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曝光觉醒年代,震惊诸天帝王! > 第11章 年幼皇帝,配上年轻摄政王,让人心惊胆战!

第11章 年幼皇帝,配上年轻摄政王,让人心惊胆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一刻,在视频画面中。

    溥仪双腿交叠,舒服地靠在明黄色的软榻上。

    随着时钟的敲响,《颂龙歌》的旋律缓缓流淌。

    悠扬的歌声,渐渐变成激昂的旋律,响彻整个养心殿。

    “於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蔓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然而,小溥仪并不觉得这曲子好听,至少没有乳母轻声哼唱的摇篮曲那般悦耳。

    不过,他很喜欢这首歌里的一句话:

    “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

    他晃动着小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句歌词,仿佛在品味其中深远之意。

    太监凑过来,附和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万岁爷的,四海的百姓,也都是皇上您的。”

    小溥仪挑高声音,顺势反问:

    “那你也是我的吗?”

    太监满脸堆笑,应声道:

    “当然,就连奴才我也是皇上的!”

    小溥仪很满意这个答案,向太监点了点头。

    登上皇位后,小溥仪过着恣意快乐的生活。

    殊不知,在这座皇宫的华丽外表下,大清王朝早已风雨飘摇。

    与此同时,溥仪的老爹摄政王载沣,则是一筹莫展。

    载沣独自在书房里,紧皱着眉头,目光投向窗外,显得烦躁不安。

    皇宫内外的紧张气氛,让他倍感压力,立宪派的声势日渐高涨,可他却束手无策。

    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他,民众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他们渴望平等对话的机会,想要改变千年的封建王朝。

    在过去,只有相当级别的谏臣,才能接近皇帝,陈述个人建议,否则就会丢了性命,谏臣掉脑袋也比比皆是。

    可如今,各地成立的咨议局,却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气象。

    各地代表纷纷上书朝廷,请愿召开国会,坚决要求畅抒己见。

    对于历经千年、深受封建制度束缚的国家来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载沣又坐回书桌前,闭目沉思,试图寻找应对之策。

    比如:如何平息民众的愤怒,如何化解目前的危机。

    正在他思考时,一封特殊的请愿书,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封请愿书,字里行间中,充斥着强烈的怨愤和不满之情:

    “国家岌岌可危,非速开国会不能挽救,今第三次请愿,势不能再如之前和平。”

    这番话说得如此尖锐,又让他感觉到一股沉重的压力,同时,也让他明白,事关国家的未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然而,终究是晚了一步。

    宣统二年,10月初,连续几天大雨倾盆而下。

    10月7日清晨,刚刚转为微雨。摄政王载沣趁机出京,去外地公干。

    而那些请愿团,直接坐在王府门前,等待摄政王的露面。

    他们的心情,如同天气一般愁云惨雾,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就在大家默默苦等之际,突然冒出两个年轻小伙:牛广生和赵振清。

    他们年轻而坚毅,一齐从腰间抽出匕首,咔咔两刀,在自己大腿上和胳膊上,各割下一块肉。

    鲜血飞溅,瞬间染红了百姓的双眼。

    虽然疼痛难当,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反而用自己的鲜血,涂抹在那份请愿书上。

    他们狂喊着口号:“华夏万岁!”“诸代表万岁!”声音充满坚定和热血。

    这一幕,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

    雨水、血水和百姓的泪水,统统汇聚在一起,滴落在摄政王府的门前,宛如一幅悲怨的画卷。

    载沣得知时,被这两个勇敢的年轻人,深深地触动。

    他们割肉写血书,用自己的行动,将心中的愤怒和对改变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份请愿书上的字迹,仿佛也被他们的热血而激活,变得更加生动有力。

    在这一刻,载沣感受到,民众对大清王朝,还抱有希望,他不禁流下两行热泪。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观,必须想办法组建内阁,赶紧召开国会。

    10月22日,请愿的人们,一扫多日的焦愤,终于拜访了摄政王载沣。

    从这天起,载沣与各地咨议局的代表,进行频繁的交流,倾听民众的心声。

    为此,他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封建制度,逐渐扩大谏臣的范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向朝廷表达意见。

    然而,小皇帝对朝政的变动,却浑然不知,正忙着让太监们,孵化手里的鸟蛋。

    年幼的皇帝,配上年轻的摄政王,着实让人心惊胆战!

    ……

    与此同时。

    大唐王朝。

    贞观八年,盛夏时节。

    唐太宗正在勉力批阅一份又一份的奏折,心情十分烦躁。

    身旁的中书令见状,立即命人端来解暑养心茶,劝道:

    “陛下,歇息片刻吧,炎热的天气,不宜过度劳神。等魏大人前来,臣再通禀陛下!”

    唐太宗闻言,将奏折推了一推,不顾形象地接过茶盏,咕咚咕咚地一饮而尽。

    他歪着身子,侧躺下来,又拿起奏折开始翻阅。

    不料,陕县丞皇甫德参的奏章,直接触怒了唐太宗,他气得直骂:

    “大胆!竟然敢诬陷朕,说朕修建洛阳城劳民伤财!”

    恰好这时,魏徵被太监带进殿中,察觉到皇帝的不悦,他躬身行礼后,立即开口询问:

    “陛下为何如此烦心?”

    唐太宗一把将那本奏书丢向魏徵,怒气冲冲地说:

    “你看看吧!完全在诋毁朕!朕要给他治罪!”

    魏徵扫了一眼奏章,已经了然于胸,便宽慰道:

    “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君主之心。言辞激切就看成毁谤,陛下,这是何道理?”

    唐太宗再次接过中书令递来的茶水,轻啜一口,仔细琢磨魏徵的话,觉得有些道理,便收回了成命,下令:

    “来人,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话音刚落,他就看见溥仪的悠然自得,与摄政王的忧心忡忡。

    唐太宗想考一考魏徵,便问道:“爱卿如何看待此事?”

    魏徵直截了当地回答:

    “在朝廷上,讲真话要有勇气和能力。只有敢于讲真话,才能拿出切实的决策,制定可行的措施。不能让民众积怨太久。”

    “长期以来,朝廷没有倾听百姓的心声,所以才会有百姓的过激行为,幸好这摄政王意识这一点,但还需更多历练!”

    唐太宗听闻后,为刚刚的鲁莽而羞愧。

    他在心里暗暗感叹:

    幸亏魏徵的直言进谏,否则自己也会像载沣那般,落得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