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朱雄英:文武之道在于平衡
明朝的疆域并不算大。
尤其是在洪武年间。
基本上就是前宋的所有地盘。
再加上幽云十六州。
之后的建州等地说是国土。
其实也只是羁縻罢了。
不是朱元璋不想打。
而是大明国力实在不允许。
自己人眼看都养活不起。
再继续向外扩张,那跟找死有什么区别?
后来的朱棣虽然打了几场仗。
但更多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打仗的欲望。
打完就回来,并没有真正的统治那个地方。
等到朱祁镇把几十万精锐葬送在土木堡之后。
整个大明就彻底从进取转变为防守了。
在这区区不到百年的时间里。
大明从重武变成重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使得这个汉人最后的王朝从盛转衰。
很难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是朱雄英知道,无论是重文还是重武。
都是错误的。
【文武之道,只有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重武肯定不行。】
【唐朝时候重武,虽说给大唐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强盛。】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这种强盛是以后世子孙的悲惨为 代价的 。】
【清晰的告诉了武将掌权的后果。】
【一旦兵权没有了制约。】
【军队里的士兵就会只认将领,不认皇帝。】
【所有人都觉得宋朝的过犹不及。】
【但那是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宋朝。】
【以结果倒推原因。】
【要是站在赵匡胤本人的角度来看。】
【真不一定会比赵匡胤做的更好。】
【在宋之前, 五代十国的经历。】
【让赵匡胤不得 不防着手下的武将。】
【因为之前都是武将造反,把皇帝给杀了,然后夺了皇位。】
【而且还不止一家这样。】
【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
【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像赵匡胤这种留下前朝皇族的人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从来都不觉得自己错的原因。】
【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他的做法已经是仁慈的不能在仁慈了!】
【至于杯酒释兵权,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因为赵匡胤都不知道自己建立的大宋能够持续多久。】
【说不定哪天就被篡位了。】
【以文御武,已经是赵匡胤能够想到的最优解了。】
【历史也证明了赵匡胤的选择确实是对的。】
【否则大宋也不会立国那么久,几乎都没有发生什么武将叛乱的事。】
听到朱雄英的心声。
朱元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没想到朱雄英竟然会这么看赵匡胤。
自己起于布衣。
对于赵匡胤这种人是不怎么看得起的。
不是因为赵匡胤夺了后周的江山。
而是赵匡胤的手段实在不够狠。
武将叛乱杀了就是了。
却忽略了那是一个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年代。
朱标的心中同样感到十分的震惊。
并且偷偷的看了自己的父皇一眼。
和父皇的想法不一样。
朱标看到的东西似乎更多一点。
父皇之所以能对大明掌控的这么牢固。
完全是因为大明没有所谓的门阀和世家的原因。
大明之所以没有世家和门阀。
一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连年征战。
总有那些不把门阀和世家放在 眼里的人。
对他们动手。
尤其是当年的黄巢。
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不仅仅只是一句诗而已。
二就是因为元朝这个外族建立的朝代。
只认自己人,除了自己人之外的所有人,全都被他们当成奴隶一样的存在。
他们甚至把人都分成了四等。
并且对四等南人随意的虐杀。
等到父皇把这些蒙古人 赶走之后。
别说是世家门阀了。
就连大一点的势力都没有了。
父皇当然能够随意的掌控大明。
而不用像赵匡胤那样,为了稳住那些老兄弟。
只能选择杯酒释兵权的做法。
试想一下,要是之前的李善长等人是从五代十国活下来的存在。
父皇要想稳定皇位,十有八九也会选择杯酒释兵权这样的做法。
甚至连离开金陵,试探人心的做法都不敢有。
真要是这么做的话。
李善长等人纠集的可就不只是区区万余乌合之众。
而是十万甚至数十万带着攻城器械,真正能打仗的士兵!
只是自己之前还被蒙在鼓里。
要不是听到朱雄英的这番心声。
就连自己都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还好还好。
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朱标的心中无比的庆幸!
【不过宋朝也并非没有错。】
【要不然也不会被外族欺负这么多年。】
【以文御武是一个手段。】
【但是这个手段却过于极端。】
【文臣管理武将。】
【只负责管理,不需要担责任。】
【仗打得好了,功劳大部分是文官的。】
【仗打的不好,锅全都是武将的。】
【而相关的文官不仅没有责任,甚至还有可能因此升迁!】
【这简直就是给这些文官一张真正的免死金牌。】
【可比皇爷爷的免死金牌靠谱多了。】
听到自己孙子的话。
朱元璋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愕然之色。
当初立国的时候,自己确实是赏赐一些功臣有免死铁劵。
但是咱也是真心拿这些东西奖励他们的功劳。
只要不犯谋反之罪,都可以凭借免死铁券免除死刑。
怎么到自己孙子嘴里,就变成了自己的免死铁券补靠谱了?
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因为朱标的死而大肆屠戮功臣。
所以自己赏下去的免死铁券基本上都还没有用过。
虽然李善长当初也赏赐了一面免死铁券。
但是李善长犯的是谋反之罪。
自然不在赦免之列。
所以朱元璋对于朱雄英的话 很是纳闷。
不过转念一想,朱元璋就释怀了。
因为以前宋的制度而言。
确实没有一个文官的死是被朝廷公开处斩的。
朱元璋可自认做不到这一点。
从这方面来看。
前宋的某些制度。
确实要比自己的免死铁券还要来的强一些。
只是朱元璋对此毫不关心。
真正关心的是朱雄英嘴里的如何平衡文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