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孩子都能知礼仪,明廉耻
孩子们年纪小,口无遮拦。
可他们知道礼义廉耻,知道互帮互助。
刘娟气得发疯。
“我是孕妇,我就不让地儿咋啦?”
“大旺叔都没说话,你们喊屁呢!”
刘娟把一下午在于元亮那受的气,一股脑对着面前孩子们发泄。
空气窒息安静。
许久后,有个孩子怯生生小声,“可是驴车也是栓子哥家的啊,他也没上车。”
刘大旺怕刘娟发脾气对村里孩子们动手。
作为在场唯一长辈大人,他忙出声,“都别吵吵。”
“娟子,你收收腿,咱们挤一挤就回去了。”
刘娟不满撇嘴,忽然她想到什么,连忙捂住肚子。
“哎呀,我肚子好疼,是不是动胎气?都怪你们!要是我出事,你们得赔钱。”
“可别挤了,我肚子好疼呀!”
刘娟作势撒泼打滚无赖。
刘大旺是真怕自己和孩子们被赖上。
他叹气,“你们让让,别挤到刘娟。”
然后看向儿子刘栓跟苏铁柱还有李狗娃。
“你们仨走回去吧,路上注意着点。”
十一二岁农家小子,整天外面跑。
刘大旺倒是不担心,知道栓子铁柱他们仨肯定能走回去。
驴车往前走,朝小山村方向回去。
下午回来。
苏琬帮着收野味儿蘑菇。
让三婶、苏兰还有二嫂她们能专心做衣服。
别看苏琬会设计衣服,懂潮流时尚。
可真让她上手,那就是缝纫机的大灾难。
为节省针头、棉线和布料,她被牛桂花责令,白天不能靠近屋里碰衣服。
一下午,没见到几个孩子来卖蘑菇。
等五六点,看见他们扎堆上门。
“琬琬姐,送给你。”
几个女孩子扭扭捏捏。
终于好不容易选出个代表,走上前。
把手里的东西塞给苏琬,然后快速跑开。
苏琬朝手心看去,是个漂亮的蝴蝶发夹。
五颜六色、花里胡哨。
很符合这个年代的审美。
苏琬沉默,她真的要戴这样发夹吗?
看到几个女孩子偷偷张望过来的小眼神。
苏琬微微一笑,随手将蝴蝶发夹别在头发上。
真正美在于心灵,而不是外表浮夸。
苏琬戴上七彩蝴蝶发夹那一刻,再度成为整个院落最靓的崽。
要不是发夹塑料感十足。
大家要以为,是真蝴蝶。
“麻麻,是福蝶~!小福蝶!~”
“福福喜欢小福蝶~”
福福摇摆小手手,试图捕捉苏琬发梢。
引来众人哄堂大笑。
等到六七点,夕阳黄昏,天暮暗沉。
土砖房院落重归宁静。
苏琬盘算着账目,眉头微皱。
“怎么了?”
秦禹刚做好饭,从灶房出来,瞧见苏琬严肃神情。
“栓子、铁柱还有狗娃今天没来。”
一句话,不痛不痒。
秦禹从中嗅出不对劲,跟着皱起眉头。
孩子们每天来苏琬这卖蘑菇,能拿到两块五。
栓子跟铁柱,是村里孩子王,平时他俩采蘑菇最积极。
穷人孩子早当家,他们也都知道帮家里干活,减轻家中负担。
没道理会放着两块五不挣。
除非出啥意外。
不然就是再忙,哪怕熬夜写作业,也得上山采蘑菇挣钱。
苏琬站起身,“不能再等下去。”
“我去村长家大旺叔家还有狗娃家问问。”
秦禹点头,“外面黑,我跟你一块。”
说话间,秦禹进屋拿上手电筒。
手电筒光挺亮。
但现在八十年代乡下,漆黑一片,没啥路灯。
这点光打出去,只够照着脚下。
好在平时村里路走得多,熟得很,不至于翻沟里去。
刚出门,秦禹牵紧苏琬,将她往自己身旁拉近。
“跟着我走。”
苏琬打小村里山上跑。
她闭着眼,都能摸到路。
可这会儿,感觉到手被紧紧握着,还有传来的温度。
忽然放松几分。
黑幕笼罩,看不清前方的路。
可有秦禹在身边,仿佛拥有浩瀚星光勇气。
村长苏永胜家。
刘大旺跟李狗娃爹娘同样在。
各个满面愁容。
“苏老哥,李家婶子,实在难受,你们就骂我吧!”
“我刘大旺不是东西,是我没看好仨孩子。”
“我不是人,我该死”
刘大旺眼眶通红,啪啪往自己脸上扇大嘴巴子。
苏永旺一把撂下旱烟,拉住刘大旺。
“大旺,没必要。”
“你家栓子不同样没找着。”
“咱们心情,都是一样的。”
话音落下,李婶子哭得更大声。
“要是狗娃子出事,俺也不活了!”
李狗剩他爹李壮牛脸色阴沉。
“哭哭哭,女人家就知道哭!哭有屁用!哭得声响就能把狗娃子哭回来啊?”
真给他丢人。
苏琬站在门口,眉头皱起,她轻咳两声,引起屋里几人注意。
“永胜叔,铁柱他们还没回来?”
苏永胜满脸愁容,“苏丫头,你咋知道?”
“他们今天没来卖蘑菇。”苏琬诚恳解释。
“咋回事?”
她继续对着屋里几人询问。
见她是和秦禹一块过来。
想着人多力量大。
刘大旺把事情经过讲一遍。
得知这事居然跟刘娟有关。
苏琬皱得更紧。
老刘家还真是,不干人事。
铁柱他们再怎么说,还是没长大的孩子。
咋能丢下呢!
“永胜叔,大旺叔,壮牛叔,先别急,咱们去找找三个孩子吧。”
苏琬这会儿心里大概有个猜测。
她仔细回想前世,庐县81年五月份,走丢十七八个孩子。
年纪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两三岁。
后面这桩案子,到98年抓住几个人贩子,从对方口中破获得知。
只是那些已经被拐卖走的孩子,还有支离破碎家庭,再难回到当初。
苏琬很担心,铁柱他们仨是碰上人贩子。
苏永胜猛嘬一口旱烟,“叫上村里大家伙儿,一块帮着找吧,人多找的快。”
得知有孩子走丢。
整个小山村跟着动起来。
有人出人,有车出车,尽可能帮着出力找孩子。
八十年代前,村里大伙还是聚一块吃大锅饭的。
谁家有个啥事,几乎一起上帮忙。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自家没有出事的时候。
老刘家。
刘娟兴高采烈分着东西。
“爹,这是元亮孝敬您的烟。”
刘进光接过没拆封的红塔山。
脸上抑制不住喜色。
“行,小于这孩子,我看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