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五代十国演义 > 第一百一十四回 孙汉韶构陷张业 苏逢吉冤杀李崧

第一百一十四回 孙汉韶构陷张业 苏逢吉冤杀李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后蜀国广政十一年,公元948年,后蜀国皇帝孟昶,继位已经第十五年了,今年刚好三十岁。

    十四年前,他十六岁,刚继位的时候,朝中的功勋元老、权臣主要是二赵、二李、二张、一王。二赵,便是赵季良、赵廷隐。二李便是李仁罕、李肇。二张便是张业、张公铎。一王乃是王处回。

    结果,三个月内,孟昶便联合二赵,杀死权臣李仁罕父子,罢黜李肇。

    七年前,他又将赵廷隐、王处回、张公铎等免去节度使职务。

    三年前,李肇、张公铎均已病故。

    两年前,宰相赵季良业也已经去世。所幸国内太平,十余年无事。

    前蜀国时,宦官王承休曾经出任天雄(秦州)节度使。孟昶(孟仁赞)引用此例,命宦官田敬全,遥兼永平(雅州)节度使。蜀人群起抨击。

    李仁罕的外甥张业,担任司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生活奢侈,常常故意压低价格,强行购买别人的土地、宅子;又把官府通缉的逃犯藏在自己家里;而且私设囚牢,囚禁还不上债的欠债人,有的欠债人甚至饿死、冻死在里面。

    其子、检校左仆射张继昭,喜爱击剑,曾经跟和尚归信,一同造访击剑名家。

    右匡圣都指挥使孙汉韶,即五太保李存进(孙重进)长子,之前投奔后蜀国,跟张业结怨,于是秘密诬告张业、张继昭阴谋叛变。

    翰林承旨李昊、奉圣控鹤马步都指挥使安思谦等人,再乘机从中陷害,遂构成大狱。

    七月十七日,张业进宫朝见,孟昶(孟仁赞)命卫士在中书省把他诛杀,下诏暴露他的罪恶,没收他的家产及人口,男当奴、女当婢。

    枢密使、保宁(阆州)节度使、兼兼侍中王处回,也专权、贪污,出卖朝廷官职、制造冤狱,各地向政府进贡,都先送给王处回,然后才呈献宫库,所以家产有百万之巨。儿子王德钧,也骄傲蛮横,不可一世。

    孟昶因张业已死,倒也顾念旧情,不忍心再杀王处回,于是命他回家休养,王处回恐慌,呈请辞职。孟昶调他为武德(梓州)节度使兼中书令。不久,王处回请求告老还乡。孟昶命王处回以太子太傅致仕。

    孟昶(孟仁赞)打算任命普丰库使高延昭、茶酒库使王昭远,当枢密使,但二人的名望地位不够,于是先任命二人为通奏使,知枢密院事。国库的金银绸缎,王昭远随意取用支出,不再记账。

    孟昶(孟仁赞)命翰林承旨、尚书左丞李昊,为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命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徐光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二人俱兼同平章事。

    奉圣控鹤马步都指挥使安思谦,打算把元老宿将全部排除,于是诬告卫圣都指挥使兼中书令赵廷隐谋反,趁夜出兵包围赵廷隐的府邸。

    幸好,山南西道(兴元府)节度使李廷珪,正在京师朝见,向孟昶(孟仁赞)保证赵廷隐清白无辜,赵廷隐才免一死。赵廷隐乃声称有病,坚决辞去军职。孟昶(孟仁赞)批准,任命赵廷隐为太傅,封宋王。

    自此,二赵、二李、二张、一王,或死或贬,已经全部退出权力中枢,只剩下赵廷隐、王处回苟延残喘。

    却说郭威沿途所经,与士卒同甘共苦,小功必赏,微过不责,士卒有疾,总是亲自前去探视、抚慰,属下将吏无论贤愚,有所陈请,均和颜悦色,虚心听他说话。因此人人喜跃,个个欢腾。

    这虽是由冯道处得来的秘诀,但郭威能运用得当,也是难得。

    赵晖已探得王景崇降蜀,并私通李守贞,接连上表奏闻,汉隐帝刘承祐下诏,命郭威兼讨王景崇。

    郭威乃与诸将会议军情,讨论孰轻孰重,诸将计划先攻长安、凤翔。

    时镇国(华州)节度使扈从珂,亦奉调从军,独在旁献议道:“今三叛连兵,推李守贞为主,李守贞灭亡,两镇自然胆落,一战可下了。古人有言,擒贼先擒王,不取首逆,先攻王、赵,已属非计。况河中路近,长安、凤翔皆路远,攻远舍近,倘王、赵拒我前锋,李守贞袭我后路,岂非是一危道么!”

