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题反诗黄巢落第 反桂州庞勋起兵
却说黄巢年纪渐长。他一向不屑于家族的私盐生意,一心博取功名,为朝廷效力。不过他几次赴京赶考进士科,竟然一直没有及第。
前几年,黄巢几次进京赶考,先后结识了几位大才子,著名诗人皮日休、罗隐、温庭筠和韦庄。他们可以说是才高八斗、名满天下了吧,却都和黄巢一样,多次名落孙山。
黄巢原来挺气愤,见这四位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也没考上,心理一下子平衡多了。
为什么皮日休、温庭筠和韦庄这样的才子都不能进士及第呢?《旧唐书》直言:“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
原来,唐朝时非常注重门第。唐朝时的宰相、高官,往往都出自崔、卢、李、郑、王、裴、高、韦、杜等十几个名门士族,真正出身寒门的很少。
唐初,科举考试,试卷封面上要写上考生的名字、籍贯,但是要用另外一张纸盖住,称为“糊名”。考官判定优劣时,并不知道这个考生是谁。女主武则天当政,为了笼络士族,取消了糊名制度。
主考官自己,一般都是出身士族大户,士族之间又相互通婚,关系盘根错节。阅卷的时候,看到士族子弟,格外亲切,当然格外关照,往往全部录取。即使不是士族大户,官宦人家,事先通个气,送点礼物,给主考官报上考生名字,也容易考中。而寒门才俊,机会就很少了。
韦庄本来出身名门京兆韦氏,他的先祖韦待价曾经担任宰相;曾祖韦应物,曾经担任苏州刺史。不过,到韦庄时,家道中落已久。
温庭筠出身太原温氏,也是名门望族。他的先祖温彦博,曾做过唐太宗的宰相,死后甚至获得陪葬昭陵的待遇。但是到温庭筠这一辈时,也早已家道中落了。
像他们这样的,家道中落的士族,称为寒门。寒门家庭想翻身,一般都重视子弟教育,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他们考不上,也是正常。
然而,寒门子弟,虽然无钱无权无势,但是毕竟还是士族子弟,也可以凭家世渊源结交权贵,获得进身渠道。温庭筠就攀上了唐文宗的庄恪太子,一时风头无两。
不过,温庭筠曾经得罪了宰相令狐绹,所以永无出头之日。温庭筠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已经成了老油条了,竟然靠替人代考、作弊为生。他非常善于作弊,能在考官的眼皮底下将答卷抄给买家。他年年都来考,靠作弊赚上一大笔。
你若出身不好,连寒门都算不上,其实也有机会。那时官场腐败,考场更是黑暗,每年都会有人半公开索贿。只要肯花钱,什么都好说。但是罗隐、皮日休、黄巢等人为人正派清高,又自恃有真学问,根本不屑于歪门邪道,结果每一次都名落孙山,怏怏而归。
不过,第二年,皮日休就考上了,虽然仅仅是榜上的最后一名。为什么皮日休能及第呢?这是名气问题。
皮日休去年落榜后,回家就把自己的诗,编辑成书,这次赶考之前,在京城广为散发。皮日休的诗,本来就有很大名气,这下子京城更是人人传诵,搞得一时长安纸贵。
主考官再不录取皮日休,就会惹众怒、被人耻笑了!
温庭筠、罗隐、韦庄和黄巢却再次落第,这次不是名落孙山,而是名落皮日休了。再过了很多年,五十九岁时,韦庄才终于进士及第。那时,他胡子、眉毛已经全白了。
罗隐其实原来叫罗横,因为十几次都没考中,发誓不再参加科举,才改名叫罗隐。
话说这时天下大乱,大礼入寇,黄巢想,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不如弃笔投戎,参加兵部主办的武科举。
去年秋天的州县选拔考核,黄巢顺利通过。今年一开春,黄巢便离家赴京赶考。
全国选拔出的武举子们,齐集兵部考场。
其中一位大汉,身长九尺,高大魁梧,虎背熊腰,一众武举子虽然个个高大威猛,此人仍显得鹤立鸡群。细看此人,只见他面色金黄,浓眉粗短,牛眼圆睁,不怒自威;大鼻子下,两颗虎牙微微突出,络腮胡赛似钢针,恰似金刚再世,又如罗汉重生。
正是:西天降下托塔天王,东海飞来屠龙神将。
此人端的是威风凛凛,正是曹州冤句县举子黄巢,字巨天。
“巨天贤弟,文武双全,愚兄看你,今番一定能够高中!”说话的是一位中年大汉,名叫曹全晸,字文宣,汴州开封人,年龄比黄巢大得多。之前,他也考过几次进士科,一直没有及第,与黄巢是难兄难弟。他身边站着两位高大的少年,面白无须,眉宇间露出英气,与曹全晸非常神似。
“文宣兄,怎么你也来考武科举?”黄巢知道,曹全晸文强武弱,他应该坚持考进士科。“这两位是?”
