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星火城 > 第354章 人往高处走

第354章 人往高处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欧阳振华想给祖国留一些种子,因为近些年一些留学的人才不愿意回国了,究其原因,是华夏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管理不够透明。导致很多优秀的研究人员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和激励,科研评价机制偏重于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给高端人才提供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不足。

    再则就是华夏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高端人才也有些不友好,在华夏的传统观念里,尊师重道影响了一代人,一些人觉得创新和独立思考是一种叛逆的行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太过于注重应试考试,缺乏自由想象和实践的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高端人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他们宁愿会选择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充满活力的环境进行科研。

    而且在学术圈,资质和排名问题非常的严重,这就促使很多年轻人没有机会,难以得到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有些有实力的,可以说妖孽般存在的年轻人,想法已经得到论证,可只能坐在单位里等待机会,只要熬到一定时候,才能够有话语权。而那些在学术界有名气,掌握大量资源的专家们,本来应该教授科学知识,却整天经营盘算,强调人际关系,人情世故,金钱名利,导致大量的科研资金被挥霍,科研成功不尽人意,取得一点点成功就大肆炫耀,以期获得更多的资金拨款,这样的科研环境是不健康的。

    甚至科研成功已经成为了一些人的政治资本,为了名利,他们已经丢失了专注于学术的心态,他们太过于浮躁了,当他们的科研项目出现难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就会发表论文,东拼西凑的,不管你看懂看不懂,最起码他们的职称提升了,奖金也到手了。有时候甚至剽窃后辈们的成果,“贪天之功以为己功”而做到心安理得,当这些造假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往往造假者不受惩罚,只有一张可有可无的道歉,让那些兢兢业业从事科研的学者们寒心。

    所以很多华夏的科学家,只能说一句,科学没有国界,去往更加自由,发展空间更大的国外,而在国内一无所得的他们,在国外马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难道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而且国内的机制有时候太不懂得变通了,当一个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时候,应该给予她什么样的奖励呢,金钱吗?华夏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这项发现对于抗击疟疾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诺贝尔奖的含金量应该要高于院士称号,但是在后来屠呦呦却未能获得院士称号。

    评委会给出了三个理由,因为屠呦呦没有留洋背景,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足够数量的论文。因此,即使作为bbc评选的&34;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34;之一,与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并列齐名,屠呦呦依然没有被选中。

    当一个规则变得僵化时,难免会有人利用这些规则为自己谋取荣誉和利益。近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事实,但没有人公开尝试打破这种局面。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也许像留学的那些人所说的那样,真正想要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华夏很难扎根生长。甚至连像牛顿这样的人,见了领导都要递烟,爱因斯坦也要向领导敬酒,否则就难以专心致力于科研工作。

    华夏有句老话,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仅仅从谴责这些人不爱国的角度看待,似乎并不能说明问题的根本。套用一句老百姓的话,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背井离乡出门打工?对于高端人才来说,如果国内就业环境良好,尊重人才,待遇优厚,有相关的科研产业留住这些人,他们还会走吗?难道它们都是汉奸?真的甘心去建设米国吗?很显然,我们只从谴责这些人不爱国的角度,已经无法解释我国人才持续流失的关键了。如果华夏的科学研究氛围比较健康,有谁愿意抛弃家乡和父母,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呢。难道说所有的华夏人宁愿去别的国家,也不愿意发展自己的国家吗,就连我们的仇敌岛国,他们的高端人才竟然有百分之六十六的来自华夏,这是何等的讽刺,华夏缺的是人才吗?不是,缺的是一个合理的机制和优良的环境。

    就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的母亲生病了,他会抛下自己的母亲独自去享乐吗,那些谴责留洋不回来的国人,扪心自问一下,有几个是在发展自己的家乡,不都是挤破头跑到一线二线城市了吗?难道你们的家乡就不让你们回来了吗,就视你们为叛徒了吗?如果有好的机会,作为一个母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好一些,一个母亲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国家当然也考虑到了。

    再从米国的角度看一下,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大量的华人科学家愿意留在米国了。米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科技立国的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超过任何一个国家,所以米国才会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科技大国,才有能力对全世界高科技产业进行长臂管辖,才可以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米国目前的成就,说到底,就是人才立国才获取的,拥有高端人才,就可以开发出高技术产业,就拥有对全球的技术优势,就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正是人才制度的设计,保持了米国这么多年的科技大国地位,进而巩固了米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再进而巩固了米国军事大国的地位。如果没有人才,米国想要保持目前的位置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从高端人才留米角度说,他们融入米国社会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因为他们去往不同文化,不同政治制度,不同语言环境的国家生活,本身有一定的融入成本。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安心的在异国他乡生活,何况还要搞难度最高的科研工作?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我们国内有让他们动心的地方,哪怕条件比米国稍微差点,我相信大多数留米学生还是会选择学成归国的。那么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改进呢?

    我们任何科研院所都是官本位浓重的地方。有个科学院院士曾经说过,我们的所有科研投入,基本上都投在了容易出成果的应用领域,这些领域出成果之后,领导高兴,自己的单位受益。而对科研真正起作用的基础研究,我们存在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因为基础研究本身就是坐冷板凳,长期不出成绩领导没有政绩,领导不开心就没有持续的拨款。这导致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大约只有米国的百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科技领域追来追去始终追不上的原因所在。而限制这一切的,都是官本位制度导致的资源错配。

    可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都明白,那些人他们会不明白吗,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供给却相对不足,除了高端人才出国深造流失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体制问题,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灭杀一些特殊人才,这也是欧阳振华这么努力工作的原因,他就是为国家招纳一些特殊人才。

    而燕大这些年的人才交流计划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些带着特殊任务的高端人才,加入了米国国籍,千辛万苦通过特殊渠道流传回来的科学技术,在国内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是让你依葫芦画瓢,竟然还是学不会,而那些坐享其成的人还在叫嚣说技术是错的,怀疑他们已经做了“米奸”,故意弄一些错误的数据,来耽误华夏的科学发展,这是何其的可悲啊,所以他才要给京大留下一些人才,进行资源对接,希望更快的追赶上那些发达国家。

    这也算是自己的任务了,可那些人总是想要立刻见到效果,哪有那么容易呢,学习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哪有人会生而知之呢,那就是怪物了。可不是吗?自己现在不就是在特招一些妖孽吗?希望他们不要让自己失望啊。

    这些问题是欧阳振华工作这么多年,通过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华夏的科研事业将会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可现在是他一直想要改变却理不出头绪,它犹如一个顽疾一样,乱成了一团麻,无从下手,只有下重手,下重药,也许快刀斩乱麻才会有所改善,归根到底就是华夏的科研事业,缺少了一片净土,对的,就是一片纯粹的科研净土,也许真有这个地方,也就不用这么累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