    郭威待他说毕,连声称善,乃决定分三道进攻河中:

    白文珂及刘词自同州,从西面进攻;常思自潼关,从南面进攻;郭威自率大军自陕州,从东面进攻。

    李守贞初闻郭威统兵,因他是后辈,毫不在意,且因禁军多数都曾经跟从自己麾下,多少曾受过自己恩惠,若一到城下,自己定可效法李从珂,一声令下,坐待禁军倒戈,不战自服。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八月底。

    三路汉兵,陆续趋集,统是扬旗伐鼓,耀武扬威。郭威所带的军队,更是军容整齐,刀戟鲜明,杀气腾腾。

    当下李守贞看了,已有三分惧色,凭城俯看,见有认识的军将,便招呼他上前叙旧。未曾发言,已听得一片哗声,统叫自己为叛贼,几乎无地自容,转思木已成舟,悔恨无益,只得提起精神,督众拒守。

    郭威在河中城东下寨。白文珂攻克西关城,在黄河西岸下寨。常思在河中城南下寨。

    不久,郭威见常思大寨不甚齐整,又见他并无将才,对左右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兵多徒费粮草。”

    遂令常思率军返回昭义,自己分兵驻扎城南。

    诸将争相请求立即进攻,郭威摇首道:“李守贞系前朝宿将,功高望重,又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况河中城西临黄河,城墙坚固,万难急拔。且彼据高临下,势若建瓴,我军仰首攻城,非常危险,恰如驱士卒赴汤蹈火,九死一生,有何益处?从来勇有盛衰,攻有缓急。时有可否,事有先后。不若且设长围,以守为战,使他插翅难飞。我洗兵牧马,坐食转饷,温饱有余,城中乏食,公私皆竭。然后设梯冲,飞书檄,且攻且抚,我料城中将士,志在逃生,父子且不相保,况乌合之众呢!”

    诸将道:“长安、凤翔,与李守贞联结,必来相救,倘或内外夹攻,如何是好?”

    郭威微笑道:“尽可放心,赵思绾、王景崇,徒凭血气,不识军谋,况有郭从义等在长安,赵晖往凤翔,已足牵制两人,不必再虑了!”

    乃发诸州民夫二万余人,命白文珂督领,环绕城墙,四面挖掘长壕,又筑起连垒,将河中府城团团围住。

    河中府大将马全义,每天夜晚率敢死队,出攻汉军营垒,多有杀伤。

    马全义,幽州蓟县人,十余岁学击剑,善骑射。十年前,他刚十五岁,曾经隶属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帐下。范延光叛乱,晋高祖亲自率军讨伐,范延光出降,晋高祖对他部下将士概不追究,当时马全义也在籍中,补为禁军。因不得志,遂遁去。

    至李守贞出镇河中,召置帐下。不过,李守贞贪而无谋,猜忌诸将,马全义屡为画策,皆不能用。

    过了数日,郭威见城上守兵,尚无变志,又对诸将道:“李守贞之前畏惧先帝,不敢嚣张。今见我辈刚刚从太原崛起,没有什么功名,有轻我之心,故敢造反。我正宜示弱,慢慢儿的制伏他。”

    遂命将吏偃旗息鼓,闭垒不出。但沿黄河遍设火铺,延长至数十里,命部兵轮流巡守。又派水军舰船巡逻黄河河滨,日夕防备,水陆扼住。遇有间谍,全部捕获。

    于是李守贞计无所出,只有驱兵突围一法。偏郭威早已料着,但遇守兵出来,便命各军截击,不使一人一骑,突过长围。所以李守贞士兵,屡出屡败,屡败屡还。

    李守贞又派使者携带蜡丸密书,分头求救,南求南唐,西求后蜀,北求辽国,均被汉营巡逻士兵擒获。城中日益穷蹙无计,渐渐的粮食将尽,不能久持,急得李守贞日蹙愁眉,窘急万状。

    国师总伦,时常在侧,李守贞当然加以责问。

    总伦道:“大王当为天子,人不能夺,惟现在分野有灾,须待磨灭将尽,单剩得一人一骑,方是大王鹊起的时光!”