曹全晸朗声道:“巨天贤弟,这是我两个儿子曹翊、曹翔,自幼习武!他们跟我讲,这武举要容易考些!儿子,来,见过黄叔叔!”
旁边,一位青年,一身白衣似雪,看着黄巢,却面露不屑之色。只见此人,身长八尺,身材匀称,如玉树临风。卧蚕眉,丹凤眼,面如冠玉,唇若涂朱,英气逼人。此人乃京兆府万年县人士,出身高贵,乃是金吾大将军、山南西道节度使王宗之子,京城名少王处存。
很多举子纷纷向王处存施礼致敬。王处存向众人一一微笑点头,算是还礼。
又有一位青年,一身绫罗绸缎,浑身上下透出一股贵气,脸上带着傲慢,一看就是富家子。此人正与身边一干马屁精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解兵法。乃是洮州举子李系。
此人名门之后,将门子弟。他的曾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西平王李晟。八十多年前,李晟曾经平定河朔三镇叛乱、泾源之乱。当年朱泚叛乱,叛军占据京城,唐德宗出逃,正是李晟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后来吐蕃和南诏联合入侵,也是李晟打败他们。李晟因功先后被封为右金吾大将军、泾源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中书令、太尉、天下兵马副元帅、西平郡王,他的画像也陈列在凌烟阁,是一个几乎可以媲美郭子仪的唐朝中兴功臣。
考试共分三天。先易后难。
第一天考箭法。箭法又分好几科。
第一科是硬弓速射。考场内设有一个巨大的靶子。中间一圈是红心,直径一尺;向外每隔三尺画一圆圈。举子要站在两百步外站定,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口气连射三十箭。
李系站在靶子前。只见他左手持长弓,右手拉弓,那弓却纹丝不动。众举子皆大笑。李系红着脸,猛吸一口气,那弓稍微拉开了一些,但仍然没有拉满。只得尴尬退下。
曹全晸连射三十箭,其中两支箭射中红心,赢得不少喝彩。
河中府举子王重荣,三支箭射中红心。
曹全晸的两个儿子,曹翊、曹翔皆射中红心四次。
徐州举子刘巨容则射中红心五次。
王处存在靶子前站定,嗖嗖嗖射出三十箭,竟然有十箭射中红心!其余二十箭也都离红心很近。众人皆大声喝彩。不少粉丝纷纷鼓掌、呐喊。王处存斜眼看了一下黄巢。
轮到黄巢了。他站到靶子前。只见他左手提起弓,右手拈起一支箭,搭在弓弦上,瞄准靶子上的红心,挽起弯弓如满月,缓缓闭上右眼。考官将桌子上的漏壶倒过来,同时大叫一声:“开始!”
黄巢嗖的一箭,正中红心!“好箭法!”众人皆大声喝彩。
黄巢立即从背上的箭袋内抽出一支箭,又射中红心!再次赢得满堂彩。
说时迟那时快。时间刚刚过半,黄巢已经一口气连射三十箭,箭箭命中红心,三十支箭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众人叫好声此起彼伏。那黄巢却面不改色。
箭法第二科是骑射。靶子却是一个稻草人,身穿一副铁盔甲,固定在一个木头架子上。举子要从远处骑马冲向靶子,在距离靶子一百步、五十步处,设有标志,举子要在这两个标志内,连射三箭。
徐州举子刘巨容披挂上马。曹全晸高声道:“德量贤弟,祝你旗开得胜!”
