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章 行路难
咚!
张杨看到只剩寥寥几人的桌案,微微叹了口气。
何必呢?
蔡邕说道:“哪位公子先声夺人?”
这一次没人去上台了,张杨实力强劲,大部分人都是随手画画。根本不好意思上来丢人现眼。
张杨眼见无人上去,只好自己大步流星上前念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所有人听着,也没什么议论,场中的气氛很平静。四句诗出,众人代入场景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中的菜肴更是价值万钱。可是 我放下杯子,扔掉筷子吃不下去。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想要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覆盖了 山路。人生路途往往就是这样事与愿违。
但有些人功名事业的成就,完 全是出于偶然,譬如姜子牙没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经在溪水旁垂钓;
譬如 伊尹在遇见商汤之前,曾经梦见乘坐小船从太阳和月亮旁边经过。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太多啊,我如今在何方总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万里 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全场寂静,连太阳也黯然失色。这一首给人带来了比之上一首还要震撼。
每个人心里都有波澜壮阔,只是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也不能实现。
儿时的梦想,青年时的理想,中年时的无奈。现实狠狠的给人一棒子。
当一个人与他们之间的差距比较小时,众人都想追赶,心中都很嫉妒。双方的距离拉开得太远,就只剩下钦佩。
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稚叔这一首诗写的真是深入人心,令人感慨良多啊!蔡邕感叹道。
在场的士子们无不佩服。
萤火岂敢与皓月争辉?
薄纱下的蔡琰早就激动的不行了,要不是人多她都想不顾礼节上去抱着张杨了。
在场众人也不会傻到看不出来了,这就说明此次诗会结束了,蔡琰早就倾心张杨了。不过既然说三轮诗词,那就得三轮。只是恐怕最后一轮就是张杨的个人秀了。
此刻,张杨自信的说道:“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最后一轮大家随便出题,我只需五步,便可出口成诗。”
嚣张,太他妈的嚣张了。这张扬真是狂傲至极,五步成诗。自古以来都没听闻,他竟然敢?
蔡邕也有些担心张杨做不出诗,下不来台,然后劝慰道:“稚叔,不要做没有把握的事,这场诗会你已经……”
蔡师,不用多言,杨自有分寸。
在场的士子们议论纷纷。统一战线,一定要出一个难题,难倒张杨。不然这件事传出去不是说他们这群人出题都不会吗?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想到一个点子。让张杨进退维谷。
让张杨作诗反映百姓疾苦,不过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不好的事,对于张杨来说,这就是想出来让他刷名望的。
众所周知,现在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百姓马上就要揭竿而起了,大汉也快乱起来了,没有人有精力拿他的这首诗找不自在。
想到此处,张杨故作深沉向前走了两步,然后略微思索开口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接着又缓步向前,念出了最后两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非常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你就是让一个,平头百姓听了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针见血!
诗中描绘的农民没有说是何原因,但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
朝廷税杂,盘剥百姓。
地方官员,盘剥百姓。
世家大族,盘剥百姓。
地方豪强,盘剥百姓。
一切的一切,所有受伤的人只有平民百姓。
这首诗可以为张扬获得极大的名望,但有利就有弊。
抨击朝政,这首诗一出雒阳就让张杨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汉灵帝也不会太在意,自己身体虚弱已经快要殡天。他现在就希望自己儿子重整河山,一展拳脚。
宦官那边倒是可能会有动作,只要张杨打点到位不过是不痛不痒。
全场鸦雀无声,不敢做评价。这要是被有心之人利用,自己可就引火上身了。
不过倒是有几个人拍手叫好,一位就是随行的曹操曹孟德。
其他几人倒是不认识,想来不是愣头青就是心怀百姓之人。
张杨对几个支持自己的人抱拳行礼。几人也是拱了拱手。
底下众人议论纷纷,不过大多数都是敬佩张杨敢说的,只是碍于一些事不敢力挺。
蔡邕赶紧维持秩序,解散诗会。招待不周待到日后,再来我蔡府时必有重谢!
很快众人散去。
蔡邕面色苍白 ,“稚叔今日何出此言?”
“蔡师,我今天之诗立场明确,就是替百姓发言!”
“你可知道今天的事传到朝廷,会给你带来多大的麻烦吗?”
“弟子自然知道,但是如果天下大乱呢?皇帝刘宏无法对我下手呢?”
蔡邕沉思片刻,说道:“莫非是天平道?我在陈留老家时他们确实是庞大无比。”
“蔡师所言极是,正是太平道!而且明年必反,所以我才有把握。”
蔡邕这才放下心来,一旁的蔡琰默不作声。听到张杨无忧也是露出笑脸。
“蔡师,今日的……”张杨嘿嘿一笑话没说完。
“你和琰儿我早就知晓。今天就把她交给你,不过你还有点流程一点也不给我少!”
“蔡师所言极是,我要是愧对琰儿天打雷劈!”
张杨说的情真意切,蔡琰听得喜不自胜。
蔡邕满意的点点头问身后的蔡琰“琰儿你意下如何?”
“全凭父亲大人做主!”蔡琰娇羞的看了张杨一眼。
郎有情妾有意,正所谓情投意合。
“真是女大不中留啊。”蔡邕感叹道。
“既然如此那我明天就让云长送上聘礼婚书,至于黄道吉日我昨日已经让人看好。最近是没有了,娶回门得回上党了。”
张杨和蔡邕来到大堂,一边讨论婚礼之事一边用膳。
推杯换盏 称谓,也变成岳父,贤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