    李守贞尚以为然,待遇如初。利令智昏,一至于此。

    王景崇据住凤翔,既与李守贞勾通,受他封爵,便杀死侯益家属七十余人,只有侯益子侯仁矩,曾担任天平(郓州)行军司马,在外得免。侯仁矩子侯延广,尚在襁褓之中,乳母刘氏,用自己的儿子替换,抱之潜逃,乞食至汴京。

    侯益大哭,哀请朝廷诛灭叛党复仇。

    汉隐帝传诏军前,促攻凤翔。

    赵晖这时已开始进攻,与王景崇相持。

    王景崇急忙派使者向后蜀皇帝孟昶求救。

    赵晖探知后蜀军来援王景崇,已至散关,当即派遣都监李彦从,与部将赵弘殷等,秘密出军袭击,杀退后蜀兵,且乘势夺取凤翔西关。

    王景崇退守大城,赵晖屡用羸兵诱战,不见王景崇出师。乃心生一计,暗令千余人绕出南山,悄悄换了后蜀军的军装,张着后蜀军旗,从南山趋下。又命围城军士,佯作慌张,佯称“蜀兵大至”!

    王景崇正眼巴巴的望着后蜀国增援,一听说后蜀兵到来,还辨甚么真假,即派兵数千往迎。出城未及里许,蓦闻一声号炮响,赵晖军四面杀到,把数千凤翔兵围住,凤翔士兵,方知中计,可怜进退无路,统被赵晖军杀尽。

    王景崇闻报,徒落得垂头丧气,懊悔不及,从此不敢轻出,再派儿子王德让,前往后蜀国乞援。

    后蜀国皇帝孟昶,派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率兵救援凤翔,另派雄武(秦州)节度使韩保贞,引兵出汧阳,牵制后汉军。

    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毋昭裔上疏劝阻,孟昶(孟仁赞)不理。

    王景崇儿子王德让,先行入报,王景崇才令部将李彦舜等,出迎后蜀兵。

    赵晖得知后蜀兵来援,急忙分兵遏守宝鸡。

    后蜀广政十一年,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十月二十一日,安思谦大军进入后汉境内。安思谦在竹林中设下伏兵,派大将申贵,率军二千人直向模壁。

    次日凌晨,申贵率数百老弱残兵直逼宝鸡,汉军见后蜀兵稀少,出城追赶。后蜀老弱残兵边战边退。

    汉军追至竹林,突然,后蜀军伏兵四起,汉兵大败而还,逃到宝鸡城下,待要进城,突然城上万箭齐发!

    原来,宝鸡城已被后蜀派兵夺去。

    幸赵晖先事预防,恐宝鸡守军太少,不足抵挡后蜀,更派大将赵弘殷领精兵五千人援应,途中遇着败军,两下会合,即来进攻宝鸡。

    后汉兵猛烈攻城,城上后蜀军,纷纷放箭。时赵弘殷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不料城上突然飞下一箭,正中赵弘殷左眼!所幸强弩之末,箭头扎得不深。赵弘殷一把将箭拔出,连眼珠子也拔了出来,扔到地上。

    左右劝赵弘殷退兵,来日再战。赵弘殷大怒,道:“今日誓破此城!”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又亲自率兵猛扑,竟然将宝鸡夺还。

    后来,赵弘殷因此功升任护圣都指挥使。后晋、后汉两朝,侍卫亲军只分为两军,骑兵成为护圣,步兵称为奉国。

    赵弘殷已经是禁军前十位最高级将领之一。世人多以为赵匡胤是白手起家,其实不然。

    赵晖再派五千士兵增援宝鸡。

    三天后,后蜀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才引军至渭水,接到申贵还报,始知先胜后败,大失所望。再欲进攻,因探得宝鸡有备,料一时不能攻下,遂对大众道:“敌势尚强,我军粮少,未便与他久持,不若暂退,再作后图。”

    后蜀军乃退屯凤州,不久后又撤回兴元。

    王景崇闻后蜀兵退归,再派使者向后蜀国告急,后蜀大臣多不愿发兵。王景崇再三求援,后蜀国皇帝孟昶下令,仍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出援。

    安思谦请先运粮五千万斤,方可出境。

    孟昶叹息道:“安思谦未曾出兵,先来索粮,意已可知,岂肯为朕进取?朕且拨粮颁给,看他愿出兵否?”