“文宣兄,借你吉言!祝你也马到成功!”刘巨容对曹全晸抱拳施了一礼,然后就对着靶子冲了过去。距离靶子大约八十步时,连发三箭,最后一箭正中盔甲胸部。
轮到黄巢了。刘巨容拍一拍黄巢的肩膀,道:“巨天贤弟,你一定行!这副盔甲,还从来没有人能射中三箭。看你的了!”
黄巢对刘巨容一抱拳,没说什么,飞身上马,直奔靶子而去。距离靶子一百步时,黄巢弯弓搭箭,嗖的一箭,正中靶子的头盔!第二箭,正中靶子的胸口!第三箭,正中靶子的右臂!此时,黄巢胯下马刚刚跑到两个标志中间,也就是七十五步左右。
大家伙都看得目瞪口呆。太神了!
箭法第三科是筒箭,也就是武侠小说里的所谓袖箭,箭长只有一尺,属于暗器类。一番较量,刘巨容获得第一,王重荣第二,黄巢屈居第三。
此外,又有平射、步射等科目。
几科箭法下来,黄巢三科第一,一科第二,一科第三。
第二天考武艺,都是实战,由数十名禁军教头担任考官,举子们按抽签捉对厮杀,点到为止,不准伤人性命。如能将对方击倒、摔倒或打下马,则直接获胜。如双方皆未能将对方击倒,则由考官打分,评出优胜者,进入下一轮,直至最后决出第一名。
第一科是摔跤,重在考核举子的体能。
第二科是负重,举子要将一袋六百斤重的米,举起来,走二十步。
第三科是翘关,其实也是一种举重,举子要将一条一丈七尺的铁棒,举起十次。
一时几科,黄巢身长九尺,力大无穷,自然没有敌手,夺得第一毫无悬念。
第四科是击剑,重在考核举子的灵巧。黄巢虽然身材高大,却也步履轻盈,仅次于曹翔获得第二。
第五科是骑马比武。众举子可在考场提供的十八般兵器中各选所长。为了安全,这些兵器均不开刃。
“这些枪这么轻、这么短?俺力气大,恐怕难以发挥威力。也罢,只能凑合了!”黄巢曾经拜在北枪王张处让门下,学会了天下闻名的罗家枪法,自然选择长枪。只是兵器并不趁手,恐怕对身高体壮的黄巢不利。
第一轮,黄巢对战郓州举子薛崇,只用了几个回合就将其打落马下。接下来几个回合,黄巢都以较大优势直接击败对手。
这一轮,黄巢的对手赫然竟是京城名少王处存!黄巢骑黄骠马,一身金色盔甲,掌中一杆两丈多长的金枪;王处存骑白龙马,一身银盔银甲,掌中一把银色陌刀。二人催马斗在一起,各显神通,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考官判定黄巢以微弱优势获胜。
最后一轮,黄巢对战魏州举子罗弘信。这罗弘信,生得状貌雄伟,仪表堂堂,正是唐初北平王罗艺、冷面银枪俏罗成之后,正宗的罗家枪传人。
当下罗弘信道:“黄巢,你果然是条好汉!只是,你从别处学得我罗家枪法,恐怕画虎不成反类犬!今天让你见识一下真正的罗家枪!”
二人当下大战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其实,这是黄巢吃了兵器的亏。若是允许用自己的兵器,黄巢的枪又长又重,罗弘信可能早就败了。
罗弘信暗想:“这黄巢不知从何处学得我罗家枪法,不如诈败,以回马枪破他!”当下故意挨了一枪,拨马便走。
黄巢正要追赶,却听到一声锣响。主考官大声宣布:“黄巢胜!”
原来主考官不知罗弘信用意,否则,恐怕黄巢要落败!
第三天考兵法,共有两科,第一科属于纸上谈兵,今年的题目是,诸葛亮隆中对是否有成功的机会?其六次北伐哪一次最有可能成功?如何补救?黄巢思索片刻,便挥毫作答,洋洋万言,一气呵成,第一个交卷。李系第二个交卷,面露得意之色。王处存、刘居容等也陆续交卷。其他举子表现不一,有的眉头紧皱,有的抓耳挠腮。
第二科是实战推演。今年的题目是,哥舒翰如何才能守住潼关?武举子们要一一在巨大的地形图上进行兵力推演。黄巢、李系、王处存三人发挥很好,赢得考官连连点头。而有的举子,则是完全不懂,乱来一通。
数科考罢,选出准状元、榜眼、探花等二十多人。黄巢竟然科科优秀,总分名列第一,即为准状元。王处存总分第二,为准榜眼。曹翔总分第三,为准探花。李系、王重荣、曹全晸、曹翊、刘巨容、薛崇等也考中了。
其实,前面两天的箭法、武艺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其实是第三天的兵法。因此李系虽然前两天考砸了,第三天纸上谈兵发挥得好,也能考中。
次日早朝,兵部侍郎刘瞻带领武科举及第的举子觐见唐懿宗李漼(李温)。
唐懿宗问:“哪个是武状元?”
