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唯有君臣同心,才能让华夏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
三国时期。
黄龙二年正月,微风飘雪。
吴大帝孙权身着玄色冕服,雅坐于小亭之中,伴着轻风拂面,手指轻拂琴弦,琴音时而如泉水流淌,时而如飞瀑奔流。
身旁的随从,正煮清香淡茶,动作熟练地为主公斟茶,一静一动中,消减了冬日里的寒意。
而园中的红梅,争先绽放,像是披着红锦的美人,别有一番景致。
此时此刻,孙权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吟咏:
“上天同云,梅雪雰霏。益之以霈霖,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正在这时,远远传来一阵喧哗声。
孙权眉头一拧,轻声对随从说:“去看看,是何人叨扰这份清净?”
随即,卫温、诸葛直走过来,见孙权在雪中抚琴,两人相互对视一眼。
他们突感来得不是时候,硬着头皮行礼之后,卫温禀报:
“主公,一万兵士已经筹备好,三十艘船的食物和淡水,也已经备齐,择日即可出发!”
孙权啜一口茶,挑了挑眉梢,单手微抬,示意卫温继续陈述。
恰好这时,天地间出现了画卷,他们三人齐齐转头,看到溥仪的阿玛正手握密函。
孙权率先开口:“你们二人,对此有何看法?”
卫温作为水师统领,见到“海军”二字,立即被勾起了好奇心。
他前倾着身子,仔细观看,听闻孙权的问话,一时之间,还没缓过神来。
而站在一旁的诸葛直,瞪圆双目,下巴微张,连忙应道:
“这军船比我们强大百倍,是闻所未闻的巨型船只,居然还是铁甲制成,太不可思议了!”
“这样的船,看起来又大又稳,行进速度也快!真是好船啊,绝对所向披靡!”
言罢,诸葛直还伸手擦擦嘴角,担心自己真流出了口水,眼中的艳羡难以掩饰。
卫温也点头附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主公,这船只造型独特,看上去它的防御性能会更强,犹如猛兽一般傲视天际。这样的船只,必能让华夏的威名传扬四海!”
然而,孙权却轻叹一声,他的关注点,与他们俩人不同。
沉思良久,孙权才感叹道:
“孤更好奇,他们为何不在沿海布防,敌国在海上屯兵3万,而不自知?这种过失是何人之罪?”
一句话,顿时提醒了卫温和诸葛直。
可他俩也意识到这话没法接,不能说是掌权人的过失,也不能说是将领的过失。
于是,他俩心照不宣的选择沉默不语。
孙权却拔高声音说:
“可是,那些年轻的海军,真令人振奋,他们居然发自内心,说出战斗誓言,真是了不起啊!”
“保卫疆土势必要付出血的代价,你看他们誓死保卫家园,是何等地壮烈!有这样的忠诚之士,是华夏之福!”
卫温和诸葛直闻言,对那些海军流露出敬佩之色。
他俩深知,面对外敌侵犯,唯有君臣同心,才能让华夏立于不败之地。
……
与此同时。
大明王朝。
永乐三年,五月初五,正值端阳日。
在奉天殿中,明成祖朱棣坐在华丽的龙椅上,神情肃穆。
阳光从朱漆描金的窗户和殿门中照射进来,折射出熠熠光芒,犹如神明眷顾一般,使得整个大殿,都弥漫着神圣的氛围。
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典礼,这是明成祖即位后,第一次举行这样的庆典,让文武百官见证首次下西洋的壮举。
朱棣千挑万选,选中郑和做这次下西洋的正使太监。
这一年,郑和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身材魁伟,威风凛凛。
而最令朱棣欣慰的,则是此人同时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坚信郑和一定能够完成这次远征。
“微臣郑和,拜见陛下!”郑和高声禀报。他双膝跪地,眼中闪着亮光。
朱棣抬手示意让他起身,眉眼含笑地问:
“郑和,此番下西洋非同小可,你可有信心担此重任?”
郑和脸上洋溢着喜悦,躬身回答:“陛下,臣愿竭尽全力,完成使命。臣有信心带领船队平安归来!”
朱棣颇为满意,对郑和的能力深信不疑。
早在靖难之役的时候,郑和就展现出军事才能,让朱棣对他刮目相看。
但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棣却郑重其事地说:
“郑和,你要面对未知的风浪和危险,但朕相信你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搜寻到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不要让朝廷失望!”
&34;请陛下放心,臣必不负所托!”郑和认真地说道。
在内侍官的指引下,群臣齐刷刷的跪倒在地,三跪九拜中,将这场庆典推向了高潮。
朱棣见到这一幕,瞬间面露喜色,心中默默地祈祷着,船队能顺利凯旋。
然而,当朱棣看到溥仪召集海军时,当即脸色一沉。
“先帝的巢湖水师,正是建立大明王朝的根基。朕的福船高大如城,倭船矮小,相遇之时,犹如车碾螳螂。”
朱棣指着郑和高声询问:
“你说说看,要是让福船横踞在福建沿海,怎会让倭人在海上屯兵?竟能有三万之多?”|
“这华夏的战舰,怎会任由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耀武扬威?”
朱棣越说越是愤怒,直接起身在殿中来回踱步,胸口随着气息上下起伏。
郑和也很生气,但看到皇帝的情绪过于激动,连忙安抚:
“见军舰上年轻人,却是满腔热血,他们要是能果断出拳,定能给诸国列强一些颜色!陛下,让我们静观其变!”
朱棣听闻,心中也有些好奇,不知接下来的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