    乃发米数百万斤,交与安思谦。

    拖了几十天,安思谦才自兴元府出凤州,再由凤州进散关,另派部将申贵、高彦俦等,击破汉军箭筈、安都诸寨。

    宝鸡戍卒,出截玉女津,也为后蜀兵所败,仍然退归。

    时隔五十五天,安思谦再次进驻模壁。

    后蜀雄武(秦州)节度使韩保贞也出新关,同至陇州会齐,将攻宝鸡。

    赵晖再欲分军接应,因怕势分力弱,反被王景崇所乘,下令宝鸡驻军,严守城池,不得出战。一面移文至河中行营,向郭威求援。

    郭威正欲破灭李守贞,适值南唐国起兵,来援河中,不得不分兵邀击,暂缓攻城。

    原来李守贞幕府中,有游客二人,一是狂士舒元,一是道士杨讷。二人见李守贞困顿,特扮作平民,出城向南,求救于南唐。

    舒元易姓名为朱元,杨讷易姓名为李平,好容易混出重围,奔至金陵,吁请救急。

    南唐元宗李璟(徐景通)犹豫未决,谏议大夫查文徽,兵部侍郎魏岑,怂恿南唐帝出师。

    南唐保大六年,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十一月。

    李璟(徐景通)乃命北面行营招讨使李金全出救河中,以清淮节度使刘彦贞为副,查文徽为监军使,魏岑为沿淮巡检使,相偕俱出,自海州北上,攻击沂州。

    郭威上奏汉廷,派沂州刺史郭琼为东路行营都部署,以卫州刺史郭超为副,率军东征。

    李金全令部众暂憩,派遣侦骑侦察汉营,再定行止。探骑去了多时,至午未回,营中已备好午餐,一齐吃饭。那侦骑入帐通报道:“距此地十数里外,有一长涧,涧北有汉兵驻守,不过数百人,都是老弱残兵,请急击勿失!”

    李金全不待说毕,厉声叱退,仍然安坐吃饭。诸将莫名其妙,待至大众吃完饭,都至李金全面前,请立即出战。

    李金全又厉声道:“敢言出战者斩!”

    诸将默然退出,免不得交头接耳,私下诋毁李金全。

    待至夕阳西下,暮色苍黄,李金全又下令道:“营内队伍,须要整齐,各军器械,不得抛离,大家守住营门,毋得妄动,违令立斩!”

    诸将越加疑心,但军令如山,不敢不遵,只好依言备办。

    蓦听得鼓声大震,四面八方,都有汉兵杀到,统到营门前呐喊,几不知有多少人马。李金全营内,但守住营垒,无人出战,那汉兵喧嚷多时,恰也不打算进攻,四散而去。到了起更时,已寂静无声,方奉李金全命令,赶造晚饭。

    李金全问诸将道:“你们想一想,午后可出战么?”

    诸将始齐声道:“幸亏大帅料敌如神,才免了一场祸事,但究竟从何料着?”

    李金全微笑道:“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汉军将士皆身经百战,郭琼、郭超皆善用兵,难道我军远来,他们尚未侦悉么?涧北设着老弱残兵,明明是诱我过涧,进入他埋伏圈中。我军至晚不出,伏兵无用,当然前来鼓噪,乱我军心,待见我壁垒森严,无隙可乘,不得已知难而退,明眼人何难预料呢!”

    诸将方才拜服。

    李金全一驻数日,复探得汉垒严密,料知河中必危,便对诸将道:“郭威挂帅,李守贞断难幸免,我等进援,有损无益,不如退兵为是。”

    查文徽、魏岑等,前时乘兴而来,至此也兴尽欲返,即拔营退驻海州。且派使者入奏南唐元宗皇帝,详陈一切情形。

    李璟(徐景通)修书汉隐帝,婉谢前失,请仍通商旅,并乞他赦免李守贞。

    汉廷置诸不答,但接报赵晖情急,敕令郭威设法往援。

    郭威亲督兵往援赵晖,行抵华州,即派出几队兵马,翻山路绕到后蜀军背后,专门袭击后蜀粮草、辎重运输队。

    后蜀国山南西道(兴元府)节度使安思谦,因军粮不继,无奈退守凤州,上疏自请处分,后蜀帝孟昶(孟仁赞)并不追究。

    韩保贞得知安思谦撤退,也撤退到弓川寨据守。

    郭威接赵晖来文,说后蜀军粮尽,已经退去,因即折回。

    却说汉隐帝刘承祐继位,年仅十八岁,当时刘知远遗诏任命四位顾命大臣,就是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人。