刘瞻手指黄巢道:“此人是武状元。”
唐懿宗李漼(李温)一看,见此人身长九尺,高大魁梧,虎背熊腰。面色金黄,浓眉粗短,牛眼圆睁,大鼻子下,两颗虎牙突出,络腮胡赛似钢针,恰似金刚再世,又如罗汉重生,端的是威风凛凛。唐懿宗登时吓得魂不附体,半天才回过神来。
唐懿宗问道:“你是何方人士,叫何姓名?”
武状元声若洪钟:“俺姓黄名巢,字巨天。”
唐懿宗又问:“你为何相貌如此丑陋?”
黄巢道:“俺九尺男儿,高大威猛,膀阔腰圆,虎背熊腰,本是仪表堂堂,哪算丑陋?”
刘瞻道:“朝廷选拔武官,此人文武双全,综合考量,正是难得的人才。而且武官是要他带兵打仗,干相貌何事?”
唐懿宗李漼(李温)大怒,将黄巢革退,永不录用,还抱怨刘瞻选人不明,将他从兵部调往户部。
掌权宦官对黄巢说:“皇上嫌你貌丑,故不能用你为官。你若肯花钱,我可给你在禁军里安排官职。你若无钱,便回家去吧。”
武科举重在选拔文武双全的将领,并不是要选拔武艺最出众的武士,这样的考试,对黄巢正合心意。而且今年难得遇到刘瞻这样两袖清风的主考官,不看门第,也不收贿赂,不料,今年竟然因为貌丑而被淘汰。
黄巢无奈,只得打点了行装,准备踏上回乡的旅途。收拾罢,正是午饭时分,便找了一家酒馆独自喝闷酒,心里想,早知昏君以貌取人,我也不来自取其辱!感慨当朝懿宗皇帝轻佻昏庸,朝纲败坏,宦官专权,奸臣当道,令天下动荡不安。这叫什么世道!
遂萌生反意,一时激愤之下,在酒馆墙上,趁着酒劲,提笔写道:
昏君失政,宠用奸邪,荒荒离乱,文武无能。少年天子有眼无珠,见贤才不能擢用,可惜我十年寒窗,到今日不得成名。暗思昔日楚汉争锋,一个力拔泰山,一个胸有四海,他两个战乌江,英雄抵敌,诣咸阳火德肇兴。某也志冲霄汉,气吐虹霓,意欲率领雄兵百万,纵横三万里,管教那刀兵动处,把唐朝天下一旦平吞。
又题诗一首:
浩气腾腾贯斗牛,班超投笔去封侯,但得马前三千卒,敢夺唐朝四百州。
黄巢醉醺醺走出酒馆,只见街头一只锦毛大公鸡,个头高大,煞是威武,望黄巢叫了一声。
黄巢心里说:“昏君不识贤,鸡倒识贤。”
就对大公鸡说:“鸡,我若有天下之分,你再大叫两声!”那鸡又朝黄巢大叫两声。
黄巢大喜,吟诗一首道:
雄鸡有五德,今朝见我鸣,顶上红冠正,身披紫锦文,心中常怀义,大叫两三声,唤出扶桑日,重教天下明。
黄巢题罢诗,发誓道:“黄巢若得机会,定要夺取唐朝天下!”
