够运粮车队里吃的呢。”
额伦河,就在大宁府的边上。
往东南,往蓟州,入渤海。
而往西北,则是捕鱼儿海。李景隆心里可是清楚的很,这捕鱼儿海是个什么地方。
沿着额伦河走,果然能看到大明的旗帜,还有那标志性的红色塔楼。
“点拨点拨,送进去存好了。派人,严加看管,未得军令,擅自靠近粮仓的,斩立决。”李景隆跳下马,一边把缰绳递给手边人,一边开口说着。
“还有,把粮队里的马,都给喂饱了。要用上好的草料,别他娘的不经心。”
军营里的一切,对于李景隆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看到这么多的朝鲜兵,李景隆更是觉得诧异。
在京城时,李景隆就有听说,燕王十分擅长用别人的兵将来对付自己的敌人。
先前有说,朱棣勾上了兀良哈。
而现在,又是这么多的朝鲜兵。似乎,在朝廷中朱棣的那些风言风语,也不尽是空穴来风。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李景隆嘟囔一句,看到赵思礼,赶紧迎上去,“高丽侯,您身子骨可还成?”
“是,是,是。小的知罪,二爷您恕罪。”常福一巴掌一巴掌的,打在自己的脸上,声音清脆而响亮。
大都督府,这可是天职。当初,已故曹国公李文忠还活着时,就是同时兼着国子监和大都督府。
坐轿子里时,常升想事情,想的入神。直到宫城门口,常福掀开轿帘时,常升才被一阵冷风,激的回过神来。
“灾民,朝廷是得管。管好了,他们就能种地养活自己。可要是管不好,成了流民,到那时候,朝廷就是想管,也得大费周章了。”
朱允熥咬着笔杆,嘴里嘟囔着,“这些人,要是不贪,朝廷怎么还会担心,户部出去赈灾的粮食,被人给贪了。”
再翻开一本,朱允熥赶紧报喜,“皇爷爷,您看。蓝玉从北边送来的战报,锦山大捷。这时候,正围着开京呢。”
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这说的不错,你就这么写。大孙你记得,有将在外,无论是胜是败,都以安抚为主。万事,等他回了京城再说。”
常升进永安宫,悄悄的看一圈四周,朱元璋没在,只有朱允熥一人。常升心中一喜,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臣参见吴王千岁。”
常升点一点头,“臣知道的,不过臣已经下令,任何人不得声张。这是咱们自家的事儿,自己关上门偷着乐就成了。”
这话刚出,常升急着辩解,“殿下,常家一直都是虚职,何来的权势一说。您若说,常家势大,那臣无话可说。可常家,一不掌权,二不掌兵,何来的权势。”
大都督府,这可是实打实的实权。大都督府说一句话,就连兵部,都要给几分面子。更何况,这是开国公的大都督府。
“对,要么哪来的,还哪去。要么,你就再举荐一人。再怎么,别人也挑不出,你常家的毛病来。”
因年前就说过,因此刚送到时,内库府,就赶紧的给马皇后送来。
这根圆杵,可是有一定的年头了。还是至正年间时,马皇后嫁给朱元璋,随身带着的娘家物件,就有这么一根圆杵。
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教些东西给常氏。对于这个儿媳妇,马皇后是越看越喜欢。心肠好不说,最重要的是不争不抢。
倒是马皇后先开口问了,“常升到这儿来做什么。我听玉儿说,你让常升去了大都督府。他很少带兵,让他去大都督府,合适吗。”
说到朱允熥,朱元璋嘴角微微抬起,“咱们这个孙子,把人心,玩的那叫一个透彻。”
手上刚刚放上一颗,朱元璋就抬起头,紧盯着外头。过了许久,才自嘲的摇摇头,“妹子,你说,常升若真的抗旨了,大都督府咱该选谁。”
再转向常氏,“参见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