    汉隐帝继位,转眼已经三年。起初,倒是任用勋旧,苏逢吉为首相,杨邠为枢密使掌机要,郭威为副枢密使主征伐,史弘肇掌禁军宿卫,四位顾命大臣同心协力,国内粗安。

    不久,四位顾命大臣之间,渐生嫌隙。

    之前,四位同平章事乃是苏逢吉、苏禹珪、窦贞固、李涛。李涛罢去,杨邠、王章、郭威皆升为同平章事,这时,同平章事便有六人之多。

    二苏失去吏部肥缺,另一位宰相窦贞固更加无事可做。

    郭威出讨河中李守贞等三藩,朝政尽归杨邠、王章、史弘肇三大臣主持。

    杨邠身兼同平章事、枢密使,军政事全由杨邠裁决,所有奏章,汉隐帝全部交给杨邠处置,他不点头,没人敢执行。军事以外,很多事情都陷于停滞。

    杨邠又兼管吏部,所有文武官员的升迁任免,皆由杨邠斟酌,而他又是重武轻文,他认为,过去二苏任命官员太多、太滥,以至人浮于事,打算加以改正,因此对文吏升迁,多方抑制。即使是县级的小吏,都要杨邠同意才能任免。对因父兄荫庇而得到官职的,往往裁减。

    杨邠曾经说:“国家强大,在于仓库充实,军队无敌,至于文学、音乐,不值得放在心上。”

    史弘肇负责巡察京城,抓到犯人,不问轻重,也不管律法规定,更不请示上峰,一律严刑拷打,然后杀死。

    三藩叛变,京城人心浮动。他执法更是残忍,有时候将犯人割下舌头,有时候抽筋,有时候打断大腿,或者用尖刀插入胸口,搅来搅去,直至犯人失血而死。

    酷刑之下,盗匪一下子就绝迹了,但也有不少人冤枉而死。

    史弘肇宠信孔目官解晖,凡是违反军法,要囚禁的犯人,全部交给他严刑逼供,没有一个不招供的。

    史弘肇遥兼归德(宋州)节度使。他派心腹杨乙负责辖区征税事宜。杨乙仗势欺人,凶悍残暴,与史弘肇一样。节度副使以下的官员,远远见到杨乙就要下跪磕头。杨乙每个月都能征收到一千万文钱交给史弘肇。官民悲苦万分,无处诉说。

    王章主管三司出纳,努力寻找以前被忽视的蝇头小利,紧缩开支,加税增赋,竭力充实府库。三藩叛乱,朝廷大军出动一年多,力保供应不缺,粮饷及时。

    只是他征税赋税,太过刻薄、严厉。以前,民间缴纳田赋粮食,每斗以外,要多缴二升,称为鼠雀耗。王章却下令多缴二斗,称为“省耗”。

    从前,唐朝时,一百钱,称为一串。后来,改为八十钱一串。现在,王章下令,官府收钱时,八十钱一串;发钱时,改为七十七钱一串,称为“省陌”。

    又将矾、酒皆纳入朝廷专卖,凡是贩卖私盐、私矾、私酒的,数量再少也要斩首。

    王章讨厌文官,说:“这些垃圾,连算盘都不会打,有什么用?”给文官发放的粮食,都是军队不肯要的陈年旧粮。

    由是吏民交怨,恨不得将三大臣同时捽去。

    而宰相苏逢吉,一向贪赃枉法,为人更是表面仁慈,内心残忍。

    之前,汉高祖在世时,因天下大乱,盗贼四起,说了一句:“凡是强盗,不论抢劫多寡,一律处死。”

    苏逢吉亲自起草诏书:“所有盗贼本人,及前后左右邻居,连同本保居民全族处斩。”

    其他官员都认为太过分了,纷纷说:“盗贼本人都不是灭族重罪,何况四邻!更何况一保居民!”