于是雄赳赳,气昂昂,望家乡扬长而去。
当时长安城内,巡街的衙役看了黄巢写的诗,说这是反诗,这是要造反啊!于是报到京兆府衙,京兆尹一听,这还了得?立即上奏朝廷。
唐懿宗李漼(李温)闻报大怒,即刻下令,画影图形,差人四处捉拿黄巢。
文书传到冤句县。黄巢家族,也是当地土豪,他父亲黄宗旦、他弟弟黄揆、黄邺、侄儿黄皓等都从事贩卖私盐的勾当,在官府里面安插有眼线,早有人飞马报知黄家。
这时黄巢还没回到家,黄揆快马赶往曹州,才迎到黄巢,说:“大哥,不好了,你是不是写了反诗,官差要来抓你呢!”
黄巢一听,酒也一下子吓醒了。自此,他就亡命江湖,干起了祖传的贩卖私盐勾当,常年在江湖奔波,不敢回家。
当时国家内外交困,唐懿宗李漼(李温)却丝毫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他曾经连续一、两个月荒废朝政,做了一件自古以来其他任何皇帝都没做过的事情。他美其名曰“历拜十六陵”,只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唐懿宗李漼(李温),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在他之前,唐朝共有十六位皇帝。从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到他父亲宣宗,一共十六位皇帝,他们死后安葬的陵墓,就有十六座。
历拜十六陵,就是连续不间断地拜祭这十六座皇陵。这十六座皇陵,分布在京城长安周边六个县的不同地方。说是拜祭祖先,这昏君哪有这么虔诚?实际就是去游山玩水。
因为,这些陵墓的选址,都是风水大师选的风水宝地,山清水秀,加上这一、两百年里,一直有专人守卫,闲人免进,只准栽树、不准砍伐,不断的精心修缮,这些地方都成了原生态的精美园林。京城周边的那些人造园林游玩很多次了,已经腻味了,于是他盯上这些原生态皇陵了!
列位看官!前面说过,懿宗皇帝出游,排场总是搞得很大。这次历拜十六陵,更不得了!
首先是随从人员更多,除了宫女、太监,乐工伶人、御前侍卫,还有后宫佳丽、各位皇弟、皇子、皇孙、公主,此外还有很多文武大臣、皇亲国戚,他们又有不少随从,跟着狐假虎威。
另外还要带上一大批祭拜贡品,以及演戏的乐器道具,赏赐用品,加在一起总共几千个轿子、几千辆马车,几万匹骏马,十多万人,各种物资,浩浩荡荡,遮天蔽日,如同一大群蝗虫,在京城郊外各陵区之间辗转流连多日,花费无数,国库为之一空。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唐懿宗李漼(李温)在位,一晃已经九年多了。他整天花天酒地,看戏听曲,好不快活。忽然有一天,岭南西道传来紧急军报,说是有人聚众造反!懿宗皇帝大惊。
原来是岭南西道节度使,首府在邕州(南宁),发来加急军报,说是由徐州派来桂州(桂林)戍边的士兵,不听长官的指挥,竟然发动叛乱,私自返回家乡徐州去了。
有看官问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徐州士兵被派到桂林,不是挺好的吗?公费旅游啊!怎么徐州士兵还不愿意呢?
原来,唐朝时,岭南,包括桂林、南宁一带,还属于未开化的南荒地区,天气湿热,人口稀少。
当时的岭南,除了广州附近,珠三角平原地区外,韶州(韶关)、桂州(桂林)、邕州(南宁)、交州(河内)一带,尚未大规模开发,出了城门,到处都是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因而瘴气弥漫,瘟疫流行。
之前说过,大礼入侵,都是选择冬季,就是因为冬季气温低,瘴气没那么严重。
岭南人口稀少,当地兵源不足。因此朝廷都是从北方调兵,前来岭南,协助当地军队戍守边境和交通要道。
唐朝时,我国气候正处于温暖期,比现在气温高一些。徐州一带,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周围都是平原,物产富饶,可以说是当时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中原人初到岭南,抵抗力比当地人更差,容易水土不服,更怕瘴气,死亡率很高。因此北方人都把岭南看成南荒之地。尤其是岭南的容州(容县),是由北方南下进入交州的交通要道,被称为“鬼门关”。这里离唐朝京城长安,陆路里程蜿蜒曲折,远达一万多里。
鬼门关以南,瘴疠更是严重,有民谚说:
