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殿试
洪武十八年五月初二,天刚是鱼肚白时,数百学子,齐聚于奉天门外。一杆笔,一方砚,成了他们今日的必备所需。
学子们互相道喜、攀谈。
今日过后,国榜发时。得以高中的学子,或进翰林院,或奉旨往地方。但无论去往何处,他们都将是同窗。
众人心里清楚,往后的日子,他们将互相帮助扶持。
一道鞭响,学子们齐齐的站好,等着第二道鞭。左右太监,将学子们围在中间,只留出一个小口,供迟来或未来的学子进去。
“第一通鞭响了,你不能进去。”
学子急了,天不亮时,他就从城外赶往城中。因家中无势,他连城中驿馆都住不得。只得在城外一废弃城隍庙,勉强的过活。
晚上看书时,拿出烧了半截的蜡烛点上。也不敢看书太久,以怕蜡烛烧尽。
城外泥泞,路不好走。一双草鞋,陷入泥中,就难以拔出。因此,在路上耽误了许多的时辰。待入城时,天已大亮。
“公公,学生苦读圣贤,若是不中。倒也罢了,可被挡在门外,学生如何甘心。”
学生咬牙,冲着太监跪下。
心有不甘,却亦知进退。再如此僵持下去,恐怕连这奉天门都进不去了。
太监笑道,“你贪睡迟来,与杂家有什么关系。皇爷有旨,大明有律,迟到者,不得进去。”
学生急忙辩解,“可大明律有言,三通鞭后,方不得入场。这才第一通鞭,学生如何迟了。烦请公公行个方便,放学生进去吧。”
左右有人提醒他,“给公公塞些银子。”
“学生哪有银子。”学生涨红了脸,在打着补丁的衣服里摸来摸去,只摸到一个铜板。伸手递给太监,“公公,一点意思,不成敬意。”
太监脸色十分不好,“一文钱?果真是不成敬意”
人群被撞开,太监回头去看,极具谄媚,“王公公,您来了。”
王八荣冷冷的看着几人,扯着嗓子,“干什么呢,干什么呢,都不长眼睛是不是。吴王辇车就在后头,今儿吴王可是奉旨监考。误了吴王的大事,要了你们的脑袋!”
太监们唯唯诺诺退去一边,待朱允熥辇车到奉天门时,那个学生突然跪在辇车前。
“学生巴县举子蹇瑢参见吴王千岁,学生因故迟来,却不曾有违大明律。只奈几位公公,不肯放学生进去。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今科登榜,为国效力。”
太监们的脸色大变,急着把蹇瑢拉开。
辇车上,朱允熥向这边看来。眼底,几个慌乱的太监,一个跪在地上的学子。他冷冷的看着那几个太监,“王八荣。”
“奴婢在。”
“把这几个,拖下去杖责三十。为首那个,杖毙。国家取士,千秋大计。岂能被这几个阉人,坏了规矩!”
王八荣也变得狰狞,他太太是抬抬手。
左右殿前军,将奉天门外几个太监拖走。只留下围着一圈的学子们,面面相觑。
“给他一双鞋子,穿着这样的草鞋,如何面圣。”
说完,朱允熥回过头,恰逢第二通鞭响。朱允熥动一动手,辇车继续往前,穿过奉天门。
身后,蹇瑢深深拜下,“学生不敢忘殿下大恩。”
王八荣提来一双靴子,丢在地上,“殿下让杂家嘱咐你,好好的考。这双靴子,便是给你了。”
“学生谨记。”蹇瑢再拜。
那边,王八荣追上朱允熥,“殿下,奴婢已经把您的话,带给那个学子了。考得如何,也要看他的造化了。”
朱允熥回头看一眼,不禁笑道,“孤都忘了,他也是今年在考。王八荣,刚刚那个学子,你给孤看紧点。皇爷爷准了几个,随孤进吴王府的。若是不差,其中便有他一个。”
“殿下,这个学子什么本事,得您这么瞧好他”
没说完,王八荣的脑袋,就重重的挨了一下,“怎么,屁股上挨的那几下,又给忘了。孤告诉你,富贵可给你。但你若是敢插手前朝的事,孤饶不得你。”
第三通鞭响,奉天门打开。天下应试学子,鱼贯涌入。
按着礼部所排,纷纷站好。
朱元璋坐在最前头,透过珠帘,饶有兴致的看着底下的学子们。于他而言,这也只是他所主持的第二次殿试。
“今年策论是啥。”
李善长上前,“其一,刑赏忠厚之至论。”
“其二,开禁海疆于国之利论。”
“其三,黩武尚兵者盖以天下论。”
“吴王又给加了一道,开疆与守民平衡之论。”
朱元璋微微的皱眉,有些不悦,“又是这些老掉牙的题,咱听着,都觉得心烦。礼部、吏部,就不能出些别的题。也就咱大孙的那道,起的不错。”
李善长不敢接话,扯去别处,“皇爷,学子们都到了,您下旨开考吧。”
朱元璋点点头,再是太监走出珠帘,冲着场中众人,扯起尖锐的嗓子,“皇上有旨,学子开考。礼部、吏部,择良臣以监之。不得徇私,不得枉法,不得舞弊。”
场间,窸窸窣窣。
蹇瑢接过卷子,看一眼策论,不禁皱眉,“这定是吴王的出的题,礼部、吏部,他们不敢。”
“皇爷爷,咱们大明朝第二次科举,可真是人才济济。孙儿先前过奉天门时,瞧见这么多的学子,打心里头高兴。”
朱元璋笑道,“这才哪到哪,洪武三年的时候,那学子才多哩。乌央乌央的一大片呐,咱心里头瞧着都高兴。现在你看到的朝中的官员们,多半是那时候进来的。”
“就是这些人呐,都不长记性。你看看,现在都成啥样子了。”
李善长不禁唏嘘,也不敢反驳。
从洪武元年时,他便是文官之首。即便后来胡惟庸,也不得不对李善长毕恭毕敬。而那一年的科举,其中的中榜之人,多是李善长给录进来的。
因此,多有大臣,也称李善长为一句恩师。
直至今年,李善长仍然稳坐文官的第一把交椅。而朱元璋的那几句话,多少有些指桑骂槐的意思在。
朱元璋指着场中学子,“你下去瞧瞧,有瞧得上的,告诉给李善长。咱给个恩典,翰林院也不必去了,直接去你的吴王府,做你的属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