    但是苏逢吉坚持,最后,迫于无奈,他只肯删去“全族”二字。平阴县十七个村庄居民因此被杀。

    更早,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苏逢吉担任河东节度判官时,刘知远因即将称帝,要向上天祈福,曾经命苏逢吉“净狱”,就是要把积累的案件尽快查清结案,将囚犯尽量释放。苏逢吉却把犯人全部斩首,回来报告说净狱完成。

    担任宰相以后,苏逢吉更是为所欲为,所作裁决,全凭个人喜好,以及能拿到多少好处。负责吏部时,更是公开贪污受贿。继母去世,他拒绝服丧。庶兄从外地来,没有先拜见他,却先见自己的儿子,苏逢吉大怒,叫人将其庶兄打死。

    因刘知远对他信任,没有人敢指责他。

    当时三藩叛乱尚未平定,朝廷中却有一位大员,坐罪屠戮。看官欲问他姓名,就是太子太傅李崧。

    从前汉高祖刘知远进入汴京,冯道、李崧被辽太宗裹挟北上,后来滞留镇州,刘知远以为他们都回不来了。冯道所有京中房产,都被刘知远赐给苏禹珪;李崧所有京中宅舍,都被刘知远赐给苏逢吉。

    先前,京城屡次易主,饱经战乱。李崧将家中的金银细软,在府内各处埋藏。苏逢吉既得李崧府第,凡宅中埋藏的宝藏,以及李崧在洛阳的产业,悉数占有。

    后来李崧侥幸回京,虽受命为太子太傅,仍不得给还家产。李崧自知寄人篱下,不敢生怨,又因房契尚存,出献苏逢吉。

    苏逢吉不好面斥,强颜接受。回家后,对家人道:“此宅出自皇上特赐,何用李崧献什么房契!难道还想卖我人情么?”从此与李崧有嫌。

    李崧弟李屿,嗜酒,酒后无德。曾经与苏逢吉子弟往来,酒后忘情,经常埋怨苏逢吉夺他房屋宅院。

    苏逢吉闻之,恨李崧更深。

    翰林学士陶穀,先为李崧所引用,至此却阿附苏逢吉,也出力诬陷李崧。

    可巧三叛连兵,都城震动,史弘肇巡逻都中,遇有罪人,不问情节轻重,一古脑儿当成叛军,全部诛杀。

    李屿的仆人葛延遇,替李屿经商,经常中饱私囊,被李屿杖责,并要求索回私吞的财货。

    葛延遇怀恨在心,遂与苏逢吉仆人李澄,同谋告变,诬告李屿谋叛,谎称李崧与其外甥王凝密谋,将在汉高祖陵园纵火,又曾经以蜡丸密信与李守贞私通。

    你想,陶穀一介文士,受过四书五经的教育,也能以怨报德,何况一个不识字的仆人!

    苏逢吉得了葛延遇诉状,正好乘隙报怨,遂将原状递交史弘肇。还派亲吏召李崧至府第,从容谈及葛延遇事,佯为叹息。

    李崧还道他是好人,愿以幼女为托。苏逢吉又假意允许,不让他回家,即命家人送李崧入狱。李崧这才识破苏逢吉刁狡,又悔又恨道:“从古以来,没有一国不亡,没有一人不死,我死了便是,何用这般麻烦呢!”

    被捉拿后,李屿在公堂上先与控方对簿,慷慨激昂地辩论。

    李崧上堂闻声,转头对李屿道:“任你舌吐莲花,也是无益,当道权豪,硬要灭我家族,无须喋喋不休了!”

    李屿乃自诬伏罪,但说与兄弟僮仆二十人,同谋作乱,又派人结交李守贞,并召辽兵。

    苏逢吉得了供词,竟改二十人为五十人。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十一月。

    汉隐帝下诏诛杀李崧及李屿兄弟,并诛杀其满门亲属奴仆,无论少长,悉斩于东市,葛延遇、李澄,反得受赏,时人都为李崧呼冤。

    李崧族灭,不无冤诬。然而,试问谁参与亡晋,谁参与降辽,卖国贼还想长享富贵吗?

    所以苏逢吉固然不应该杀李崧。而李崧之罪实无可恕!

    小子有诗叹道:

    遭谗诬伏愿拼生,死等鸿毛已太轻;同是身亡兼族灭,何如殉晋尚留名!

    途次过了残腊,便是汉乾祐二年,南唐保大七年,即公元949年。

    汉朝内乱,淮河以北各地饥荒,饥民纷纷南下,投奔南唐。南唐元宗李璟,遂派神卫都虞侯皇甫晖,率军一万,北上海州、泗州一带招安。

    汉朝蒙城镇将咸师朗等归降。

    武宁(徐州)将领成德钦,在峒峿镇击败南唐军,杀六百人,皇甫晖等退回。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