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因此北方人把岭南视为人间地狱,当官的除非是被贬职流放,老百姓除非是实在活不下去了,绝对不会去岭南。岭南官吏的缺口,朝廷通常都是用作惩罚的手段,将不听话的、不满意的、犯了过错的官员,甚至是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们贬职到岭南去。
唐武宗时担任过宰相的李德裕,也曾经被流放到岭南,途中他有诗叹曰:
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同时,岭南当地的蛮夷,部落繁多,背景复杂,盘踞山岭、溶洞,对朝廷也是叛服不定,有时归顺,有时叛乱。因此戍守边境的士兵,常常要打仗,死亡率更是惊人,简直就是拿命来赌博,赚取一点微薄的军饷。
当时朝廷规定,南荒之地戍守的北方士兵,三年一替。因为北方士兵去到岭南,三年就是忍受的极限,呆在这里超过三年时间,死亡率可能高达十分之六、七。
之前说过,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有一批徐州的士兵,共八百人,被朝廷派来戍守桂州。两年后,又有一批徐州士兵被派到桂州增援。
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第一批戍守桂州的徐州士兵,三年期限已经到期了,理应返回徐州。然而朝廷竟然认为,从徐州派人换防,耗费过大,要求他们再坚持三年。
今年,咸通九年,公元868年,这一批徐州士兵,已经坚持了六年,就是第二批徐州士兵,也已满四年,早就过了三年的期限。这些士兵已经伤亡不少了,剩下的思乡心切, 再次向徐州观察使大人上书,要求回家,请徐州方面派士兵来换防。
然而这时,朝廷派去徐州,做徐泗道观察使的,是性情严苛、残暴的崔彦曾。
崔彦真出身名门望族的清河崔氏。他祖父崔异,曾任渠州刺史。他父亲崔能,曾任岭南节度使。他叔父崔从,曾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东都留守。他的堂兄崔慎由,曾任宰相。他的堂弟崔安潜,曾任尚书右丞、江西观察使。
他本人精通法律,是个干才。但是他一贯看不起寒门子弟,更不体恤普通士兵。
崔彦曾特别信任三个人,一个是兵马使徐行俭,一个是都押牙尹湛,另一个是教练使杜璋。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名门。兵马使,就是司令官。都押牙,主要职能就是掌管军法,相当于宪兵队长、军法处长。教练使,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军事训练,相当于训练处长。
可以说,这三个人,就负责了全体士兵的一切。这三个家伙,一贯克扣士兵,贪污军饷,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是都押牙尹湛。
这一年,再次闹起大饥荒。江东、关内都缺粮。东都洛阳缺粮最为严重,屡次向徐州借米应急。
当下,尹湛对崔彦曾说:“我徐州军府费用不足,发兵去桂州换防,花费过多,可令他们多留守一年,明年再换防。”
崔彦曾不识民间疾苦,想都不想,竟然就同意了。
消息传到桂州,徐州戍兵全部怒发冲冠,一个个恨得骂骂咧咧、咬牙切齿。
都虞候许佶、军校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文、姚周等人,原来在徐州时,就是强盗出身,因州县无力剿匪,只能把他们招安。
之前说过,徐州一向民风剽悍,士兵野蛮难制。前几年,徐州银刀军、雕旗军作乱,驱逐节度使温璋,朝廷派大将军王式去镇压,杀了好几千人,这其中难免就有不少人是被冤枉的。徐州士兵的愤怒,已经被压抑很久了。
此时,桂州,是桂管观察使的驻地,与柳州、象州、贺州等一起,归桂管观察使直接管辖。
巧的是,驻扎桂州的桂管观察使李丛,刚刚调任湖南观察使去了,而新任桂管观察使还没有到任。桂州,在这个关键时刻,竟然处于权力真空。
咸通九年,公元968年,七月,桂州。
许佶等率兵发动叛乱,都将王仲甫大惊,立即与大将张玄稔、刘巨容等迎上前去,喝道:“你们这是要造反?”
许佶道:“什么造反不造反?我们不造反!弟兄们只是要回家!六年了!”
“跟他们废话这么多干什么?”赵可立问王仲甫,“跟不跟我们一起回家?”
王仲甫还想劝说,赵可立一刀将他杀死。张玄稔、刘巨容等见势不妙,无奈从乱。
叛军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统帅,砸开兵器库,抢夺兵器,一路烧杀抢掠衡山、湘潭等县,私自挥军北上,准备返回徐州。所经州县,无法抵抗,纷纷上报朝廷。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